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8、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8、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17 14: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 教学设计
课 题 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主要通过例1的沏茶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学会在合乎情理下, 使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事情。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
设计理念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践行课标理念,让学生借助“沏茶、安排起床后事情、做家务”等一系列生活实例,经历“议一议、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探索过程,在多种沏茶方案的对比中,体会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紧凑的教学环节,巧妙的问题引领,精准的目标定位,一步步将孩子们引入活跃的思维训练,最终高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沏茶知识的认识与经验上并不陌生,但抽象推导理解事物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统筹方法"的运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时在做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也注意怎样做会省时间,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通过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做事的过程。 2.经历安排做事的过程,通过比较,探究最优方案,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新课:师:孩子们,冬天来了,你们冷吗?我在想,如果今天能吃到热气腾腾的火锅儿,那就太好了!有和老师一样喜欢吃火锅的同学请举手,哇!看来我们英雄所见略同,那你喜欢吃火锅里的什么?老师呢最喜欢吃这两样(PPT出示:牛肉丸煮熟需要10分钟,豆腐皮煮熟需要花1分钟)那煮熟这两样东西至少需要几分钟? 师:为什么是10分钟,不是1+10嘛?(一起煮)同时煮有什么好处?(节省时间) 师:最近啊老师又发现了一个好东西,就是它(出示:马边高山茶)师:对,这是马边的特产高山茶,吃完火锅后,来一杯高山茶,清肺通肠。
设计意图 在冬日里沸腾的火锅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体会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吃完火锅后以马边特产高山茶自然引入对新知的探究。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了解泡茶的步骤:师:可是就算是一杯小小的高山茶里面也蕴含着大学问呢,你们知道沏一杯高山茶需要几个步骤吗?沏——用我们四川话来说就是泡茶,泡茶需要几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带上时间读一读。2、知晓泡茶的工序:老师怎样才能尽快地喝上茶呢?——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准备怎么去安排呢?请思考。师:我先来打探一下,你们打算最先做哪件事情?(洗水壶)接下来呢?——接水(贴)那两步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箭头符号来表示顺序。
设计意图 出示沏茶情境图,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气息中提出探究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地喝上茶?以探究问题里的“尽快”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思考,再以沏茶要做些什么事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现做事的有序性,从而把优化在本课中的两个关键点渗透在其中。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合理安排:(PPT出示合作要求) 拿出信封里的卡片,试着摆一摆,写一写。学生摆放,教师巡视。 4、展示交流:一人说一人摆,温馨提示:其余孩子认真看,认真听!预设:①按顺序“一件一件做”。那沏好这杯茶需要几分钟呢?算式是:1+1+8+1+2+1=14(分钟)②同时做:这块到底啥意思呢?(烧水的8分钟里同时可以找茶叶和洗茶杯——同时)为了表示同时做,他们就把三件事情叠在一起,很有想法!思考并解决:那为啥他们可以同时做?生:烧水的时候人是空闲的,就可以……生:等水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腾出手去干点别的。师:那计算的时候是把三个的时间都算进去吗?(只算时间多的)这组花了多少时间?怎么列式?1+1+8+1=11(分钟)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案好?为什么?(节省时间)省了几分钟?——哪里的三分钟?三分钟被你们藏到哪里去了呢?(烧水的8分钟里)藏的进去吗?为什么?(1+2=3<8)师:看来,这8分钟里干这3分钟的事情绰绰有余,如果老师再洗一次茶杯,来得及吗?妙不妙?让我们一起为这组孩子的想法鼓个掌!那这种优秀的方案,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最优方案”,用箭头符号表示事情先后顺序的图,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师:孩子们,我们做事的时候要讲究先后顺序,但是不是一定要按先后顺序一件一件的做呢?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在合理的基础上能同时做的就同时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
设计意图 先自主思考,再合作探究,小组人员合作讨论交流,用卡片摆一摆,再记录,并算一算本组方案所用的时间,做到积极思考、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对比中评价,选择合理省时的方案,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做一件事情时,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础上,用同时来做几件事的方法,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体现优化思想。抓住关键词“藏”,小事藏在大事里,少时间藏进多时间里,藏进去了的时间实际就是节省了的时间。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结合生活,练习巩固。基础练习:生活中像沏茶一样的问题还很多,老师起床后需要做以下事情:吃早餐(8分钟),洗脸刷牙(4分钟),整理床铺(6分钟),起床穿衣(2分钟),蒸鸡蛋、热馒头(10分钟)。应如何合理安排上面的事情呢?请在研学单2画一画,算一算。说说你的想法?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梯度练习:老师回到家,需要收拾整理家务。出示研学单3:收集脏衣物(1分钟),扫地(10分钟)晾衣服(3分钟),拖地(12分钟),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预设:1+20+12+3=36(分钟)1+20+3=24分钟,师:看着22分钟,你有什么想法?预设:洗衣机洗衣服只有20分钟……22>20,师:刚才3分钟藏进了8分钟,5分钟也藏进去了,但现在呢?藏不进了,那怎么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用较多时间来计算——对比沏茶问题,在多的时间里做少的事情,还可以在扫地拖地的时间里用洗衣机洗衣服)。算式还可以怎么列?
设计意图 练习来自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理念。练习1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2提高难度,藏不进去怎么办?需要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仅是做一件事的同时可以去做其他几件事,也可以是做很多事的同时去做一件事,这样既能合理安排又能最大限度节省时间。这样有坡度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举一反三,突破了难点。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四、总结回顾。1、生活中同时去做的事情:孩子们,沏茶和做家务的最优方案我们都尽量怎么做?(同时做)为什么要同时做?(节省时间)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时做的事情呢?2、出示PPT,说一说。这样安排合理吗?①小丽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 ②为了节省时间,张小乐一边走路一边认真看书。3.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安排时间的时候还要考虑安全、健康和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就是我们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的“统筹安排”的问题。请看(PPT出示数学文化)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收获,把你的收获分享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 举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的实例,再从生活中好多学生都经历过的反例当中,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有的事情可以同时做,但是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在合理的同时还要做到安全、健康和科学。再引出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小知识里也蕴藏着大大的数学学问。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优化 沏茶问题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同时 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课件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从中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以学生熟悉的吃火锅这一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吃完火锅后以马边高山茶自然引入对沏茶问题的探究。在新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经历摆一摆、议一议、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的探究过程。再让学生观察对比、尽情交流,发现在做一件事情时,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础上,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体现优化思想。在练习题设计上由易到难,并让学生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设计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案,体现合理化解决问题的创造与利用。在摆一摆,并记一记的环节,学生会觉得麻烦认为摆了就不用写,如果提醒学生用符号如字母等来表示要做的事,这样学生在记录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更省时。
备注:教学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