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名校三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二)地理(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名校三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二)地理(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7 11:10:04

文档简介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21级高三阶段考试(二)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耕地具有经济生产、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功能。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城乡转型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作用强度剧烈。
1. 早期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实现主要得益于( )
A. 水热条件好 B. 水域面积广阔 C. 政策补贴力度大 D. 人均耕地多
2. 与早期阶段相比,中期阶段洞庭湖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是( )
A. 商品率降低 B. 机械化程度提高 C. 粮食产值减少 D. 农业劳动力增多
3. 图示三个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是( )
A. 较弱一增强一增强 B. 较强一减弱一减弱
C. 较弱一增强一减弱 D. 较强—减弱一增强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区域知识可知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适合种植水稻、蔬菜作物等,A正确;水域面积少会影响耕地功能的实现,B错误;材料未提及政策补贴力度,C错误;洞庭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期洞庭湖形成规模化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都会提高,粮食种植比重可能下降,但单产提高,产值不一定减少,B正确,AC错误;中期阶段洞庭湖地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由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的传统农业到开发强度较高的规模化农业,再到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使得洞庭湖地区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由较强-减弱-增强,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加拿大中部某废弃矿坑填充有10米厚的尾矿渣,并在表层回填河砂和表土修复矿山。回填改造的矿区呈山丘、洼地(季节性积水)相间分布的形态。该地夏季为雨季,雨季前期回填矿区中山丘的坡面几乎不产生径流,雨季中后期产生的径流也相当有限。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山丘的坡面产生较强的径流。随着植被的演替恢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比例发生改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在春季,回填矿区山丘的坡面产生的径流强度较大,主要因为( )
A. 融雪量大 B. 降水量大 C. 灌溉引水量大 D. 冻土阻隔
5. 随着回填矿区山丘坡面植被的恢复,洼地( )
A. 土壤盐渍化减轻 B. 年平均水位上升
C. 地下水补给减少 D. 实际蒸发量增大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该地位于加拿大中部地区,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冬季降雪量较大。随着春季气温不断的升高,大量的积雪开始融化,但由于纬度较高,气温回升慢,其融雪量有限,由于该地受季节性冻土的影响,其积雪融水下渗量有限,在山丘的坡面作用下,积水开始汇流,形成较强的坡面径流, A错误,D正确。从材料可知该地夏季为雨季,春季降水量小,B错误。坡面径流强度大,与灌溉引水并无关联,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随着回填矿区山丘坡面植被的逐渐恢复,下渗增强,地下径流增多,坡面截流效果增强,洼地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平均水位应降低,B错误。坡面截流效果增强,会大大降低洼地的集水量,使得地下盐分向上输送至地表的可能降低,土壤盐渍化减轻,A正确。由于植被增多,下渗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增加, C错误。实际蒸发量与该地的气温和水汽含量有关,坡面植被的恢复对该地气温和水汽含量的影响并不大, 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位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下图为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地层S、D、C、P的年龄序列从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地质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外力沉积—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岩浆侵入
B.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1断层—F2断层—岩层褶皱
C. 外力沉积—岩层褶皱—F1断层—F2断层—岩浆侵入
D.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
7. 图中李庄一带的地质构造与岩层受挤压的方向( )
A. 背斜东北—西南 B. 向斜西北—东南
C. 向斜东北—西南 D. 背斜西北—东南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分析,从整体来看,图示岩层虽有断层存在,但是有明确的地层界线,故首先发生的地质活动应该是外力沉积,形成层状岩层;其次,从整个地层的分布年代来看,自中部向西北、东南两侧,岩层基本呈现对应形态,应是发生了岩层褶皱;结合材料以及图示可知,F1断层两侧岩层基本对应,F2两侧岩层错位明显,但是F2断层明显位于F1断层下方,所以F1断层发生在前,F2断层发生在后,且两个断层位于褶皱之后;花岗岩切断了F2断层的东北端,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F2断层,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地层S、D、C、P的年龄序列从老到新,则图示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岩层由中部向两侧由新到老,则图示为向斜构造;图中岩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由此可判断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挤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向斜、背斜的判断方法:①根据岩层的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②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侧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为向斜。
