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二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已经掌握了证明方法的书写及用尺规作简单图形的方法.本课学习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条件——SAS,教学时,应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探究为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的过程,能运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
2.通过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进一步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1.你知道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边边边.
2.你能写出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语言吗?
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当鼓励学生.
在△ABC和△A'B'C'中,
∴ △ABC≌△A'B'C'(SSS).
3.除了SSS外,还有满足其他三个条件能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情况吗?
师生共同回忆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时的四种情况:
1.三个角;2.三条边;3.两边一角;4.两角一边.
上节课已经探究了三个角与三条边,那两边一角是否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教师以此提出本课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SAS.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投入课堂.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 = AB,A′C′ = AC,∠A′ =∠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师:怎么画△A′B′C′呢?
师生共用尺规作图,学生剪图、比较图.具体过程如下:(1)利用前面学习过的方法画∠DA′E =∠A,(2)在射线A′D上截取A′B′ = AB,确定点B'的位置,然后在射线A′E上截取A′C′ = AC,确定点C'的位置,(3)连接B′C′.将△A′B′C′剪下来,放到△ABC上.
师: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你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概括吗?
生: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符号语言.
在△ABC和△A'B'C'中,
∴ △ABC≌△A'B'C'(SAS).
教师强调:注意,A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思考:
师:边角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当两个三角形满足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师生活动: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根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结合PPT展示)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在△ABC和△ABD中,AB = AB,AC = AD,∠B =∠B.△ABC与△ABD不全等.
也就是说,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师:现在你知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师生归纳: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SSS.3.SAS.
师:SSA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生:不可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探究为主,通过PPT展示动画,动手实际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第三环节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2020 云南模拟)点C是AE的中点,∠A =∠ECD,AB = CD,求证:△ABC≌△CDE.
例2.如图所示,AD⊥AE,AB⊥AC,AD = AE,AB = AC,求证:△ABD≌△ACE.
例3.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 = 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 = 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新课知识对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体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更好的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
【答案】
例1.证明:∵ 点C是AE的中点,
∴ AC = CE,
在△ACB和△CED中,
∴ △ABC≌△CDE(SAS).
例2.证明:∵ AD⊥AE,AB⊥AC,
∴ ∠CAB =∠DAE = 90°,
∴ ∠CAB+∠CAD =∠DAE+∠CAD,
即∠BAD =∠CAE.
在△ABD和△ACE中,
∴ △ABD≌△ACE(SAS).
例3.证明:在△ABC和△DEC中,
∴ △ABC≌△DEC(SAS).
∴ AB = DE.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
1.(2019秋 柯桥区期末)如图,线段AB,CD相交于点O,AO = BO,添加一个条件,能使△AOC≌△BOD,所添加的条件的是 .
2.(2019秋 正定县期末)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AB∥DE,AB = DE,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 )
A.∠A =∠D B.AF = FC
C.BC = EF D.AF = DC
3.如图,下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4.(2019秋 蒙阴县期末)如图,AC、BD相交于点O,OA = OB,OC = O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A.1 对 B.2 对 C.3 对 D.4 对
5.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E,AB = CD,DE = BE.求证:△AED≌△CEB.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SAS”判定方法解答简单练习,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好基础.
【答案】
CO=DO 2.D 3.C 4.C
5.证明:∵ AB = CD,DE = BE,
∴ AB-BE = CD-DE,
即AE = CE.
在△AED和△CEB中,
∴ △AED≌△CEB(SAS).
第五环节 【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1.(2019秋 建水县期末)如图,AD是△ABC的中线,E,F分别是AD和AD延长线上的点,且DE = DF,连接BF,CE,下列说法:
①△ABD和△ACD面积相等;②∠BAD =∠CAD;③△BDF≌△CDE;④BF∥CE;⑤CE = AE.其中正确的是( )
①② B.③⑤
C.①③④ D.①④⑤
2. 如图,已知OA = OB,OC = OD,AD和BC相交于点E,AE = BE,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 )
A.2 对 B.3 对 C.4 对 D.5 对
3.如图,AO = BO,CO = DO,AD与BC交于点E,∠O = 40°,∠B = 25°,则∠BED等于( )
A.60° B.90° C.75° D.85°
4.(2019秋 东阿县期末)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为(0,1),(3,1),(4,3),在下列选项的E点坐标中,不能使△ABE和△ABC全等是( )
A.(4,-1) B.(-1,3)
C.(-1,-1) D.(1,3)
5.(2019秋 孝义市期末)如图,已知△ABC中,∠A = 40°,∠B =∠C,BD = CE,BE = CF,则∠DEF = .
