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实词课件(共8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实词课件(共8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7 09: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专题复习
备战2024年高考
总体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向,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网络。
2、了解文言实词的考查特点。
3、掌握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
4、积累文言实词。
第 一 课 时(一词多义)
1、了解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向,
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网络。
2、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复习目标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即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文中”指文言实词所在的具体语境。
“理解”,要求考生借助上下文,能够准确的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课标全国卷对这一考点的直接考查为文言句子翻译题,分值为8分。
高考中文言句子的翻译,设置赋分点的实词,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
二、考点解读
考情分析(文言文阅读20分):
1、题型——
选择题(客观题3小题9分)
文言句子翻译题(主观题2小题8分)
问答题(主观题1小题3分)
2、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
4、通假字
2、偏义复词
3、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知识网络】
文言实词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三、知识梳理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
形容词 、数词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
三、知识梳理
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我们应高度重视。
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因此,整理总结一些常用的词并分列出它的义项、例句,对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
词 义 解 说 例 义 项 例 句
本 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朝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畔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文言实词多义性产生的原因
词 义 解 说 例 义 项 例 句
本 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朝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畔 通“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文言实词多义性产生的原因
实词 例句 译文 实词释义
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今复十年,存亡不可知。《苏武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者疑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实词 例句 译文 实词释义
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失败了)也不过是死。 逃跑
今复十年,存亡不可知。《苏武传》 现在又过了十年,是活着还是死了都不了解。 死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真是决定危急存亡的时刻。 灭亡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者疑邻》 晚上,果然大量地丧失了财物。 丧失、丢失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通“无”,没有
实词 例句 译文 释义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爆竹声中一岁除。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以葬之。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实词 例句 译文 释义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除去了。(" 陵"通" 凌",凌辱,意延伸为耻辱,侮辱。) 去掉清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了。 逝去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以葬之。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位壮士。 清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解析:选C C项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夺取”,而不是“略微”。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形式,是高考考查中经常出现的。希望学生在复习中注意积累。
四、考题讲练
一词多义类解题四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1.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五、课堂小结
2.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中大多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3.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4.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词语活用。
文言实词的特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活用。
文言一词多义原因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1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多种义项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8.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10.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1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1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回头

访问
顾念关心
考虑顾及
回还
谢绝
辞别
谢罪
感谢
告诉
凋谢
六、当堂训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当堂训练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对 策
第 二 课 时(古今异义)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
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2、积累文言古今异义实
词。
一、复习目标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弱化强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考点解读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一)词义扩大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
(1)把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量词。
(2)股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股票。③量词。
三、知识梳理
(3)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 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 。③脚步。④履行。
(4)再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第二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1)购
[古义〕①动词。悬赏。 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2)狱
[古义]①名词。监牢。②名词。官司。诉讼案件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yào 。(《狱中杂记》)
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今义]监牢。
(三)词义转移
(1)熙
[古义]同 “嬉”, 开玩笑。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宴子使楚》)
[今义]光明。熙熙,和乐的样子。
(2)爷
[古义]名词。父亲。
阿爷无大儿,本兰无长兄。(《木兰诗》)
[今义]祖父, 常重叠使用。
. .
