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页,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3.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
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规
定的笔,按作答题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图 1)刻画有獠牙神面的形象,四川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其局部见图 2)也有凸目獠牙、人鸟合体的造型。
这反映了( )
图 1 图 2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趋势 B.中华各地区的文明齐头并进
C.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阶段 D.早期中国神灵崇拜独具特色
2.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的系统中,历法代表天道,声律代表人道。受命之君作为天
子,应将尊天放在第一位。董仲舒意在( )
A.强化君主权威 B.推动儒学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中央集权
高三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3.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逐渐以“中国”自居而以南朝为僭伪。孝文帝时期,北魏以齐地
在魏而质疑南齐国号的合理性。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华夏认同的增强 B.南北文化交融的不断发展
C.南北政权长期互动与竞争 D.南北经济发展的趋于平衡
4.1970 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图 3)是唐代的一件俏色玉雕,选用罕见
的缠丝玛瑙制成,做工精湛。杯体造型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据此可推断,该玛瑙
杯是( )
图 3
A.唐代工匠制作而成 B.中西亚国家的贡品
C.丝绸之路文化见证 D.中华民族交融产物
5.社仓制是设置于南宋乡村地区、以官方权力为主导、广泛动员士大夫乡绅阶层等社会
力量筹措仓本,以解决乡里赈济、乡民生存问题的备荒仓储制度。这一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落后 B.国家政治的运转失灵
C.民间赈济的主体地位 D.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
6.明朝前中期《大学衍义补》写道“谚有之曰:‘苏松熟,天下足’”;晚明时期《辑校万
历起居注》则记载“夫湖广,天下鱼米地,谚称‘湖广熟,天下足’,自大江东西皆仰
给焉”。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太湖流域农业的衰退
C.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 D.明朝在全国推广水稻
7.有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西贸易体制的冲突,将战争责任归咎于中国的排外主
义和闭关政策。下列材料可以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
A.美国总统亚当斯在 1841 年声称“战争的原因是磕头!——是中国妄自尊大的主张”
B.1830 年英国东方贸易调查报告指出“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
更好做”
C.1841 年英国女王在议会演说中强调英国“女王子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
D.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清朝的“朝堂政治……无法催生出有效的外交政策或战略方针”
高三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8.梁启超对近代共和概念的认知和运用一度侧重于去除君主,1903 年后更着眼于开
民智、兴民德、塑新民。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共和政体的影响 B.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C.近代教育转型的推动 D.共和政体受挫的反思
9.中共早期的革命叙事中,“群众”指代单个阶级内的社会成员或扩及社会下层跨阶级共
同体,如工人群众、劳苦群众;1931 年后“群众”延伸为涵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中的民主派、知识分子等阶层群体。这( )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缘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表明国内阶级矛盾走向缓和 D.表明民族矛盾成为次要矛盾
10.20 世纪 60 年代初,广东省澄海县实行了“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田间
管理责任制,取得了大丰收;该县埔美大队实行的“固定地段,包工到组到人,验收
评比奖励的责任制”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广。这( )
A.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顺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图 4所示历史事件( )
图 4
A.加快了造纸术的西传进程 B.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C.推动亚欧区域文化的发展 D.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12.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 1476 年将印刷术传入英格兰,推动了文学、宗教、教育、史
地类英语印刷品大量出版,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成为“国王的
语言”“国家语言”。据此可知,这些印刷媒介( )
A.动摇教会在英国的统治 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13.16 世纪早期欧洲人描述美洲的怪异之事比较普遍,如图湖人吃树根、蛇和蜘蛛的饮食
习惯,爱斯基摩人的食人风俗和印第安人的活人祭祀。这种做法( )
A.再现了美洲人的生活习俗 B.缘于对美洲了解不够深入
C.缺乏科学的认知思维方式 D.为殖民侵略活动提供辩护
14.近代以来,棉花产业分布由图 5转变为图 6 的主要原因是( )
图 5 1600 年-1780 年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
图 6 1780年—1860年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
A.欧洲殖民的拓展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5.十月革命后,苏俄通过的《和平法令》提出强大民族和弱小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废
除秘密外交,主张民族自决。这一法令有利于( )
A.奠定国际法基础 B.推进大国外交事业
C.构建国际新秩序 D.完善集体安全机制
16.1948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交民权咨文指出“美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要求联
邦政府承担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责任”,后来颁布行政命令,废除联邦政府和武装力
量中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据此可知( )
高三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解决 B.美国黑人奴隶制度仍然存在
C.世界局势助推美国民权改革 D.美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 分。
17.(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易经》
材料二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
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陆有石室,川有
铁桥,海有轮舟,竭国力以购军舰,睃民财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谓之文明乎,决不可。何也,
皆其形质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从精神入,如导大川,一清其源,则千里直泻,沛然
莫之能御也。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
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
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李包庚李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观”的内涵,并
分析变化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现代文明观的意义。(3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18.(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企业制度生成的过程中,公司制度的缘起较之于工厂制度要早。大致上从
16 世纪起,西方社会就开始出现最早的特许制公司组织,其主要的经营领域是对外贸易,
其中如 1555 年获得特许状的俄国公司,1600 年获得王室特许状的著名的东印度公司等。
1720 年《泡沫法案》对公司的设立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制。英国海外贸易法人的建立一般被
认为是世界近代公司制度的起源。18 世纪 60 年代,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
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工厂制度与公司制度在制造业领域普遍化
的内在结合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使用的扩大,固定资产规模
大大扩大了,股份公司制度就被引入工业制造业。
——摘编自张忠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来源》
材料二:与西方工厂制度脱胎于旧有的工场手工业,并且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不同,西方
的近代工厂制度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中国的近代工业最早产生于国家特许、甚至是国家经
营的军用重工业,资金耗用以及生产规模的巨大,使得近代中国最早的工厂制度一开始就
走上了与公司制度相结合的演进道路。只不过当时的中国,由于尚无明确的经济立法,无
论是工厂制度还是公司制度,都缺乏相应的适用法律调整,使得当时的近代工厂企业显现
出明显的早期制度特征。
——摘编自张忠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来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企业制度兴起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影响。(8 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19.(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
同发展中不断巩固与壮大,其演进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国家制度与
统一多民族国家
社会治理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
华夏认同
文精神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
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高三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新范式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1)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2)清除西方中心论影响,在历史教科书撰写中恢复世界各文明、各国家、各民族之间
