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6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当代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对于理解中国外交内政是很有帮助的。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中国的大国气质之所以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是因为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着最长的历史,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的独特价值体系,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D.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中庸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一贯延续性的历史,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不会形成更稳定、更持续性的大国气质。
B.只要因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够生成天地万物的和谐。
C.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蕴含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深受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影响。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稳为”“顺势而变”的大国气质,是顺应中国当前外交内政形势的。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指包括财产、收入在内的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
人们不要以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合意了,所有人的发展也就实现了。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人的素质的自然提升。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的是人自身发展平等的机会,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其基础,也是实现手段或路径。历史告诉我们,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的境地。历史上的“社会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追求生产增长,解决人的生存所需(吃饱穿暖),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存在偏离。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愿景目标。不能简单地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指标。
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社会整体中来考虑。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个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是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能力来自社会消费过程。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与收入无关。
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和创造条件的过程。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提供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个人获得基本能力。
所有人的基本能力普遍提升,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效率与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促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与公平、做“蛋糕”与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材料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需改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要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摘编自求是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共同富裕这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而共同富裕又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问题。
B.有人错误地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合意了,所有人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其实,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人的素质提升了。
C.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实现人自身发展平等的基础,但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的境地。
D.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私人消费就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解决人的吃饱穿暖等问题,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关系很小。
B.促进共同富裕,要从物转向人,从消费基准转向财产和收入基准。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
C.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抵制一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
D.促进共同富裕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各项建设。
(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一项是
A.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B.鼓励人们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业创新
C.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注重效率
D.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
(4)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为什么说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仅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树叶已经泛绿。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作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但他跑得动,坐不住。还是像往 常一 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要卖到矿井里做厢大。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里,抢救无效死亡。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青松、罗汉松、亮松、青梨、刺叶梨、杜鹃、毛栗子等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儿子已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爷爷!”老羊倌定将一看,那不是儿媳吗?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
“爷爷。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油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老羊馆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今晚跟我去过。”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
突然,大黑狗跑了出去,跟在一个人身后亲热跳着。
“爷爷,”隔壁胖丫双手抬 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
随着胖丫说话的声音,村里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老羊倌泪眼朦胧,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儿子望着他,也在笑。
过年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描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老羊倌的生活状态。
B.老羊倌能够闭着眼睛数出山上生长的很多树和花的名字,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许还因为他对儿子的思念。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老羊信“砸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开心和满足。
