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三段诗,分别描绘了人类的三种居住形式,请指出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阐述古代村落、集镇形成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2 能阐述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功能及影响
3 能总结出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重点 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难点 古代的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村落的产生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一)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村落的产生
村落: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材料1: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房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
材料2: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古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 辞过》
半坡村落遗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以中国为例)
材料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彭尾才《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材料2: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
----陆林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材料3:许多的古村落其创始人往往不满于现实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远,在青山绿水中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与超脱。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移民而成
生产发展
政治因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1: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2.古代村落的功能
材料2: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内有炉灶和地窖。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古代村落的特点
材料1:“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余,其次不下数千最少三二百人,男妇大约相等。” -----嘉庆《宁国府志》卷九《风俗》
材料5:闽北城村的“井”字格局 、浙江芙蓉村的“七星八斗”格局、粤北客家“八卦围”格局 、福建田螺坑土楼群格局、福建侨乡塔下村格局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材料3:北方黄土窑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一幅幅人与天地同与自然和谐的壮美画卷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材料2:中国古村落通常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东晋名士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之境,向往的也是一种悠然而居的代表士大夫心境的田园耕读生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材料4:村落选择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多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如陆游《西村诗云:“数家邻水自成村”。
---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聚族而居
形态各异
天人合一
耕读结合
依山傍水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古代村落对人类的影响
材料1: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66页
材料2:人是社会性的人,生存环境(村落)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对人的生产活动作用明显。
材料3: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村落作为较原始的群居方式,有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它促成文明集团化,进而为统一的文明树立榜样。
材料4:依存于土地的农耕生活,决定了村民们开展社会活动需在一日往返距离之内——集市、婚姻、祭祀、庙会乃至乡里村社组织,都在“十里八村”这一范围。
----韩茂莉:《中国的十里八村是怎样形成的?》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文明的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文明发展
人的素质影响生产活动
凝聚宗族
认知空间狭窄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集镇的出现:
集镇: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1.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④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工商业市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⑤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⑥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河南朱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2:位于山东青岛境内的鳌山卫、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鳌山卫、灵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属于鳌山卫,灵山卫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
政治、军事因素
集镇的类型:
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集镇的作用:
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
材料1:窑湾古镇位于江苏新沂市,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不论是南方的泊来品,还是北方的物产,均需在窑湾装卸,长此以往,窑湾也就成为大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商业繁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城市的产生
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都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
1.条件: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2.功能: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形成:
(1)世界:
①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②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中国:
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兴起
唐宋以后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城市功能、城市布局、政府管理等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1: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2: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宋周邦彦《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银。”《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为例探索城市繁荣原因有哪些?
思考
原因: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农耕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海外贸易发达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各反映了怎样的规划思想?
材料1:周代的城市,按照等级尊卑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对于各级城市面积的大小、道路配置,以及城市中行政、经济等功能分区,均有严格的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周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2: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与卫城山脚下。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
----百度文库《古希腊的城市》
中正对称;礼制精神
不规则;民主精神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及原因
(1)差异
①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
②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③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
④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中国古代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营国制度”建造,无不体现着等级、尊卑、礼制和皇权至上的思想。
(2)原因
①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般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而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
②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多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而中国古代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西方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基因浓厚,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无处不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观察图1唐朝长安城和图2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有何异同?
思考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同:
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布局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
异:
长安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严格坊市制,是强大的人力规划而成。
北宋东京城市也有规划,但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思考
古代罗马城
明清北京城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
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根据所学,结合地理知识回答,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
有利于人类居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文化思想交汇,推动文明的进步;加强军事防御,维护政治权力等
负面:
易导致“城市病”的产生: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联系: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区别:
村落与城市的区别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也表现在政治层面上(政治地位、治理体系等),还表现在人的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等社会心理层面上。至于依存于两者之间的集镇,可以理解为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其经济功能是最为突出的。
思考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古埃及的民居
1.建筑材料: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
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蛇、虫、洪水、等的侵害;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黄河流域(北方)干旱、风沙大、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保暖。
炎热多雨、潮湿
干燥寒冷雨水较少
河姆渡
半坡
1.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三)中国古代的民居——远古时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中国古代的民居——先秦以来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1.设计: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布局: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结构:
木构抬梁结构。
4.民居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五)古希腊、罗马民居
1.民居的核心: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建筑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
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以契约形式租住。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1)类型多样。
既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等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风格独特。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3)讲究原则。
古罗马建筑的基本原则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4)人文气息浓厚。
它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上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六)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
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
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1.(2017·海南高考)“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戌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 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2.(2019·江苏高考)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题干揎述的是鷃鵡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開(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者,泊鹚鵡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④不符台题意,ACD排除。
3.(2020·浙江高考)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鷃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