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练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11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高三专题练习)读图,以下两幅图反映出( )
A.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B.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虽有不同,但方向一致
C.区域间流动的要素对区域发展有影响,但不会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D.区域间流动的要素不存在种类、方向、强度的变化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地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3.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肯定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C.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但不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
D.对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萧山区是杭州市辖区,位于钱塘江南,区域发展迅速,2019年度入选了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曾被网络疯传的“最孤独的地铁口”(如左图)位于萧山区在建地铁6号线丰北站一出口(如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最孤独的地铁口”选址说明城市轨道交通( )
A.方便居民出行 B.具有区域发展先行作用
C.减少用地成本 D.高速网络化的效果显著
5.萧山区建设重点向北部和东部发展,原因主要是北部和东部( )
A.地势平坦,节省开发费用 B.临近上海中心城区
C.河流下游,水源充足 D.交通纵横,高速铁路交织
(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纳米材料,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统筹三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调发展(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智力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销售市场广阔②加工成本低③科技水平发达④国家政策倾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河北,与京津加强石墨烯产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
C.拓展劳动力就业途径 D.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2021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兴泉(兴国—泉州)铁路(如图)是福建海西经济区通往中南及西南地区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开发沿线国土资源、服务革命老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铁路。建成后,宁化等原中央苏区县将结束不通客货铁路的历史。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下列不属于兴泉铁路建设目的的是( )
A.促进沿线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B.完善区域铁路网,促进省际联系
C.促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水能资源的开发
D.加强战备,提高入闽铁路运输能力
9.兴泉铁路建成通车后( )
A.可为江西省带来一个新的出海通道
B.兴国将会成为江西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C.可为福建省输入江西的能源和矿产
D.增大泉州经济腹地,使之成为福建最大港口
(2021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表为湖南、辽宁、浙江、甘肃四省区2020年的人口与产业相关数据,完成问题。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常住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增长率
甲 3.4% 40.9% 55.8% 64613 5850 1.97%
乙 10.2% 38.1% 51.7% 41781 6918.4 0.28%
丙 8.74% 38.26% 52.99% 25115 4351.7 -0.17%
丁 12.05% 32.83% 55.12% 9017 2647.43 0.39%
10.甲、乙、丙、丁依次是( )
A.浙江、湖南、辽宁、甘肃
B.湖南、浙江、甘肃、辽宁
C.浙江、辽宁、湖南、甘肃
D.湖南、辽宁、浙江、甘肃
11.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区传统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区域内部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
B.甲地区民营企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C.丙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主要是由于出生率过低
D.丁地区区域内部差异小,对外联系强
(2017·江苏·统考一模)下图为“辽宁省2007年和2015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目前该省处于区域发展的
A.传统农业阶段 B.工业化初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13.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2015年
A.地域联系更加密切 B.区域核心的范围变小
C.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D.高科技产业占比降低
(2015·安徽黄山·统考三模)下图为地理老师,通过对某一地域设计问题的分析,构建知识的联系,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板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该板书体现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依靠这些联系,可以论证该区域为
A.亚洲的南部、东南部地区
B.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地区
C.拉丁美洲地区
D.非洲地区
15.由上题结论,有关该区域地理特征叙述相符的
A.地形结构单一,地面微波状起伏;大陆轮廓简单,半岛、海湾少
B.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
C.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D.地形结构、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系表现为东西之间的差异
二、综合题
16.(2024·浙江绍兴·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矿产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基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沈阳都市圈中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图统计示意图(下图),比较沈阳、抚顺、阜新三市的产业结构的异同。
沈阳都市圈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占辽宁省面积的15.5%。下图为沈阳都市圈各城市主导产业及主要交通线简图。
(2)根据材料,指出沈阳市成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理由。
都市圈可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通过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实现要素高效配置,达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3)简要评价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条件。
(4)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沈阳都市圈发展应加强的区际联系与合作。
(5)简述建设沈阳都市圈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
(2023·全国·模拟预测)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4.59亿人,全国GDP前十强城市中,长江流域占6个,流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6.5%。黄河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1.07亿人,没有全国GDP十强城市,流域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6%,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下图示意我国自然区划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17.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 )
A.下游地区劳动力数量少 B.河流对区域联系贡献较小
C.区域内部自然区划简单 D.三角洲对流域带动作用弱
18.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 )
①构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②加快“一带一路”建设③消除我国南北发展差距④扭转我国东西差异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2023下·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交通和信息的高速发展,区域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物流业对增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的国家重点战略之一。下图为2005年、2010年和2017年京津冀城市物流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图。
(1)描述2005-2017年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的变化特征。
(2)指出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3)简述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的变化对河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4)请为优化京津冀地区物流空间联系提出合理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练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11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高三专题练习)读图,以下两幅图反映出( )
