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与朱元思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4 09: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缥碧”“湍”“负”“轩邈”“奔”“柯”等;
2、理解课文的现代文意思;
3、了解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的现代文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及重音;
2、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富春江山水奇丽多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走进作者吴均(469~520年),字叔(xiáng),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鸢飞戾天yuān 泠泠作响líng
互相轩邈miǎo 窥谷忘反kuī整体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全文大意。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感情。第一段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风烟俱净(烟雾)
从流飘荡(顺、沿)
任意东西(方向并非实指,这里是作者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的意思)
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一百许里(左右,大约)赏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两句。 这两句运用对偶,让天与山互相衬托,从整体上再现了美景。这两句视野是何等开阔,心情又是何等舒展。这正是秋高气爽、游目骋怀的大好时节。这两句语景孕情,大气包举,可谓善于发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进一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态?进一步抒写了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有何作用?这两句不仅点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着这次游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伸展和推移,使得作者所要描绘的景色显得十分开阔而又富有纵深变化,这也为下文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找出本段中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结第一段。这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从内容上看,它叙述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之情。第二段译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水皆缥碧(青绿色)
急湍甚箭(急流的水)
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凭依)
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比高远)
蝉则千转不穷(表示多)
鸢飞戾天者(到)
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横柯上蔽(树枝)
疏条交映(互相掩映)哪几句写“异水”?分别从哪个角度写“异水”的什么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六句写“异水”。其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写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6、哪几句写“奇山”?分为哪四个层次来写?写出山的怎样的特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些句子写山。分为四个层次来写:第一层(从“夹岸高山”至“千百成峰”)写仰视夹岸陡峭入云、争高直上的群峰,上面长满了浓郁的耐寒常绿的树木。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
第二层(从“泉水激石”至“猿则百叫无绝”)以几个特写镜头,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蝉鸣、山猿,这里突出的不是形象,而是声音,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受。
第三层(从“鸢飞戾天者”至“窥谷忘反”)写作者触景生情,生出许多感慨。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第四层(从“横柯上蔽”至“有时见日”)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探究难点讨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联想?
作者产生这样的联想,一方面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作者也是在借景抒情,自明心志,表明自己鄙弃名利、厌弃尘俗的心态。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翻译下列句子。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小石城山记》和《与朱元思书》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但二者抒发的“情”是否相同?为什么?参考答案1、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2、不相同。《小石城山记》抒发了作者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的感情。《与朱元思书》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感情。课堂总结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