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13: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梳理从商朝至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阶级特征,能概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从事商贸的情况
2 能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概述唐宋以来,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分析商贸发展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3 能概述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并能分析货币出现的影响
4 能熟记古代西方与中国信贷、商业契约发展的相关史实,并能归纳中国古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难点 契约对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的产生→出现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 系辞》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1.国内贸易
时期 表现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时期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从工商食官到私商兴起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陶朱公”范蠡
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子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抗礼诸侯。
治生之祖白圭
乐观时变,善为商贾。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营国巨商—吕不韦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奇货可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隋唐及以前的城市概况
唐朝及以前的城市概况
城市功能:
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小
商业活动:
①商业有时间的限制:定时启闭;
②商业有区域的限制:严格坊市制
③受官府直接监控
西汉长安城(西安)的平面图
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宋朝及以后城市发展
宋朝及以后的城市概况
城市功能: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商业活动:
①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繁荣
②打破区域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于街巷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③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制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
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晓市、夜市繁荣
海外贸易繁荣
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明清商业发展新变化
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工商业市镇兴起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会馆】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大街的繁华地段,票号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对外贸易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经济重心南移;
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十字军东征迫使阿拉伯商人把贸易视线转向东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物。
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朝贡贸易
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发展:
朝贡起源于先秦,到隋唐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特点:
宣扬国威,以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影响:
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考
材料: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
1.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在军事胜利基础上,设专门机构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畅通无阻。
3.西汉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以及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兴起。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发展艰难而曲折,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在明朝前期之前,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发达,但明清走向封闭。
④纸币出现较早,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⑤中国古代商业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货币的使用和发展。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时期 表现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中国:
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对世界:
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一)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根据材料,说明白银货币化对明清经济发展的作用。
材料: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1.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2.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信贷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①两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
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属于早期的汇兑业务,相当于汇票,异地兑换的凭证,本身不是货币。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最早银行的雏形。
邸店: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类似旅店、货栈的场所。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商业契约
古代世界: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
古代中国: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商业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
(2)中国古代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3)中国古代商业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其重要原因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5)在明朝前期之前,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6)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7)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也几乎与西方同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 B
【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 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1.(2020·全国高考)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2.(2020·浙江高考)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3.(2019·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