D.小说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描写手法对老羊倌进行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2)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4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
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注】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 李若拙传》)
【注】繇:读yóu,古同“由”,从,自。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B.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C.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D.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2)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古代一种选官制度,指下辈因上辈功业或地位而获得的特殊待遇。
B.执政:指执掌国政的大臣。宋朝专指宰相以外的执政大臣。
C.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D.逾僭:亦作“踰僭”,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与“逾越”意思相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被任命为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得到皇帝称赞。
B.李若拙谨遵孝道,非常敬重父亲。他因为来不及参加恩例而上书自陈罪过,调任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官名与父名相同而推辞,结果未被允许。
C.李若拙廉洁守正,奉诏不辱使命。他曾出使交州平息边患,黎桓在宴会上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他连一眼都不看,礼币之外,不接受私自赠品。
D.李若拙才干非凡,政绩十分突出。他先后被提拔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主客郎中和江南转运使等职务,这与他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绩效是分不开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
②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
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白海棠
清 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B.“七节攒成雪满盆”一句是说海棠如雪白,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
C.颔联“出浴太真”“捧心西子”,运用典故,形容白海棠冰清玉洁、美丽至极。
D.全诗情景交融,悲乐交织,似悲实乐,表达了作者对白海棠的喜爱赞美之情。
(2)《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作的一首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用白海棠来拟写林黛玉的,也有人说是拟写薛宝钗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 。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3)《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满分2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连日来,各地的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可谓①_______。《声声慢心弦动——福建古代音乐文物展》《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且听鸟鸣静待花开——福建博物院馆藏花鸟画作品展》……一个个展览,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尽管众口难调,但琳琅满目的博物大餐中,总有一款会打动你。
随着“云游”博物馆活动的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将会是博物馆展览的常态。博物馆管理者有责任因时应势,想办法契合观众的审美诉求,让博物文化走向广阔的世界。而对于观众来说,多看看世界不是坏事。博物馆再降低姿态,哪怕把文化佳肴夹到嘴边,你不张口也②_______。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应该是文明的力量,以文化人的力量。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也越来越多,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③_______双向奔赴,共同发力,博物馆才能越来越有力量。
(1)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秉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宗旨,学校近期将开展“云游”(网络云参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内容恰切,语言简明,句式整齐,不超过30个字。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客观地说,① ,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的确走了不少的弯路,也有着很多值得当下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教训。可遗憾的是,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后的这些日子里,一些学校并没有将此前的这些经验教训记在心中并合理规避,反倒以另外的形式将足球项目和其它体育活动对立起来,② ,不但误读了国家发展足球的真正本意,③ 。
9.(4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该如何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
四.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传家宝,是家中世代相传的珍贵物品,也有人把祖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当做传家宝。小元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件青花瓷,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一枚抗日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6分)
1.【解答】(1)A.“稳定的”错,文中第一段是“相对稳定”;B.“最长的历史”少了“连续性”,原文第二段为“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C.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原文第四段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A.“逐层深入”错,“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应该是属于并列关系。
(3)B.“只要……就……”错,将文中的必要条件变成了充要条件,原文第三段为“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答案:
(1)D
(2)A
(3)B
2.【解答】(1)D.“私人消费就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错误,原文是“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选项曲解原意。故选D。
(2)A.“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关系很小”错误,原文是“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存在偏离。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很小”,而是“偏离”,选项曲解文意。B.“从消费基准转向财产和收入基准”错误,原文为“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C.“要抵制一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错误,原文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故选D。
(3)C.“更加注重效率”不合文意,原文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是“更加注重效率”。故选C。
(4)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从经济学角度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共同富裕的区别,指出“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后面都在论证为什么共同富裕要落到人的发展上,进而提出“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最后强调“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据此概括出主要观点: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材料二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后面三段分别从“要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三方面论述具体应该怎样做。故主要观点即为: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5)①结合第三段内容“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可知,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