的平等地位;
(3)纠正“世界史是少数几个西方大国历史”的错误印象,展现世界史是全人类共同历
史的基本事实;
(4)在历史的长时段叙事中展现几千年来世界大格局的变化,进而理解 21 世纪正在发生
的事。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前言(2022 年)
围绕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变化自拟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
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高三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龙岗区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A C D C B B A C C D D D C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4分)
(1)内涵:
中国古代“文明观”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近代“文明观”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进步,尤以精神文明为重。
中国现代“文明观”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观。
(每点 2分,共 6分)
变化原因:
①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明观的冲击。
②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探索和改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不断深化)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探索。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
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每点 1分,共 5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意义:
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点 2分,2点 3分)
18.(14分)
(1)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②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推动公司制产生和发展。
③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工厂制度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公司制与工厂制度的
结合。
(每点 2 分,共 6 分)
(2)特点:①受西方近代工厂制度的影响。
②在洋务运动重工业中起步。
③一开始就与公司制度相结合。
④缺乏适用法律调整,保留了早期制度特征。
(每点 2 分,任答 2点 4分)
影响:①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②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③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动;
⑤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⑥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每点 2 分,任答 2 点 4 分)
19.(12分)参考答案
【示例 1】
角度:统一多民族国家
论题:各封建王朝制定并实施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措施,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并设郡管辖。汉朝设大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汉初对匈奴实行
和亲政策,汉武帝时三击匈奴,设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管理西域、东北地区,促进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
面,突厥、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
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朝与地方民族政权保持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
汗”。唐朝管理边疆的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
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对西藏地区实行了
有效行政管理。明朝对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设立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册封西藏僧
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通过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通过册封、设置办事大臣加强对西藏、青海地区
的管理;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从秦汉至明清,在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
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示例 2】
角度:民族关系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论述: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在兼
并战争和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下,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改革,进
一步推动民族交融。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南方的开
发。
元朝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
2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
体。
【示例 3】
角度:华夏认同
论题:少数民族不断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
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与
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
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同时坚持本族旧俗,有意识地保持民族文化传统。
清入关代明,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制度与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建立空前巩固、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更进一
步的加强。
综上所述,内迁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加速了自身封建化的进程,
增强了华夏认同。
20.(12分)
【示例一】
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从“西方中心论”到强调世界各文明之间平等的变化,反映了世界
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话语体系建构者的价值追求。
在经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业革命后,近代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
位。西方学者提出西方中心论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世界历史
进程的影响,但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和殖民获得的。“西方中
心论”是为西方殖民扩张进行辩护的理论。
随着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冲击了
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
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助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国
学界建构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新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世界各文明、各国家、
各民族之间的平等,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
国作为政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变化受世界格局和体系建构者理念的共同影响。客观、
全面地认识世界历史,既体现了对各地区文明的尊重,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示例二】
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新范式有利于纠正“西方中心论”的错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近代西方学者的“西方中心论”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在
当时世界的影响力,也是西方为殖民扩张进行辩护的理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剥削、
3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
奴役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而建构的世界殖民体系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资本
主义国家的扩张也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是主要的发展特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助推了中华民族从
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现代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世界
历史学话语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从古至今世界各文明、各国家、各民族的平等地位,
强调世界史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展现了世界格局的变迁,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中各国的合
作共赢。
综上所述,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新范式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开放、包容的心
态,推动人类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评分标准
(1)观点:围绕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变化自拟观点,观点合理。(2 分)
(2)论证 史实部分:能够结合 2 个相关史实展开论述(1 个史实 3 分,共 6 分)
逻辑部分:论证的逻辑围绕主题展开,逻辑严密。(2分)
(1)小结:对观点进行总结并升华。(2 分)
4
{#{QQABZYQEogggAhBAABgCQQ0qCEAQkAECAIoOgBAEIAAAQR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