A.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B.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虽有不同,但方向一致
C.区域间流动的要素对区域发展有影响,但不会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D.区域间流动的要素不存在种类、方向、强度的变化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东非野生动物迁徙属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而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属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两图可以反映出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A正确;因不同区域间,区域差异表现不同,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方向、强度是不同,D错误;区域间流动的要素随发展而有变化,在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影响区域发展方向,B、C错误。故正确答案选A。
【点睛】区域间流动的要素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流动的方向和要素种类、强度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发生变化,对要素的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地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3.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肯定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C.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但不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
D.对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2.B 3.B
【解析】2.汽车产业主要采用机械化生产,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A错;钢铁、石化等工业为汽车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这些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B正确;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时间在1915年左右,当时美国尚未出现逆城市化,C错;国土地域辽阔与发展汽车工业无关,D错。故选B。
3.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会促进当地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不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A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B正确;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同时也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C错;对迁入地而言,是否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取决于迁入的工业类型和当地的环保措施,D错。故选B。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萧山区是杭州市辖区,位于钱塘江南,区域发展迅速,2019年度入选了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曾被网络疯传的“最孤独的地铁口”(如左图)位于萧山区在建地铁6号线丰北站一出口(如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最孤独的地铁口”选址说明城市轨道交通( )
A.方便居民出行 B.具有区域发展先行作用
C.减少用地成本 D.高速网络化的效果显著
5.萧山区建设重点向北部和东部发展,原因主要是北部和东部( )
A.地势平坦,节省开发费用 B.临近上海中心城区
C.河流下游,水源充足 D.交通纵横,高速铁路交织
【答案】4.B 5.D
【解析】4.由材料“萧山区是杭州市辖区,位于钱塘江南,区域发展迅速,2019年度入选了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曾被网络疯传的“最孤独的地铁口”位于萧山区在建地铁6号线丰北站一出口”可知,“最孤独的地铁口”选址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区域发展先行作用,通过地铁口的设置,促进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吸收投资,从而带动该片区域发展,B正确;该地铁口设置离居住地较远,居民出行不方便,A错误;与减少用地成本关系不大,C错误;与其它高速线路没有交集,因此没有形成网络化,D错误。故选B。
5.读图可知,萧山区位于杭州市辖区内,各部位地势都比较平坦,地势平坦,与节省开发费用关系不大,A错误;距离上海市较近,但不临近上海中心城区,B错误;位于河流下游,水质较差,C错误;东部和北部有沪昆高速,还有在建的杭甬高速,高速铁路交织,并且主要的交通干线交织,交通纵横,还有地铁6号线的延伸,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投资,D正确。故选D。
【点睛】地铁的主要作用是方便交通,减少地面交通的通行压力,也减少人们的出行时间,有了更多的交通方式选择,可以优化和增强了地面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地铁意义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运营能促进工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就业,促进沿途土地升值,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即项目产生的社会总经济效益远大于其本身产生的账面收益。
(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纳米材料,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统筹三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调发展(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智力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销售市场广阔②加工成本低③科技水平发达④国家政策倾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河北,与京津加强石墨烯产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
C.拓展劳动力就业途径 D.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答案】6.D 7.A
【解析】6.读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智力核心,智力核心应是科技人才集中的区域,优势区位条件有科技水平发达,③正确;注意材料信息“京津冀地区统筹三地资源”,说明有国家政策倾斜,④正确。销售市场广阔,不是成为智力核心的优势,①错误,高科技产品的加工成本相对较高,②错误。故选D。
7.由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河北,与京津加强石墨烯产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进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A 正确。对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作用不大,B错误。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区域内外联系,但不是主要的目的,C、D错误。故选A。
【点睛】近年国家政策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完善区域交通,促进区域间人流、物资的流动,建立区域平等对话平台,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京津地区的优势要素向河北省溢出,促进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021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兴泉(兴国—泉州)铁路(如图)是福建海西经济区通往中南及西南地区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开发沿线国土资源、服务革命老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铁路。建成后,宁化等原中央苏区县将结束不通客货铁路的历史。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下列不属于兴泉铁路建设目的的是( )
A.促进沿线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B.完善区域铁路网,促进省际联系
C.促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水能资源的开发
D.加强战备,提高入闽铁路运输能力
9.兴泉铁路建成通车后( )
A.可为江西省带来一个新的出海通道
B.兴国将会成为江西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C.可为福建省输入江西的能源和矿产
D.增大泉州经济腹地,使之成为福建最大港口
【答案】8.C 9.A
【分析】8. 由材料信息“兴泉(兴国—泉州)铁路(如图)是福建海西经济区通往中南及西南地区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开发沿线国土资源、服务革命老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铁路”可知,兴泉铁路促进沿线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完善区域铁路网,促进省际联系,加强战备,提高入闽铁路运输能力,ABD正确。材料中无促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水能资源的开发的信息,C错误。依题意,选择错误的,故选C。
9.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兴泉铁路通往福建沿海地区的泉州,可为江西省带来一个新的出海通道,A正确。南昌是江西最重要的铁路枢纽,B错误。兴泉铁路建成通车,开发了沿线地区的资源,但江西没有大量需要用铁路运输的能源输出,C错误。有利于扩大泉州港的腹地,但福建最大港口是厦门港,D错误。故选A。