②结合第四段“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人的素质的自然提升”等内容可知,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③由第五段“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的是人自身发展平等的机会,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其基础,也是实现手段或路径”可知,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
答案:
(1)D
(2)D
(3)C
(4)①材料一主要观点: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②材料二主要观点: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意思答对即可)
(5)①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②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③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意思答对即可)
3.【解答】(1)D.“外貌等描写手法”错,文中没有用外貌描写。
故选:D。
(2)从“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但他跑得动,坐不住。还是像往常一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等情节,可以概括老羊倌“知足常乐”的性格特征。
从“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等情节,可以概括出老羊倌“爱岗敬业”的性格特征。
从“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等情节,可以概括出老羊倌“乐观坚强”的性格特征。
从“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等情节,可以概括出老羊倌“通情达理”的性格特征。
从“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等情节,可以概括出老羊倌“质朴敦厚”的性格特征。
(3)小说开头就写“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并用“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渲染节日气氛,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
“大年三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开头写老羊倌在大年三十这天把羊赶到山上吃草,中间写“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后面写人们陆续来给老羊倌送好吃的东西,“大年三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中写儿媳和孙女来看他,给他做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哇,好香!’老羊倌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写“‘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今晚跟我去过。’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写“隔壁胖丫双手捧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写“老羊倌泪眼蒙眬,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儿子望着他,也在笑”,人们没有忘记老羊倌和他儿子的牺牲与奉献,文章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儿子死了,儿媳带着孙女改嫁,老羊倌一个人过年,本该孤独冷清,但是那么多人都给他送来好吃的东西,还有政府的关怀和惦记,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答案:
(1)D
(2)①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②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
③乐观坚强。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
④通情达理。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老羊倌催促他的儿媳改嫁,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⑤质朴憨厚。守山人很穷,老羊倌不仅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山林不能给家族带来富裕,但老羊倌却干得兢兢业业,可见他的质朴与憨厚。
(3)①环境背景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
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形象上,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④主题上,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4分)
4.【解答】(1)C.句意:太宗因李若拙与李飞雄父亲李若愚名字相连,怀疑他们是兄弟,就命殿直卢令珣将他抓捕关进州狱,后来知道他与李若愚同宗,但已非亲族,不知其谋,但仍被革去官职流放海岛。“连名”是“名字相连”的意思,指前面两个名字相连,所以与前面不可断,排除AB。“通家非亲”指“但已非亲族”的意思,不可断,故选C。
(2)D.逾僭:指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名义或物品。谮:诋毁,中伤。本题考查这两个形近词的区别。
(3)B.“他因为来不及参加恩例而上书自陈罪过”错,恩例:指帝王为宣示恩德而颁布的条例、规定。原文“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意思是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
(4)①“寇”,入侵;“徙”,调任;“金紫”,紫服、金鱼袋。译为:契丹入侵边境,李若拙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紫服、金鱼袋。
②“嗣位”,即位;“秩”,官级;“被疾”,患病。译为:李若拙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晋升官级为金部郎中。咸平初年,任同知贡举,患病,改任右谏议大夫。
答案:
(1)C
(2)D
(3)B
(4)①契丹入侵边境,李若拙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紫服、金鱼袋。
②李若拙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晋升官级为金部郎中。咸平初年,任同知贡举,患病,改任右谏议大夫。
参考译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亲李光赞,曾任贝、冀观察判官。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按惯例,考中制策者要被委任为拾遗、补阙。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宰相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后来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官名与父名相同,推辞,没有得到允许。太平兴国二年,任乾州知州,适逢李飞雄诈乘官府驿站车马,称自己是送诏的使臣,事情败露被依法惩处。太宗因李若拙与李飞雄父亲李若愚名字相连,怀疑他们是兄弟,就命殿直卢令珣将他抓捕关进州狱,后来知道他与李若愚同宗,但已非亲族,不知其谋,但仍被革去官职流放海岛。过了一年多,才起用他为卫尉寺丞、陇州知州。太平兴国四年,恢复原有职务。以政绩突出闻名,越级委任为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疏于政务,又调李老拙前往担任通判。不久,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他,召他回御史台。很快,他被改任为右补阙。当时诸皇子出就封国,李若拙献颂,皇帝很满意,接见了他,赏赐给绯鱼,任命他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
曾前往京城奏报边境情况,太宗表扬了他。又任命为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以秘书监名义出使交州。此前,黎桓的规格超过了应有的标准。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于是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宴会那天,黎桓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李若拙一眼都不看,只取了以前被扣押的使臣邓君办回朝,礼币之外,没有接受私自赠品。出使回来,皇上认为他不辱使命。升任起居舍人,充任监铁判官。淳化二年,出朝任两浙转运使。契丹入侵边境,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紫服、金鱼袋。淳北五年,在昭文馆任职,升职为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李若拙身材魁伟,崇尚气节,有才干,但处理事务太慢。宰相因此替他说明,免去转运使,任泾州知州。至道二年,黎桓又入侵南部边境,朝廷又下诏令李若拙出使,到后,黎桓又服从朝廷。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进级为金部郎中。咸平初年,任同知贡举,患病,改任右谏议大夫。皇帝北征,任判留司御史台。第二年,出使到河朔巡视边境事务,又任升、贝二州知州。咸平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5.【解答】(1)D.“似悲实乐”错,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如“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所以,诗歌似乐实悲。