6.(2019秋 新化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B = 6,BC = 5,AC = 4,AD平分∠BAC交BC于点D,在AB上截取AE = AC,则△BDE的周长为( )
A.8 B.7 C.6 D.5
7.(2019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如图1、2,小明为了测出塑料瓶直壁厚度,由于不便测出塑料瓶的内径,小明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工具(如图2,AC = BD,O为AC、BD的中点)解决了测瓶的内径问题,测得瓶的外径为a、图2中的DC长为b,瓶直壁厚度x =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8.(2020 甘井子区模拟)如图,点C,F在BE上,BF = EC,AB = DE,∠B =∠E,求证:∠A =∠D.
9.(2020 岐山县一模)如图,在△ABC中,F为BC边上一点,过点F作FD∥AC,且FD = AC,延长BC至点E,使BF = CE,连接DE.求证:AB∥DE.
10.(2020 黄石模拟)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 = DE,AB∥DE,BE = CF.
(1)求证:AC = DF;
(2)若∠D = 65°,求∠EGC的大小.
设计意图:运用“SAS”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让学生多加练习,能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答案】
C 2.C 3.B 4.D 5.70° 6.B
7.
8.证明:∵ BF = EC,
∴ BF-CF = EC-CF,
即BC = EF.
在△ABC和△DEF中,
∴ △ABC≌△DEF(SAS).
∴ ∠A =∠D.
9.证明:∵ AC∥FD,
∴ ∠ACB =∠DFE,
又∵ BF = CE,
∴ BF+CF = CE+CF,即BC = EF;
在△ABC和△DEF中,
∴ △ABC≌△DEF(SAS).
∴ ∠B =∠E,
∴ AB∥DE.
10.解:(1)∵ BC = BE+EC,EF = CF+EC,BE = CF,
∴ BC = EF,
又∵ AB∥DE,
∴ ∠B =∠DEC,
在△ABC和△DEF中,
∴ △ABC≌△DEF(SAS),
∴ AC = DF.
(2)∵ △ABC≌△DEF,
∴ ∠F =∠ACB,
∴ DF∥AC,
∴ ∠D =∠EGC,
又∵ ∠D = 65°,
∴ ∠EGC = 65°.
第六环节 【拓展延伸 能力提升】
1.(2019秋 富锦市期末)如图△ABC,AB = 7,AC = 3,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AD的取值范围为( )
A.4<AD<10 B.2<AD<5
C.1<AD< D.无法确定
2.(2019秋 内乡县期末)如图(1),AB = 7 cm,AC⊥AB,BD⊥AB垂足分别为A、B,AC = 5 cm.点P在线段AB上以 2 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射线BD上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
(当点P运动结束时,点Q运动随之结束).
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 = 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请分别说明理由;
(2)如图(2),若“AC⊥AB,BD⊥AB”改为“∠CAB =∠DBA”,点Q的运动速度为x cm/s,其它条件不变,当点P、Q运动到何处时有△ACP与△BPQ全等,求出相应的x的值.
设计意图:倍长中线法是几何证明中一种常见的构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适当给学生讲解,同时动点问题是中考的热门题型,要求学生掌握.
【答案】
1.B
2.解:(1)△ACP≌△BPQ,PC⊥PQ.
理由如下:∵AC⊥AB,BD⊥AB,
∴∠A=∠B=90°,
∵AP=BQ=2,
∴BP=5,
∴BP=AC,
∴△ACP≌△BPQ(SAS).
∴∠C=∠BPQ,
∵∠C+∠APC=90°,
∴∠APC+∠BPQ=90°,
∴∠CPQ=90°,
∴PC⊥PQ;
(2)①若△ACP≌△BPQ,
则AC=BP,AP=BQ,可得:5=7-2t,2t=xt
解得:x=2,t=1;
②若△ACP≌△BQP,
则AC=BQ,AP=BP,可得:5=xt,2t=7-2t
解得:x=,t=.
综上所述,当△ACP与△BPQ全等时x的值为2或.
第七环节 【总结反思 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
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对应线段或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小结,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课核心知识,加深理解,建立内在联系.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