. .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求学的人 
出使的人 
四、考题讲练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求学的人 
出使的人 
走投无路 
爪子和牙齿,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袒露一只臂膀 
走投无路 
爪子和牙齿,中性词 
袒露一只臂膀 
宽容,原谅 
意外变故 
宽容,原谅 
意外变故 
古今异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判断和解析时要注意从语法,构词结构,语境等方面考虑。
另外,平时学习的时候就要多多积累,常见的古今词语要留心记忆。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①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一职。成化年间,历任侍读、中允,侍奉孝宗于东宫。
太监李广死了,皇上得到朝中大臣馈赠李广的名册,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勾结的状况,有人提到周经,周经上奏章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中大臣争着向李广示好,其中有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怀着悲伤忍着痛苦,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
周经刚强正直,喜欢极力进谏,即使深深忤逆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
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②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勾结李广馈赠物品的名册也在,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讯李广的家人,只要我有一点儿财物进献李广,就治我勾结之罪,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讨好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
皇上安慰并答应了他。
如果我没有被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冤屈,或许能够施展才能、抱负,终生侍奉皇帝。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
重要的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国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亲戚 父母兄弟,统指亲人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妻子 妻子儿女 爱人(女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国 中原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非常 意外事故(名词) 很、大 (副词)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 1、表原因的连词 2、用来,靠它来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绝境 与外界隔绝 没有出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美人 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美人 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妃嫔
侍卫人员
作祭礼的 牲畜
崤山以东
美貌女子
1、方位词
2、控制
为正义而死
山东省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
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南面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于是 吾祖死于是,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虽然 表示转折关系的 关联词语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
故事 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南面 南边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中间 当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于是 承接连词 吾祖死于是
虽,虽然;
然,这样
先例、
旧事
面向南而坐,即称王
中,当中;
间,夹杂着
在这件事上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
行为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为 以为神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而 吾从而师之
祖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指示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璧有瑕,请指示王
行为 举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为 认为 以为神
可以 能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而 连词 吾从而师之
祖父 爷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指出,
给人看。
行,品行;
为,做
把…当做
可以凭借
从,跟随;
而,而且。
祖辈和父辈。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细说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长者 以公子为长者
婚姻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便宜 释之既朝毕,因 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细说 指小人离间之言 详细叙说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长者 有德行的人 年长的人 以公子为长者
婚姻 儿女亲家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结束 结扎束缚、整装。 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便宜 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物品价格低 释之既朝毕,因 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
第 三 课(通假字)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
的通假现象。
2、积累文言通假词语。
复习目标
通假字
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互相通用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声音相差很远,一般不能构成通假。
考点解读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说:本字——悦
借字——说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同“穆”温和,恭敬。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通假字的类型
知识梳理
4、其他形式的通假
字形相近:
“秦王不说。”
说,同“悦”
声母、韵母同,声调不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
“张良出,要项伯。”
要,同“邀”;邀请。动词
1、下例句子中加点的“亡”字是通假字的一句是
考题讲练
解析:选C 这道题考查的就是通假字中的双声通假。其中“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其他的三项都是“亡”的本意“逃”或“灭亡”。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D.失期,当斩
解析:选D 这道题的前三个选项都是通假字的同音通假。
A项中“有”通“又”;
B项中“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C项中“畔”通“叛”,意思是“叛乱”。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被发行吟泽畔
B.汉有天下太半
