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过程性评价质量监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过程性评价质量监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14: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榆林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公卿是商周时期的贵族阶层。下图中商至西周同、异姓公卿的比例变化反映出
商代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同姓公卿
同姓公卿
异姓公卿
圆异姓公卿
A.国家初始形态的确立
B.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C.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D,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
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A.意图保护农民利益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人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3.秦朝建立后,规定“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器械一量”
“书同文字”“车同轨”。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大一统的需要
B.规范官员施政方式
C.完善社会基层治理
D,增强秦朝国家实力
4.下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榆林市高一年级历史试题-1-(共6页)
50
■今浙江境内所设县数
40
口今福建境内所设县数
00
10
0
185年(东汉末年)285年(西晋)
A.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严密
5.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
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变化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取消了三省分工
D.实现了分权制衡
6.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隐逸恬淡的“山林气”;
唐代楷书则有一种中正平和,端稳凝重,法度谨严的“庙堂气”。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法
A.深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
B.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
C.体现严谨工整的审美需求
D.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
7.北宋时期,地方设路、州、县三级,中央政府曾对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路”进行过多次析分。
下表为北宋时路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北宋时期
至道三年(997年)
天禧四年(1020年)
宣和末年(1125年)
15路
18路
26路
A提高了州县的政治地位
B.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C.国家疆域范围不断扩大
D.中央强化了对地方控制
8.宋代无常产者选择的职业较为多元:有佃农,有小手工业者、小商贩,还出现身兼数业的“多种
经营者”,如台州郑四客,为林通判家佃户,在农闲时外出作丝织品买卖。这主要反映出宋代
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社会经济活力较强
9.右图是湖北省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其正面錾
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口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
文。这枚金锭是
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
C.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
10.万历年间,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书弹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以卓文君为善择佳
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材料反映出李贽
A.继承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
B.提倡平等,违背主流价值观
C.反对传统,蔑视权威和教条
D.追求个性,倡导良知和童心
榆林市高一年级历史试题-2-(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