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简述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危害,能归纳人类早期防治疫病的经验,能体会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2 能阐述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3 能梳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重点 古代历史上疫病流行与危害;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难点 疫病对历史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疫病的概念与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概念
疫病: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历史上的经典疫病举例
①古埃及时期,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②18世纪时,欧洲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③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及一半以上军民死于鼠疫。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④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⑤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死亡。
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肆虐两个世纪,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3.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
(二)疫病的危害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1:努尔哈赤先后有两子死于天花,第8子及皇太极,一生未出过天花,每当天花流行,便竭力躲避,50多岁仍然如此;顺治帝23岁死于天花,顺治的几个幼子中,第三子玄烨得过天花,获得免疫力,被立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康熙皇帝;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康熙帝生育21个子女,成活者仅10个,其余11个,有10个死于天花。 ——整理自《清史稿》
材料2:第二次大规模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黑死病后,欧洲文明走上另外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请从以下角度总结疫病流行特点(时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角度)?疫病具有怎样的影响?
思考
特点:历史悠久、多源发生、患者范围广
参考:
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政治——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医学——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请从以下角度总结疫病流行特点(时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角度)?疫病具有怎样的影响?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古代疫病防治
1.重视公共卫生
①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防治疫病的方法
①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发明的人痘接种防治天花,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汉代“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南齐:六疾管。
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现代的慈善机构。
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
“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清朝《海录》
古人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古代中国的疫灾规律
(1)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
(2)中国疫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变化相关,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反之则反之。
(3)中国疫灾频度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较小的周期叠加形成较大的周期。在世纪和千年时间尺度上,疫灾频度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成正相关,寒冷期疫灾频繁,温暖期疫灾稀少,3000年来,中国气候的趋干趋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疫灾日趋频繁的长期变迁趋势。
(4)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疫源地区重于非疫源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地区。
(5)区域开发过程和人地关系演变对疫灾分布变迁起着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根据民间回忆,清朝、民国年间余江县一带流行的“大肚子病”,或许就是血吸虫病。当地最早的明确记载则是出现在1946年的《余江县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狮岩乡“曾发现日本住血吸虫病”。据统计,1919年至1949年,余江县有40余个村庄遭受血吸虫病影响,约2.9万人因病死去,良田变为荒野。五十年代起,余江县开始了同血吸虫病的艰苦斗争。1958年,江西余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胜利之余,人们也时刻警惕着疾患卷土重来。1986年和2004年,余江县政府曾两次发布“悬赏令”,规定在该县境内首先发现钉螺者有奖。据信,至今无人领奖。
材料: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 中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强疫情防控的全面部署,我们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国家暴发疫情后纷纷向我国学习、效仿我国的应对措施。
分析我国取得积极抗疫成果的原因。
思考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正确领导;全民的参与;广大医生的付出等。
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近代医学的进步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大大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
2.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发展迅速。法国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中医药的成就:
1.战国时的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时期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5.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6.中药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著成的《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材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对中西医药的认识?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事业
1.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主动舍弃国
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3东三省鼠3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
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 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医的成就
1.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可对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
4.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广受欢迎。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4.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等,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建立教会医院;医疗技术的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西医院校落成,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西医人才。
大城市的公共卫生逐渐发展起来,科学处理垃圾与粪便,推广自来水,监督食品卫生,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凭借消毒、化验等手段,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疗
公共卫生
请总结近代西医的传播对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有何影响?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1.(2018·全国高考)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损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
2.(2021·陕西高三一模)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进行了社会习俗的改革废除了鞠躬等礼仪,所以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所以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应为外国向中国的资本输出,所以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所以不正确。所以选C。
3.(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26岁来杭州,创办了广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81至1926年任院长。图为梅医师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对相关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此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
B.反映出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潮流
C.这一经典医患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
D.上述材料反映出在近代中外文明的交融中西方文化被中国完全同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