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2.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18 20: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三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掌握尺规作基本图形的方法,对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难理解,但要避免学生将新学知识跟已学知识进行混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的过程,能推导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运用ASA、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3.通过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进一步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ASA”、“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1.你知道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
生:3个条件.
2.你学过哪些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生:边边边、边角边.
教师提出情境: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图,小明应该带哪一块玻璃能到玻璃店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呢?
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提出,粒粒说“带②去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陷入思考,教师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学习另一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ASA.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并提出情境问题,将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快速集中精神,认真投入课堂的效果.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 = AB,∠A′ =∠A,∠B′ =∠B(即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师生共用尺规作图,学生剪图、比较图.具体过程如下:(1)利用尺规作出A′B′ = AB,(2)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在A′B′的同旁画∠DA′B′ =∠A,∠EB′A′ =∠B,A′D,B′E相交于点C′. △A′B′C′即为所求.将△A′B′C′剪下来,放到△ABC上.
师: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你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概括吗?
生: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前几节课所学的符号语言,写出ASA判定方法的符号语言.
在△ABC和△A'B'C'中,
∴ △ABC≌△A'B'C'(ASA).
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粒粒说带②去了吗?
学生自由发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PPT展示:
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它们的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
师:两边一角有哪几种情况?
生:角边角、角角边.
师: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师生活动:求证: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已知:在△ABC和△DEF中,∠A =∠D,∠B =∠E,BC = EF.
求证:△ABC≌△DEF.
证明:如图,在△ABC中,∠A+∠B+∠C = 180°,
∴ ∠C = 180°-∠A-∠B.
同理∠F = 180°-∠D-∠E.
又 ∠A =∠D,∠B =∠E,
∴ ∠C =∠F.
在△ABC和△DEF中,
∴ △ABC≌△DEF(ASA).
通过验证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推论: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符号语言:
在△ABC和△A'B'C'中,
∴ △ABC≌△A'B'C'(AAS).
师生总结: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四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它们分别是?
1.边边边;2.边角边;3.角边角;4.角角边.
师:角角角和边边角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生:不可以.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动画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第三环节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如图,O是AB的中点,∠A =∠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
变式:若将∠A =∠B改成∠C =∠D,其他条件不变,△AOC与△BOD还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要测量池塘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池塘外取AB的垂线BF上的两点C,D,使BC = CD,再画出BF的垂线DE,使E与A,C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为什么?
例3.(2019秋 余杭区期末)如图,点A、C、D、B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C = BD,∠A =∠B,∠E =∠F.
(1)求证:△ADE≌△BCF;
(2)若∠BCF = 65°,求∠DMF的度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新课知识对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答案】
例1.证明:∵ O是AB的中点,∴ OA = OB,
在△AOC和△BOD中,
∴ △AOC≌△BOD(ASA).
变式:证明:∵ O是AB的中点,∴ OA = OB,
在△AOC和△BOD中,
∴ △AOC≌△BOD(AAS).
例2.解:∵ AB⊥BC,DE⊥BF,
∴ ∠B =∠EDC = 90°.
在△ABC和△EDC中,
∴ △ABC≌△EDC(ASA).
∴ AB=DE.
例3.(1)证明:∵ AD = AC+CD,BC = BD+CD,AC = BD,
∴ AD = BC,
在△AED和△BFC中,
∴ △AED≌△BFC(AAS);
(2)解:∵ △AED≌△BFC,
∴ ∠ADE =∠BCF,
又∵ ∠BCF = 65°,
∴ ∠ADE = 65°,
又∵ ∠ADE+∠BCF =∠DMF,
∴ ∠DMF = 65°×2 = 130°.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
1.(2019秋 大名县期中)如图,AB∥CD,且AB = CD,则△ABE≌△CDE的根据是(  )
A.只能用ASA B.只能用SAS
C.只能用AAS D.用ASA或AAS
2.(2019秋 怀柔区期末)如图,点A,B,D在同一条直线上,∠A =∠CBE =∠D = 90°,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DEB.
(1)你添加的条件是
.(要求:不再添加辅助线,只需填一个答案即可)
(2)依据所添条件,判定△ABC与△DEB全等的依据是 .
3.(2019秋 唐河县期末)如图1是玩具拼图模板的一部分,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能和△ABC完全重合的是(  )
A.甲和丙 B.丙和乙
C.只有甲 D.只有丙
4.(2019秋 川汇区期末)如图,点E,F分别在线段BC上,AB∥CD,AE∥DF,那么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E≌△DCF的是(  )
A.AB = CD B.∠A =∠D
C.AE = DF D.CE = BF
5.(2019秋 长寿区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 = BC,连接AC,E为AC上一点,连接DE,过点B作BF∥DE,交AC于点F,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
A.1 对 B.2 对 C.3 对 D.4 对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ASA、AAS”判定方法解答简单练习,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好基础.
【答案】
1.D 2.(1)AB = DE或BC = BE或AC = DB;
(2)AAS或ASA 3.A 4.B 5.C
第五环节 【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1.(2020 肥东县一模)在△ABC与△A′B′C′中,已知∠A =∠A′,AB = A′B′,增加下列条件,能够判定△ABC与△A′B′C′全等的是(  )
A.BC = B′C′ B.BC = A′C′
C.∠B =∠B′ D.∠B =∠C′
2.(2019秋 高淳区期末)如图,已知BC = EC,∠BCE =∠ACD,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
A.∠A =∠D B.∠B =∠E
C.AC = DC D.AB = DE
3.(2020秋 江夏区期末)如图,点E在△ABC的外部,点D在BC边上,DE交AC于点F,若∠EDC =∠EAC =∠BAD,AC =AE,则(  )
A.△ABD≌△AFD B.△ABC≌△ADE
C.△AFE≌△ADC D.△AFE≌△DFC
4.(2019秋 澧县期末)如图:要测量河岸相对两点A、B间的距离,先从B点出发与AB成 90°角方向,向前走 25 米到C点处立一根标杆,然后方向不变继续朝前走 25 米到点D处,在点D处转 90°沿DE方向走 17 米,到达E处,使A、C与E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测得A、B之间的距离为   米.