【点睛】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1、交通运输本身意义:激活(完善)铁路网,缓解交通运输界张状况。2、经济意义:a、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b、促进商业和对外开放;c、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d、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3、政治社会意义: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021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表为湖南、辽宁、浙江、甘肃四省区2020年的人口与产业相关数据,完成问题。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常住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增长率
甲 3.4% 40.9% 55.8% 64613 5850 1.97%
乙 10.2% 38.1% 51.7% 41781 6918.4 0.28%
丙 8.74% 38.26% 52.99% 25115 4351.7 -0.17%
丁 12.05% 32.83% 55.12% 9017 2647.43 0.39%
10.甲、乙、丙、丁依次是( )
A.浙江、湖南、辽宁、甘肃
B.湖南、浙江、甘肃、辽宁
C.浙江、辽宁、湖南、甘肃
D.湖南、辽宁、浙江、甘肃
11.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区传统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区域内部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
B.甲地区民营企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C.丙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主要是由于出生率过低
D.丁地区区域内部差异小,对外联系强
【答案】10.A 11.B
【分析】1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省区是四个省区中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应为四省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浙江;丁地区生产总值最低,应为四省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甘肃;丙常住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说明是人口迁出区,为四省区中的辽宁,则乙为湖南。所以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1.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浙江,浙江的民营企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B正确;乙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错误;丙为辽宁,人口老龄化严重,主要原因是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迁,C错误;丁为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对外联系弱,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我国东北三省,随着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以及众多资源型城市变成资源枯竭型城市,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外流,成为我国主要的人口净流出区。
(2017·江苏·统考一模)下图为“辽宁省2007年和2015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目前该省处于区域发展的
A.传统农业阶段 B.工业化初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13.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2015年
A.地域联系更加密切 B.区域核心的范围变小
C.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D.高科技产业占比降低
【答案】12.C 13.A
【解析】12.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据图可知,该省目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10%,第三产业较2007年大幅上升,接近50%左右的经济活动人口加入第三产业,所以区域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13.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进后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进步,区域核心的范围变大,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环境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可能的。
(2015·安徽黄山·统考三模)下图为地理老师,通过对某一地域设计问题的分析,构建知识的联系,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板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该板书体现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依靠这些联系,可以论证该区域为
A.亚洲的南部、东南部地区
B.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地区
C.拉丁美洲地区
D.非洲地区
15.由上题结论,有关该区域地理特征叙述相符的
A.地形结构单一,地面微波状起伏;大陆轮廓简单,半岛、海湾少
B.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
C.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D.地形结构、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系表现为东西之间的差异
【答案】14.C 15.D
【分析】试题分析:
14.读图,根据板书要素,该地气候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农业类型是热带种植园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A、B错。非洲海岸线平直,气候受洋流 影响小。人口分布受历史因素影响小,D错,C对。
15.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是南美洲,地形结构单一,地面微波状起伏;大陆轮廓简单,半岛、海湾少的是非洲,A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不到该大洲,B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是澳大利亚大陆,C错。地形结构、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系表现为东西之间的差异,D对。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区域地理特征。
二、综合题
16.(2024·浙江绍兴·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矿产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基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沈阳都市圈中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图统计示意图(下图),比较沈阳、抚顺、阜新三市的产业结构的异同。
沈阳都市圈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占辽宁省面积的15.5%。下图为沈阳都市圈各城市主导产业及主要交通线简图。
(2)根据材料,指出沈阳市成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理由。
都市圈可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通过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实现要素高效配置,达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3)简要评价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条件。
(4)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沈阳都市圈发展应加强的区际联系与合作。
(5)简述建设沈阳都市圈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
【答案】(1)相同:所有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不同:沈阳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占比低;抚顺市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阜新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占比高。
(2)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经济总量大);人口规模最大;产业结构等级高;区域交通枢纽;行政级别高等。
(3)有利:作为国家级都市圈,享有更多政策支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城市间交通联系便捷,要素流动效率高;各城市产业关联性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等;不利: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制约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各城市产业体系趋同,易因竞争导致内耗。(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环境问题突出,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等)
(4)国内:加强与临近的北京、沿海的上海等都市圈联系与合作;国际:向西可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国间的经贸合作;向东可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间的经贸合作。
(5)能够为东北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整体规划发展,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将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作为示范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分析】本题以沈阳都市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辐射作用、城市群协同发展条件、东北振兴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数据可知,沈阳都市圈各城市相同之处是所有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不同之处是从各个产业占比最高的城市看,沈阳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占比低;抚顺市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阜新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同时第一产业占比也较高,铁岭情况与阜新类似。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沈阳都市圈中,沈阳生产总值最高(经济总量大);人口数量多,规模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产业结构等级高;辽宁省省会城市,是区域交通枢纽,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副省级市,行政级别高等。