长白山海拔约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土壤年均温随海提升高而降低,但暖季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近年来,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乔木)下伴生草本优势植被。1986年一次台风风灾使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形成风倒区(树木大量倒伏)。其后小叶章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形成小叶章斑块,气候条件类似的北坡未见侵入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1986年风灾在长白山西坡形成风倒区对小叶章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A. 光照效果改善 B. 水分条件改善 C. 土壤肥力提高 D. 种内竞争减弱
9. 暖季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主要是海拔较高处( )
A. 风力较小 B. 积雪保温 C. 大气稀薄 D. 植被稀疏
【答案】8. A 9. D
【解析】
【8题详解】
植物群落中优势群种主要取决于对阳光资源的争夺,桦林高大,与小叶章在争夺阳光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优势,小叶章成为劣势种群,树木大量倒伏地区,小叶章接受到的阳光增多,对其生长最有利,A正确。树木倒伏后,阳光直达地表,地表增温,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反而会变差,B错误。小叶章为草本植物,植株生长所需空间不会太大,树木在倾倒前后不会对小叶章的生存空间造成太大影响,草本生物入侵,数量多,密度大,土壤肥力可能会降低,C错误。树木倒伏后,喜阳的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大量其他草本植物也开始生长,物种竞争加剧,种内的竞争也加剧,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苔原带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覆盖度下降,植被稀疏,基岩裸露多,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暖季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暖季苔原带没有积雪覆盖,B错误。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会导致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错误。高海拔地区风力较大,A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几个因素:一、土壤水分:自然界中的水分通过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等途径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便成为农作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水分可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三种;其中吸附水为无效水,毛管水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分,重力水界于前两者之间,易流失,应用率底。二、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除来自空气和水的碳、氢、氧外,其他均来自于土壤。三、土壤空气: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液态水占据的土壤孔隙中,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旱地作物要求耕作层的空气容量在10%—15%。四、土壤热量: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也影响土壤水分的汽化,凝结以及空气的对流和养分的转化。
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0. 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 持续往东南移动 B. 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 持续往西北移动 D. 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11. 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 森林土 B. 草原土 C. 荒漠土 D. 高寒土
【答案】10. B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说明该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降水较少,不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向东南移动;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说明该地在距今约8500~3000年期间,降水较多,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向西北移动,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1题详解】
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河流径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气候暖湿化,植被增加,当地主要植被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积增加,广泛发育草原土,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草原土壤指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美国民航的航线设置由早期的“点对点模式”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枢纽模式”,航线通常为“出发地-枢纽机场-目的地”。亚特兰大机场是著名的枢纽机场,被称为世界最繁忙机场,2018年客流量达到1亿740万人次。左图为航线模式图,右图为亚特兰大国际机场和纽约国际机场的位置及内部空间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点对点模式相比,枢纽模式( )
A. 航行时间短 B. 航线效率高 C. 转机次数少 D. 直达航线多
13. 与纽约机场相比,亚特兰大机场客运业务发达的优势条件是( )
A. 便于跨大西洋航线中转 B. 城市等级较高
C. 机场基础设施健全 D. 政务旅行游客较多
14. 与亚特兰大机场相比,纽约机场跑道设置的优势是( )
A. 可同时起降航班多 B. 起降航班吨位大
C. 对风向适应能力强 D. 冰雪灾害影响小
【答案】12. B 13. C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点对点模式,飞机可以直接飞达目的地,而枢纽模式,必须经过枢纽机场,所以枢纽模式航行时间更长,故A错误。与点对点模式相比,枢纽模式在枢纽机场可以停留,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经济效益提高,航线效率更高,故B正确。枢纽模式必须经过枢纽机场,所以转机次数增多,故C错误。枢纽模式的直达航线减少,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纽约地处大西洋的西岸,纽约更便于跨大西洋航线中转,故A错误。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城市等级比亚特兰大高,故B错误。据图可知,纽约的机场候机服务区比亚特兰大的候机服务区小,纽约机场有四条跑道,亚特兰大机场有五条跑道,这反映了亚特兰大的机场基础设施更健全,所以客运业务更发达,故C正确。纽约有众多的国际组织,政务旅行游客航班应更多,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亚特兰大的机场面积较纽约机场面积更大,跑道更多,说明亚特兰大可同时起降的航班更多,故A错误。亚特兰大机场最长跑道比纽约的最长跑道更长,推测可以起降吨位更大的航班,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的跑道是平行的跑道,而纽约国际机场是交叉的跑道,所以纽约国际机场对风向的适应能力更强,故C正确。跑道的设置与冰雪灾害影响大小没有较大关系,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研究人员在福建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地区开展气温垂直梯度相关研究。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及附近地形剖面。表为该区域晴天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坡向的气温垂直梯度数据(℃/1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坡向时刻 01时 07时 13时 19时 平均