C.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D.余叩所以
解析:选D 这道题的前三个选项考查的都是通假字的其他形式的通假。
A项中“被”通“披”,意思是“披散着”;
B项中“太”通“大”,意思是“超过”;
C项中“趣”通“促”。
巧判通假字
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
课堂小结
1.下列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内”通“纳”,交纳;
A.朝廷内部;B.在家里;D.内心或心脏。
当堂训练
2.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
答案:
(1)“兹”是“这”义。
(2)“兹”通“滋”,更加;
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
(如果损害别人越多,他的不仁义就越严重)
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小结
通假字的类型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4、其他形式的通假
(字形相近;声母、韵母同,声调不同)
掌握通假字的方法
重在积累迁移。
强化练习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1秦伯说 (        )
2失其所与,不知 (        )
3共其乏困 (        )
4夫晋,何厌之有 (        )
5若不阙秦 (        )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 yàn,满足 
阙,通“缺”,损害
6涂有饿莩 (        )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9直不百步耳 (        )
【答案】 
6涂,通“途”,道路 
7无,通“毋”,不要 
8颁,通“斑” 
9直,通“只”,只是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11虽有槁暴 (        )
12君子生非异也 (        )
【答案】 
10知,通“智”,智慧 
11有,通“又” 
12生,通“性”,资质,天赋
13合从缔交 (        )
14倔起阡陌之中 (        )
15赢粮而景从 (        )
【答案】 
13从,通“纵”,读“zònɡ”,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14倔,通“崛”,读“jué”,兴起 
15景,通“影”,读“yǐnɡ”,像影子一样
16令将军与臣有郤
1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1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9距关,毋内诸侯
20张良出,要项伯
21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6郤,通“隙”,隔阂
17坐,通“座” 
18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19距,通“拒”;“内”,通“纳” 
20要,通“邀”,邀请 
21倍,通“背”,违背,背叛 
22蚤,通“早”
2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4或师焉,或不焉 (        )
【答案】 
受,通“授” 
不,通“否”
25爱而不见
26自牧归荑
27于嗟鸠兮
2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29说怿女美
30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5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出现 
26归,通“馈”,赠 
27于,通“吁” 
28说,通“脱” 
29说,通“悦”;女,通“汝”,这里代指彤管
30 泮,通“畔”,边岸
31举酒属客
32冯虚御风
3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答案】 
31属,通“嘱”,劝酒 
32冯,通“凭”,凭借 
33缪,通“缭”,盘绕
34小知不及大知
35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6此小大之辩也
37旬有五日而后反
38御六气之辩
39而征一国者 【答案】 
34知,通“智”,才智,聪明 
35反,通“返”,返回 
36辩,通“辨”,区别 
37有,通“又” 反,通“返”,返回
38辩,通“变”,变化 
39而,通“能”,能耐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对 策
第 四课时(偏义复词)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偏义
复词现象。
2、识记常见的偏义复词。
一、复习目标
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词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二、考点解读
1. 语义相对(相反)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从复词表达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从逻辑上去判断。
如何辨析:
三、知识梳理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从复词表达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从逻辑上去判断。
如何辨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五、考题讲练
解析:选C  C项,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
A项,异同:偏指“异”,不同。
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
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2、下列加点的词语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  )
选D D.得失:不是偏义复词,甘苦得失;崩殂:不是偏义复词,都是指帝王去世
A.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损益:不是偏义复词,减损、增加。
B.饥穰:偏义复词,荒年,“穰”是衬字;审谛:不是偏义复词,仔细观察。
C.往来:是偏义复词,前往,“来”是衬字;少长:是偏义复词,年长。
偏义复词的三点必知
1.一个词是否属于偏义复词,只有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看它是指两方面还是只指其中的一方面才能判断出来。至于偏向哪一方面,也只能放在句子里进行辨析。
比如第《鸿门宴》中的“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中 “出入”只要放在语言环境中就能发现,这里面只有“入”,而没有“出”的意思。
2.偏义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语义的相对性和语义的相近性。掌握其构成方式有助于准确判断偏义复词。
3.懂得了偏义复词的构成方式后,辨析时还应该把握以下两个技法:
第一,弄清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具体含义;
第二,把偏义复词放入句中来加以揣摩、判断。
五、课堂小结
偏义复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判断和解析时要注意从语法,构词结构,语境等方面考虑。
另外,平时学习的时候就要多多积累,常见的古今词语要留心记忆。
偏义复词的特点
词义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字起陪衬作用。
1、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六、当堂训练
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选D D.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不是偏义复词,“中间夹杂”。
A.多少:偏指“多” “少”是衬字。来去:偏指“去”,离去,“来”是衬字
B.国家:偏指“国”,“家”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
C.父兄:偏指“兄”,“父”是衬字;死生:义在“死”,“生”是衬字。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对 策
便可白公姥
我有亲父母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逼迫兼弟兄
进退无颜仪
其日牛马嘶
姥婆婆
母 母亲
作 劳动
兄 哥哥
兄 哥哥
进 进入
马 牲畜名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目的是凑足音节,便于朗读。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