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 中外历史纲要下 >> 期末复习专题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实践与发展
本节专题涉及课程为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专题特点:
了解、识记内容较多,
注意框架梳理知识结构建立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理论
由理论产生到伟大尝试
由尝试到实现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践与发展
中共20大召开
由实现到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
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
思想基础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产阶级的使命: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革命实践
积极投身于1848 年革命斗争中:
①创办报纸宣传革命
②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2)《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
1867年出版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深远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1)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3)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打碎旧国家机器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法国社会矛盾激化。
(4)结果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2)过程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即“巴黎公社”。
(3)革命措施(课本p66)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的伟大实践尝试
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主观原因:缺乏成熟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及科学理论的具体指导;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凡尔赛当时具有先进的军队和武器,国民自卫军怎么抵得过呢。”
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的伟大实践尝试
4.列宁主义的意义
①历史地位
②理论创新
③思想武器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十月革命
(1)客观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有很强的的革命性;
②组织基础: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③思想基础: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的指导;
④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建立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
(3)国际条件: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加速革命到来(催化剂)
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十月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暴力夺权)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十月革命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2)一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革命的发展。(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使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俄国革命)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集中力量于前线,后方薄弱。
(4)资产阶级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遭到人民反抗。(“和平、面包和土地”)
2.主观原因
(1)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及时通过调整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俄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对世界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十月革命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名称 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改革虽然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没有超出原有的模式,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矛盾丛生。
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政治改革,引发思想混乱,民族分离运动随之兴起。
一、裂变——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启示——苏联后期改革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08.19
1991.12.26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苏联解体
1.过程:
戈尔巴乔夫发表
电视讲话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材料: “和平演变” 即在政治上,美国承认东欧各国政府的法律地位,直接与东欧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同时,美国表明立场,将苏联与东欧区别看待,以此来分化苏联与东欧关系。其次,在经济方面,加强与东欧各国经济贸易与往来,分化瓦解东欧的苏联式的经济模式。再次,在加强政治、经济交往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在批评社会主义文化(以苏联文化模式为主)的同时,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达到在文化上同化东欧的目的。
1991.12.8
俄、白、乌成立独联体
1991.12.25 克里姆林宫易帜
1991.12.2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扩大到11国)
1991年8月19日,
政变失败
一、裂变——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启示——苏联解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三、蜕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三、蜕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2010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三、蜕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018
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增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投入运营,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