南坡 -0.667 -0.646 0.655 0.006 -0.163
北坡 -0.477 -0.265 0.868 -0.332 -0.052
15. 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反而升高的现象。据表推测,该地区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A. 01时~07时 B. 07时~13时 C. 13时~19时 D. 19时~01时
16. 导致19时南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②空气湿度③地形④盛行风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读表可知,01时~07时无论南坡还是北坡,气温事直梯度数均为负值。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印是出现逆温现象,A正确;13点前后,南坡和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均为正值,即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并未出现逆温现象,B、C错;19点前后,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未出现逆温现象,注意题干信息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送温现象,D错。 故增确答案选A。
16题详解】
19:00南坡温垂直梯度为正值,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即随着海拔的开高。南坡温降低,北坡气温高,19时应已日落,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①错;读图,南坡存在河流,且为谷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且有河流提供水汽,空湿度较大,空气中储存的热量较多,所以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北坡为平地,空湿度小,夜间随着降温,山上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并在平地聚集,导致气温下冷上热,出现逆温现象,②③正确;与盛行风关系不大,④错;A、B、C错误,故正确答案选D。
【点睛】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临海地区则由于海面冷空气吹入内陆而导致逆温层变窄,随后在沿岸地面产生逆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尼伯湖是更新世冰期巨大的古冰川湖的残迹。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流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下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
(1)简述温尼伯湖的形成过程。
(2)指出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湖面保持稳定期间水位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温尼伯湖外泄通道的改变对红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案】17. 冰期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蚀洼地;冰川消融,冰蚀洼地积水成湖。
18. 先变大后变小。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面积增大;后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面萎缩。
19. 河流补给来源减少,红河径流量减少;缺少湖泊的调蓄作用,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全球气候变暖,河流结冰期缩短;河水流向转为自低纬向高纬流,会出现凌汛现象。
【解析】
【分析】本题以温尼伯湖形成及周边水系为背景材料,涉及其形成过程、水体相互补给关系及流向变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温尼伯湖为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残迹”可知,温尼伯湖是冰期时冰川侵蚀形成的洼地,后由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冰蚀洼地中积水形成湖泊。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明苏尼达河注入密西西比河,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可以看出,从形成至今湖面面积先变大后变小。解读材料信息发现,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后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导致湖面萎缩。
【小问3详解】
温尼伯湖原来水位较高,其排泄通道为向南的红河,所以补给红河的水量较多,使得红河径流量大,湖泊补给使得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且自北向南流动不会发生凌汛。后由于温尼伯湖水位降低,改为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使得红河流向发生变化,且湖泊水不再补给红河,红河的径流量减小,没有湖泊的调节作用,红河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外泄通道改变,体现气候变暖,河流结冰期缩短;河流由自北向南流动改为自南向北流动,纬度较高,有结冰期,自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动,初春和秋末冬初会发生凌汛。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结构非常年轻。柬埔寨政局稳定,实行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江苏省H集团实力雄厚,主要发展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发展海外业务的需求大。2007年,在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H集团正式接管了中柬两国经贸合作重点项目—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建设和运营,经过选址、规划、设计,于2008年获准开工建设。2008-2010年间,H集团共投资7000万美元用于特区建设。大量中国企业随后入驻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一期项目中,多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下图示意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位置。
(1)分析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吸引H集团投资的主要条件。
(2)指出H集团入驻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初期的主要投资方向。
(3)简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第一期项目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大部分产品出口的原因。
【答案】18.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土地租金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9. 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商贸市场、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
