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新经济政策实施
苏联成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罗斯福新政
“斯大林模式”确立
二战爆发
二战结束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GATT
一五计划实施
1917
1918
1921
1922
1925
1928
1929
1933
1936
1939
1945
1947
1950
1953
1964
1975
1985
1991
1956
1990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开始改革
西方福利国家发展
苏联经济停滞
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5
WTO
IMF
WB
一战爆发
中国改革开放
1978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标要求: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发展手段的变化,能分析变化的原因及结构
2 能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能理解现代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对其带来的影响
3 能简述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
4 能掌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与业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与金融的发展
重点 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 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英 德 美 法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一)一战前: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
(二)一战后:
1.社会主义:
1922年,苏联成立,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量征集制,将农民的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须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势十分危急。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斯大林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资本主义:
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
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应对: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
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材料二:他(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 我对自己立下誓言, 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标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上卷)》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两则材料中列宁与罗斯福都采取了非传统的改革方式来解决本国的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二战后:
1.资本主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4)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
自由放任
重商主义
新自由主义
大规模干预经济
盛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主张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典型表现:
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守夜人
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管家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代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中间路线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
供应学派;货币学派
柯立芝繁荣
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80年代恢复
90年代发展
经济危机
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
经济危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社会主义:
(1)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3)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至7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但此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战(1914-1918)
二战(1939-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贫富分化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黄金时期→滞涨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中国: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东欧:初期经济良好弊端日益暴露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
1937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改革未突破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经济飞速发展
第二大经济体
高速发展、
充满挑战
进入21世纪,中国面对挑战,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 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根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图中美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阶段”的原因。
(1)特点: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世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
坚持对外开放,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四)21世纪以来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 …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一)新贸易体系建立
1.关贸总协定:
(1)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 世界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难。
(2)成立:
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3)影响: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
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世界贸易组织:
(1)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力求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变贸易体制。
(2)作用:
a.成员间关税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生活成本不断下降,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b.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未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贸易形式的变化:
(1)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电子商务兴起,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G)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
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GATT)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的交换,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
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标志
时间
宗旨
作用
性质
1945
1945
1947
稳定汇率提供短期贷款
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多边贸易协定
稳定世界金融和经济秩序
恢复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扩大世界贸易
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组织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2.两大支柱: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短期贷款、国际收支调整(金融危机)
(2)1945年世界银行: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中长期贷款、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
各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
美国为中心,美元为主导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自1981年到2005年6月,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总承诺额累计近391亿美元,共支持了263个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32%)、城市发展(22%)、农村发展(22%)、能源(14%)和人力开发(4%)等领域。
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项目,不仅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例如,云南鲁布格水电项目是世行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水电项目,它率先引进国际竞争性招标,又如,京津唐高速公路是中国第一条利用世行贷款修建的跨省市高速公路,推动了中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世界银行与中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构成
作用
相同点 原因
目的
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
IMF、WB
关贸总协定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
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
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适应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主导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
2.两面影响:
(1)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
(2)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
(二)现代金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电子金融网络金融: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其日益普及,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4.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1)2009年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3)2015年发起成立亚投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哪些变化影响到人类生活?
贸易规模扩大,对世界贸易依存度提高
科技含量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提高
服务贸易增长,贸易的形式发生变化, 电子商务兴起
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
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集团
不断涌现,金融风险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带动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眼未来,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于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2018年世界贸易报告》重点强调了科技与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着眼于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全球……数字技术还将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催生新的服务业态……阿泽维多同时提醒数字技术导致了市场集中、隐私损失、安全威胁等问题,还将引发关于数字技术是否真的提高生产率的讨论。
——《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20日
技术深刻影响了金融与贸易的发展,阿里巴巴渗透我们的生活就是生动的例子。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参考:技术是把双刃剑,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益处:结合生活体验,比如:方便购买全球的商品;贸易便利化,催生了新的产业体系;方便获得金融服务,有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等等
隐患:数据隐私泄露;金融电信诈骗等等
思考
材料:“比如蚂蚁金服,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结合风险控制策略对金融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控制,是金融风控智能化的典型案例。” ……金融与技术融合还面临诸多挑战与现实鸿沟。对金融从业者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仍像个未打开的黑盒,影响金融与科技二者融合。”
——《让技术“可信可控可解释”,推动金融科技新深度融合》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有适度的进行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C项;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D项。
1.(2020·天津高考)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 C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 D排除。
2.(2020·山东)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中国从1953年第一 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 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
3.(2020·天津高考)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 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