5.(2020春 历城区校级期中)如图,AB⊥CD,且AB = CD,CE⊥AD,BF⊥AD,分别交AD于E、F两点,若BF = a,EF = b,CE = c,则AD的长为(  )
A.a+c B.b+c C.a-b+c D.a+b-c
6.(2019秋 南昌期中)如图,若AB⊥BC于点B,AE⊥DE于点E,AB = AE,∠ACB =∠ADE,∠ACD =∠ADC = 70°,∠BAD = 60°,则∠BAE的度数是   .
7.(2019秋 宁都县期末)如图,∠ACB = 90°,AC = BC,BE⊥CE,AD⊥CE于D点,AD = 2.5 cm,DE = 1.7 cm,则BE的长为(  )cm
A.0.8 B.1 C.1.5 D.4.2
8.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 = AC,∠B =∠C.
求证:(1)AD = AE;(2)BD = CE.
9.(2019秋 黄冈期末)如图,点B为AC上一点,AD∥CE,∠DBC+∠BEC = 180°,BD = EB,求证:AD = BC.
10.(2020春 汉阳区期中)如图,AB∥CD,AB = CD,BF⊥AC于点F,DE⊥AC于点E,求证:AE = CF.
设计意图:运用“ASA、AAS”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能快速掌握该知识点.
【答案】
1.C 2.D 3.B 4.17 5.C 6.80°
7.A
8.证明:(1)在△ACD和△ABE中,
∴ △ACD≌△ABE(ASA).
∴ AD = AE,
(2)∵ AB = AC,AD = AE,
∴ AB-AD = AC-AE,
即BD = CE.
9.证明:∵ AD∥CE ,
∴ ∠A =∠C,
∵ ∠DBC+∠ABD = 180° ,∠DBC+∠CEB = 180° ,
∴ ∠ABD =∠CEB,且∠A =∠C,BD = EB,
∴ △ADB≌△CEB(AAS).
∴ AD = BC.
10.证明:∵ AB∥CD, BF⊥AC于点F,DE⊥AC于点E,
∴ ∠A =∠C,∠CED =∠AFB = 90°,
在△CDE和△ABF中,
∴ △CDE≌△ABF(AAS).
∴ CE = AF,
∴ AE = CF.
第六环节 【拓展延伸 能力提升】
1.(2019秋 绿园区期末)探究:如图①,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m于点D,CE⊥m于点E,求证:△ABD≌△CAE.
应用:如图②,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求证:DE=BD+CE.
2.如图1所示,在△ABC中,∠BAC = 90°,AB = 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C点在AE的异侧,BD⊥AE于D点,CE⊥AE于E点.
(1)求证:BD = DE+CE;
(2)若直线AE绕点A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BD<CE)时,其余条件不变,则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以证明;
(3)若直线AE绕点A旋转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BD<CE)时,其余条件不变,则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
(4)归纳上述(1)(2)(3)问,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BD与DE、CE的关系.
设计意图:判定三角形全等是几何证明中最为常见的题型,通过综合题型的练习,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知识解题,展现有梯度的教学理念.
【答案】
1.证明:(1)∵BD⊥直线m,CE⊥直线m,
∴∠BDA=∠CEA=90°,
∵∠BAC=90°
∴∠BAD+∠CAE=90°,
∵∠BAD+∠ABD=90°,
∴∠CAE=∠ABD,
∵在△ABD和△CAE中
∴△ABD≌△CAE(AAS);
应用:设∠BDA=∠BAC=α,
∴∠DBA+∠BAD=∠BAD+∠CAE=180°-α,
∴∠CAE=∠ABD,
∵在△ABD和△CAE中
∴△ABD≌△CAE(AAS),
∴AE=BD,AD=CE,
∴DE=AE+AD=BD+CE.
2.证明:(1)∵ BD⊥AE于D,CE⊥AE于E,∠BAC = 90°,
∴ ∠ADB =∠AEC = 90°,∠ABD+∠BAD = 90°,
∠BAD+∠CAE = 90°,
∴ ∠ABD =∠CAE,
在△ABD和△CAE中,
∴ △ABD≌△CAE(AAS).
∴ BD = AE,AD = CE;
∵ AE = AD+DE,
∴ BD = CE+DE;
(2)BD = DE-CE.理由如下:
∵ BD⊥AE,CE⊥AE,∠BAC = 90°,
∴ ∠ADB =∠AEC = 90°,∠ABD+∠BAD = 90°,
∠BAD+∠CAE = 90°,
∴ ∠ABD =∠CAE,
在△ABD和△CAE中,
∴ △ABD≌△CAE(AAS).
∴ BD = AE,AD = CE,
∴ BD = AE = DE-AD = DE-CE;
(3)BD = DE-CE;
(4)归纳(1)(2)(3)可知,结论表述为
当B、C在AE的同侧时,BD = DE-CE;
当B、C在AE的异侧时,BD = DE+CE.
第七环节 【总结反思 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
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小结,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课核心知识,加深理解,建立内在联系.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