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13:5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近代远洋运输
工业革命时代近代铁路运输
古代交通工具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路、桥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简述古罗马、古代中国对于人工道路的建设;能列举出我国的灵渠、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法国的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以及我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能熟记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
2 能理解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 能简述近代中国铁路、航运建设成就并分析能理解交通改进的影响。
重点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难点 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陆路
1.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秦朝: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3.汉代:
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4.唐代: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5.元朝:
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水路
1.春秋时期:
已有运河
2.秦朝:
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4.元朝:
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5.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6.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明朝: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2.哥伦布到达美洲
3.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4.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三)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新航路开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开凿运河
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一)火车与铁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①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
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汽车的出现与发展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
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演员1830年搭乘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的新式交通工具是蒸汽机车,故B正确;帆船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故A错误;飞机发明是在1903年,故C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错误。
1.(2020·浙江高考)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一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10年”“汽声鸣鸣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末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判断得出,这种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故D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故A错误;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错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故C错误。
2.(2021·浙江高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
3.(2019·江苏高考)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依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