故选D。
(2)从小说原文“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以及诗句“出浴太真冰作影”的“太真(杨贵妃)”等内容都说明影射的第一位是薛宝钗;小说第七回关于“冷香丸”的描绘,可知该方性味寒凉用于治疗热证,并小说中也说薛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得出“雪”的意象符合薛宝钗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的人物性格设定。
原著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宝玉的眼中看到的林黛玉即是“西子”,并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可知“病如西子胜三分”指林黛玉;“玉为魂”形容林黛玉的魂魄是玉做成的,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
答案:
(1)D
(2)示例一:这首诗是拟写林黛玉。
①“秋容浅淡”,蹙眉含愁而又娴静柔弱,为黛玉容貌;②“七节攒成”,品格有“节”又暗含因缘际会,遥指宝黛“木石前盟”,为黛玉出身;③“捧心西子”“西子”照应黛玉肖像中“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述;④“玉为魂”,“玉”含黛玉之名,又含黛玉品格,“魂”既指黛玉精神灵魂,又暗示其最终化为魂魄的命运;⑤“愁千点”是黛玉日常精神状态;⑧“泪一痕”,黛玉经常流泪,照应“还泪”一说。
示例二:这首诗是拟写薛宝钗。
①“映重门”,暗示宝钗出身名门;②“雪满盆”,“雪”谐音“薛”,“满”暗示宝钗丰满的形体,“盆”恰好照应宝钗面如“银盘”;③“出浴太真”,太真指杨贵妃,照应书中把宝钗比作杨贵妃的描写;④“冰作影”,“冰”为宝钗性情中冷漠无情的一面,“影”暗示宝钗人生理想化为泡影;⑤“独倚画栏”,写宝钗的孤独,既没有得到感情依靠,又没有得到美满婚姻;⑧“清砧怨笛送黄昏”,宝钗晚年生活状态,宝玉出家,她独自面对人生黄昏。
译文:
海棠花素淡的姿容映照着重重院门,繁枝上花朵盛开像团团白雪铺满花盆。
似刚刚沐浴才出的杨贵妃冰清雪冷,像捧着心口皱着眉的西施以白玉作精魂。
晨风吹不散花中的哀愁,经夜之雨又为其增添了一抹泪痕。
独自斜倚着画栏像是在默默思念,砧声清冷笛声哀怨送去落日黄昏。
赏析: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6.【解答】(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重点字:覆).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满分20分)
7.【解答】(1)“琳琅满目的博物大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物、作品比作“大餐”。
A.“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运用了排比。
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中“压得腰弯背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运用了比喻,将建筑的传统和技法比作“文法”和“词汇”。
D.“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中的“进步”运用了反语。
故选:C。
(2)第一处,填写“各显神通”。各地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各自拿出各自的一套办法,如后文的“声声慢心弦动——古代音乐文物展”“花开并蒂——青钢文明特展”“且闻乌鸣静待花开——馆藏花鸟画作品展”,所以,此处填写“各显神通”。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第二处,填写“无济于事”。观众多看看世界,博物馆再降低姿态,把文化佳肴夹到嘴边,面对文化大餐,不张口也没用,所以,此处填写“无济于事”。无济于事:意思是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
第三处,填写“当务之急”。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也越来越多,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目前大家所关注、社会所急于做的事情,所以,此处填写“当务之急”。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3)宗旨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宣传语中要有对应的传统文化;开展的是“云游”(网络云参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活动,宣传语中要涉及到武侯祠中的人物,刘备和诸葛亮,还要体现“云游”的参观方式,要求句式要整齐。可以先写运用了“云游”的方式游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后写博物馆中体会到的传统文化。示例:云端漫步,走近明君良相。古柏森森,传承忠义精神。
答案:
(1)C
(2)示例:①各显神通②无济于事③当务之急
(3)示例:云端漫步,走近明君良相。古柏森森,传承忠义精神。
8.【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首先准确把握这段材料的中心议题:一些学校对待足球的错误认识.再分析横线处的语境,第①处后面是说走过的弯路,前面肯定是指过去的一段时间;第②处要联系前后语境,确定这里所说的是种错误的做法;第③处紧承“不但”而来,指出这种做法的实质即可.
答案:
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②这种违背常识的推进方式
③也在很大程度上亵渎了体育精神的实质内涵
9.【解答】本段的第一句话点明了本段的中心“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根据“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提炼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根据“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我们能提炼出的信息是: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存在困难。据此整合成一个不超过字的段落即可。
答案:
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它关涉青少年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但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存在困难。
四.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0.【解答】
秉承祖训,修身持家
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家风家规又称家训,一般指一个家族传承恒久不变的精神规则.其侧重于对整个家族成员修身持家、自省自励的影响.可以说家训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缩 影,一些古代著名家族的家训曾一度引领中国一些家族的辉煌历史,如《诫子书》《朱子家训》《范氏家训》《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业精于勤荒于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哲理名言许多都是出 自一些著名家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许多家训一度曾引领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兴亡,但随着时间和家族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现代社会家庭的分散和独立,家风家规已变得越加少见稀缺.笔者不由反思:近些年社会公德和价值观的各种扭曲现象是否与家风家规的日益衰败密不可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民族传统儒家文化的根基,而其中的精髓是仁悌忠孝礼义廉,“惯儿不孝,惯狗上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粥一 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业精于勤荒于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都是强调严教、勤俭、勤奋、自立才能最终功成名就,实现个 人价值,并光宗耀祖.知耻才懂后行,知礼义才知善恶,才能行善行仁而“积德以遗子孙”.真正的传家宝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作风,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我们的精神大厦.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今天更多的孩子已变成“小皇帝”和“小祖宗”,而结果是导致更多的“啃老族”出现,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往往偏向了“钱代表一切”,在此观念下衍生出了当今社会的各种假恶丑现象:唯利是图、盲目跟从、虚荣攀比、仇官仇富,逐利不惜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女性忠贞观早已演 变为嫁钱不嫁人,笑贫不笑娼.“扶不起的老人”更折射着真善美礼义廉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的尴尬之痛.
缺少了精神和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传承民族文化,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把符合中国特色和价值观的家风家训中的爱国、尊师、感恩、孝道等宝贵的品质、优良的作风,传承下去,荫庇后代,造福子孙.
精神之训,万世之宝,秉承祖训,大放异彩.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