20. 当地工业基础薄弱,适合优先发展轻工业;轻工业就业机会多,能够安置更人就业;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位置图为材料,涉及工业区位条件、导向型工业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读题干“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可知,柬埔寨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而且廉价;柬埔寨政局稳定,实行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跟首都有公路连通,而且是一个港口,有机场,交通十分便利;柬埔寨是发展中国家,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又是开发区,地租较低。
【小问2详解】
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各种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落后,H集团入驻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初期要吸引企业入驻,就需要首先进行相应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因此,H集团正式接管了中柬两国经贸合作重点项目—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建设和运营后,初期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做好“三通”工作,通水、通电、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做好工人入住的商贸市场、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小问3详解】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一期项目发展的主要方向为轻工业、且以出口为主,这与当地工业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柬埔寨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较低,不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重工业,更适宜发展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轻工业;柬埔寨人口才1600万,经济收入偏低,消费能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产品需要大量出口;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轻工业有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兰斯塔德地区位于荷兰西部,是由四个核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横跨四省。兰斯塔德的“绿心”被城市群环绕,主要由农田、河湖、沼泽构成,多河由此入海。左图为兰斯塔德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AB沿线地形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兰斯塔德城市群与巴黎等单核心主导的城市群相比发展更均衡,四个核心城市分工明确但整体竞争力不足。近年来,荷兰政府积极构建“城市网络”以提升该区域整体竞争力。
(1)分析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多中心城市群格局的自然原因。
(2)指出兰斯塔德绿心区域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有利条件。
(3)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兰斯塔德地区构建“城市网络”的发展思路。
【答案】19. 地势低洼;高地少;泥炭土分布广,地基松软;河湖沼泽多,分割强。难以连片发展。
20. 距离大城市近;交通完善;环境优美,景观多样。
21. 完善区内交通网,外联机场、海港建设,强化内部与外部联系;建设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强化区域政策联系;加强区域产业联系,加强合作;强化城市核心职能辐射,实现区域整体性功能。
【解析】
【分析】本题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群发展为背景,涉及城市及城市群发展、辐射及城镇周边的产业发展问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荷兰西部国土很大一部分是填海造陆而来,因此土地具有地势低洼的先天不足:沿海的湖沼多,地势低洼,高地少而孤立,而早期沉积在此的泥炭土壤过于松软,城市扩张过分占据沼泽洼地洪涝风险比较高;河流湖泊众多,切割了区域,无法连成一片发展。
【小问2详解】
从材料可知,绿心离各大城市都比较近,因此具有良好的潜在市场群体;同时交通条件优越,具备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同时景观多样,环境优美,因此发展乡村休闲娱乐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小问3详解】
如何发挥区域城市群整体性功能,需要在交通条件上进行进一步优化,即区域内外的交通联系需要强化,例如外联机场、海港建设,强化内部与外部联系;同时也要加强区域的政策联系,做到同一的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同时需要加强区域的产业联系,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同时加强合作;最后需要强化各个城市核心城市的辐射,来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功能。
1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21级高三阶段考试(二)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耕地具有经济生产、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功能。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城乡转型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作用强度剧烈。
1. 早期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实现主要得益于( )
A. 水热条件好 B. 水域面积广阔 C. 政策补贴力度大 D. 人均耕地多
2. 与早期阶段相比,中期阶段洞庭湖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是( )
A. 商品率降低 B. 机械化程度提高 C. 粮食产值减少 D. 农业劳动力增多
3. 图示三个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是( )
A. 较弱一增强一增强 B. 较强一减弱一减弱
C. 较弱一增强一减弱 D. 较强—减弱一增强
加拿大中部某废弃矿坑填充有10米厚的尾矿渣,并在表层回填河砂和表土修复矿山。回填改造的矿区呈山丘、洼地(季节性积水)相间分布的形态。该地夏季为雨季,雨季前期回填矿区中山丘的坡面几乎不产生径流,雨季中后期产生的径流也相当有限。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山丘的坡面产生较强的径流。随着植被的演替恢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比例发生改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在春季,回填矿区山丘的坡面产生的径流强度较大,主要因为( )
A. 融雪量大 B. 降水量大 C. 灌溉引水量大 D. 冻土阻隔
5. 随着回填矿区山丘坡面植被的恢复,洼地( )
A. 土壤盐渍化减轻 B. 年平均水位上升
C. 地下水补给减少 D. 实际蒸发量增大
下图为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地层S、D、C、P的年龄序列从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地质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外力沉积—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岩浆侵入