(3)有利条件:作为国家级都市圈,享有更多政策支持,发展条件更为优越;东北地区各种资源丰富,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好;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城市间联系便捷,各生产要素流动效率高,有利于工业发展;各城市产业关联性强,协作历史久,产业在发展历史中形成一定的互补性。
不利条件:城市圈各城市第二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随着市场变化和资源枯竭,转型困难,制约发展;各城市均建立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受资源条件限制,各城市产业体系趋同,产业、产品重叠,易因竞争导致内耗。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引领带动作用不强;重工业带来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突出,部分资源出现枯竭,发展后劲不足等
(4)国内:加强与临近的北京、沿海的上海等都市圈联系与合作,可以寻求经济互补和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持。
国际:向西可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国间的经贸合作,获得更多发展所需资源;向东可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间的经贸合作,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
(5)通过都市圈的建设,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能够为东北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都市圈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发展,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将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打破行政区域和产业区隔,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作为示范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从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盘活东北经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加强生态规划,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023·全国·模拟预测)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4.59亿人,全国GDP前十强城市中,长江流域占6个,流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6.5%。黄河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1.07亿人,没有全国GDP十强城市,流域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6%,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下图示意我国自然区划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17.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 )
A.下游地区劳动力数量少 B.河流对区域联系贡献较小
C.区域内部自然区划简单 D.三角洲对流域带动作用弱
18.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 )
①构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②加快“一带一路”建设③消除我国南北发展差距④扭转我国东西差异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7.C 18.A
【解析】17.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流域面积较小,下游劳动力数量也较少,长江流域下游劳动力数量较多。黄河下游受地上悬河、水量影响通航能力差。而长江水量大,无结冰期,通航能力强,对区域联系贡献大。黄河流域跨越多种自然区域,长江流域主要跨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高原山地气候区,区域内部自然区划简单。长江三角洲对流域带动作用更强。故选C项。
18.黄河流域包含了东、中、西部的区域,高质量发展不能扭转我国东西差异格局,黄河流域位于北方,其发展有利于缩小我国南北发展差距,但无法消除,③④错误;黄河上游位于农牧交错带,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改善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使黄河上游地区成为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①②正确。故选A项。
【点睛】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19.(2023下·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交通和信息的高速发展,区域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物流业对增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的国家重点战略之一。下图为2005年、2010年和2017年京津冀城市物流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图。
(1)描述2005-2017年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的变化特征。
(2)指出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3)简述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的变化对河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4)请为优化京津冀地区物流空间联系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京津冀地区物流网络结构日趋复杂,物流联系强度日益增强;由京津双核心发展为多核心;河北各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日益密切。
(2)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通没施不断完善,物流专业化程度提高;受到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加强了与河北的联系。
(3)促进河北各城市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带动河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河北工业化水平提升,增加就业机会。
(4)优化区域物流网络,提升天津、石家庄的物流辐射能力;完善物流设施,提升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港口的枢纽功能,加强海陆联运;注重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统筹区域物流协同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京津冀城市物流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图为材料,涉及京津冀城市物流的变化特征、原因、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2005年京津冀地区物流网络结构简单,物流联系强度较小,以北京和天津为双核心结构,到了2017年,京津冀地区物流网络结构日趋复杂,物流联系强度日益增强;城市物流质量变大;由京津双核心发展为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多核心;河北各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日益密切。
(2)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经济、交通、科技、政策等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流量急剧放大;随着交通没施不断完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物流专业化程度提高;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量支持;随着北京人口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北京需要疏解非首都职能,建立雄安新区等,进一步加强了与河北的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网络直播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网购量大增,物流量进一步放大。
(3)京津冀地区物流联系的变化对河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是: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流联系更加便捷和紧密,有力的促进河北各城市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物流网络的构建,带动河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河北工业化水平提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河北的财政收入,便利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增强了各地区的文化、贸易的交流和合作等。
(4)合理建议: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空间联系,要合理规划,加强数据研究,注重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统筹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要优化区域物流网络,提升天津、石家庄的物流辐射能力;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物流设施,提升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港口的枢纽功能,加强海陆联运;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要加强跟其他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打造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