B.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1断层—F2断层—岩层褶皱
C. 外力沉积—岩层褶皱—F1断层—F2断层—岩浆侵入
D.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
7. 图中李庄一带地质构造与岩层受挤压的方向( )
A. 背斜东北—西南 B. 向斜西北—东南
C. 向斜东北—西南 D. 背斜西北—东南
长白山海拔约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土壤年均温随海提升高而降低,但暖季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近年来,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乔木)下伴生草本优势植被。1986年一次台风风灾使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形成风倒区(树木大量倒伏)。其后小叶章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形成小叶章斑块,气候条件类似的北坡未见侵入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1986年风灾在长白山西坡形成风倒区对小叶章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A. 光照效果改善 B. 水分条件改善 C. 土壤肥力提高 D. 种内竞争减弱
9. 暖季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主要是海拔较高处( )
A. 风力较小 B. 积雪保温 C. 大气稀薄 D. 植被稀疏
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0. 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 持续往东南移动 B. 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 持续往西北移动 D. 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11. 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 森林土 B. 草原土 C. 荒漠土 D. 高寒土
美国民航的航线设置由早期的“点对点模式”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枢纽模式”,航线通常为“出发地-枢纽机场-目的地”。亚特兰大机场是著名的枢纽机场,被称为世界最繁忙机场,2018年客流量达到1亿740万人次。左图为航线模式图,右图为亚特兰大国际机场和纽约国际机场的位置及内部空间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点对点模式相比,枢纽模式( )
A. 航行时间短 B. 航线效率高 C. 转机次数少 D. 直达航线多
13. 与纽约机场相比,亚特兰大机场客运业务发达优势条件是( )
A. 便于跨大西洋航线中转 B. 城市等级较高
C. 机场基础设施健全 D. 政务旅行游客较多
14. 与亚特兰大机场相比,纽约机场跑道设置的优势是( )
A. 可同时起降航班多 B. 起降航班吨位大
C. 对风向适应能力强 D. 冰雪灾害影响小
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研究人员在福建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地区开展气温垂直梯度相关研究。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及附近地形剖面。表为该区域晴天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坡向的气温垂直梯度数据(℃/1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坡向时刻 01时 07时 13时 19时 平均
南坡 -0.667 -0.646 0.655 0.006 -0.163
北坡 -0.477 -0.265 0.868 -0.332 -0.052
15. 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反而升高的现象。据表推测,该地区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A. 01时~07时 B. 07时~13时 C. 13时~19时 D. 19时~01时
16. 导致19时南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②空气湿度③地形④盛行风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尼伯湖是更新世冰期巨大的古冰川湖的残迹。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流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下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
(1)简述温尼伯湖的形成过程。
(2)指出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湖面保持稳定期间水位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温尼伯湖外泄通道的改变对红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结构非常年轻。柬埔寨政局稳定,实行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江苏省H集团实力雄厚,主要发展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发展海外业务的需求大。2007年,在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H集团正式接管了中柬两国经贸合作重点项目—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建设和运营,经过选址、规划、设计,于2008年获准开工建设。2008-2010年间,H集团共投资7000万美元用于特区建设。大量中国企业随后入驻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一期项目中,多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下图示意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位置。
(1)分析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吸引H集团投资的主要条件。
(2)指出H集团入驻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初期的主要投资方向。
(3)简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第一期项目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大部分产品出口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兰斯塔德地区位于荷兰西部,是由四个核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横跨四省。兰斯塔德的“绿心”被城市群环绕,主要由农田、河湖、沼泽构成,多河由此入海。左图为兰斯塔德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AB沿线地形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兰斯塔德城市群与巴黎等单核心主导的城市群相比发展更均衡,四个核心城市分工明确但整体竞争力不足。近年来,荷兰政府积极构建“城市网络”以提升该区域整体竞争力。
(1)分析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多中心城市群格局自然原因。
(2)指出兰斯塔德绿心区域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有利条件。
(3)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兰斯塔德地区构建“城市网络”的发展思路。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