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X波和Y波的性质及判断依据分别是( )
A. X波为纵波,Y波为横波,速度 B. X波为纵波,Y波为横波,范围
C. X波为横波,Y波为纵波,速度 D. X波为横波,Y波为纵波,范围
2. 若不考虑能量衰减,随着地震波的传播,图中X波前沿和Y波前沿的距离将(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保持不变 D. 无法预测
3. 由图可知( )
A. 地震波只沿地表传播
B. 地震波传播不受地形阻挡
C. 监测设备只监测X波
D. 预警处理中心有震感时,才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读图可知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图中相同时间X波传播前沿距离震中远,说明X波速度快,因此X波为纵波,同理Y波为横波,因此是根据速度进行判断的,A正确,CD错误;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地震波的传播范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可以无限扩大,因此范围不是判断依据,B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若不考虑能量衰减,随着地震波的传播,图中X波前沿和Y波前沿的距离将逐渐增大,B正确,ACD错误。
【3题详解】
由图可知地震波不只沿地表传播,也沿地下传播,A错误;由图可知地表地形不同,但地震波传播没有受地形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地震波传播不受地形阻挡,B正确;监测设备可以监测横波和纵波,X波为纵波,实际上横波的破坏力更大,检测设备也要监测Y波,C错误;监测设备有震感时,会及时报告预警处理中心,就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收到预警信息后,预警处理中心根据相关信息通知政府部门和社会,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近日,某市民利用望远镜拍摄到飞机冲出云层的壮观画面(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4. 飞机正常飞行时所在的大气分层是( )
A. 对流层中部 B. 平流层底部 C. 高层大气底部 D. 平流层顶部
5. 图中云所在的大气分层( )
A. 厚度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B. 空气密度较大,多流星
C. 中部分布有臭氧层 D.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层在对流层上部,而平流层没有云层分布,图示飞机飞行区域没有云层分布,说明其飞行高度高于对流层,应为平流层,且在其附近,故此推断为平流层底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云所在的大气分层是对流层,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A错误;对流层流星并不多,B错误;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C错误;对流层大气热源是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
与郊区相比,城市中心的气温昼夜均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称为“热岛”。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规模大致相近的甲、乙两座城市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图符合甲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环流的是( )
A. B.
C. D.
7. 在城市“热岛”条件下,与甲城市相比,乙城市( )
A. 白天气温较高 B. 大气环流水平变化小
C. 热岛效应较强 D. 东风势力强度大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甲城市形成热岛,说明甲城市气温始终高于周边郊区,近地面气流应是受热上升,近地面等温面应向高空凸出,等压面应向近地面凸出,郊区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大气应是从郊区流向城市。故选C。
【7题详解】
在城市热岛条件下,与甲城市相比,乙城市临近湖泊,白天受湖风的影响,气温较低,热岛效应弱;乙城市大气环流受湖泊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有明显的昼夜变化;ABC错误;湖风与城市风叠加,东风势力强于甲城市,D正确。故选D。
【点睛】9.城市与郊区相比,释放的热量更多,气温高于郊区,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在城郊之间形成城市风,造成热岛效应。
全球海洋中蕴藏的潮汐能约有27亿千瓦,可供开发的约占2%,即约5400万千瓦。在有条件利用潮汐能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建设潮汐电站不失为缓解能源危机的一种方案。图为潮汐发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若按图示模式发电,一昼夜可完成发电( )
A. 两次 B. 三次 C. 四次 D. 六次
9. 图中一次、二次发电方式分别为( )
A. 排水发电、冲水发电 B. 冲水发电、排水发电
C. 均为排水发电 D. 均为冲水发电
10. 图中发电开始时间并不是a和d的原因是该时间( )
A. 坝内、坝外水位差较小 B. 潮位过高
C. 潮位涨落较慢 D. 潮位过低
【答案】8. C 9. B 10. A
【解析】
【8题详解】
按图示潮位变化可知一天之内有两次涨潮,又有两次落潮,涨潮和落潮都能发电,所以一天可以发电四次,C正确,ABD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当潮水位高于坝内水位时说明是潮水冲向坝内,为冲水式发电,而当坝内水位高于外界潮水位时,坝内水体向外界海洋中排水,为排水式发电,据图示信息可知一次发电坝外潮位高于坝内水位,发电方式为冲水发电;二次发电相反,发电方式为排水发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潮汐发电的原理是利用坝内水位和外界潮水位之间的水位差发电,如图示在a和d时刻坝内、坝外水位差为零,发电量有限,所以不是在ad时刻开始发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可见到海水或江水每天有两次的涨落现象,早上的称为潮,晚上的称为汐。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所造成。
太平洋“垃圾岛”,被称为世界上移动的“第八大洲”。数据显示,这片“大洲”每平方千米海域有近340万件塑料垃圾,而且该“大洲”面积逐年增加。如图示意太平洋“垃圾岛”一角。完成下面小题。
11. “第八大洲”能沿稳定航线移动的主要动力是( )
A. 洋流 B. 潮汐 C. 海浪 D. 海洋生物
12. 该“大洲”面积逐年增加,会导致( )
①陆地空间资源增多②海洋生物资源减少③海洋矿产资源减少④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3. 在监测该“大洲”移动路径和面积变化过程中,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无线电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1. A 12. D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洋流是指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水平流动,是海水的大规模运动,垃圾岛能沿稳定航线移动,说明海水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况且洋流的海水运动距离也较长,所以推断“第八大洲”能沿稳定航线移动的主要动力是洋流,A正确;潮汐和海浪对应的海水运动方向变化较大,不会导致垃圾岛按稳定航线移动,BC错误;海生生物不会导致垃圾岛定向移动,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该“大洲”是漂浮在海面的垃圾,这些垃圾不可能增加陆地空间,①错误;海洋垃圾会污染海洋环境,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资源减少,②④正确;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在海底,与海面上的垃圾无关,③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但无法直接获取地理信息,监测该“大洲”移动路径和面积变化需要直接获取地理信息,③错误;无线电波没有监测的功能,④错误;遥感技术能监测海上垃圾岛面积的变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获取垃圾岛的位置,进而确定其移动路径,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全球定位系统是对一个点三维定位;遥感技术是对一个面的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可以做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的;数字地球是用数字的手段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网上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河口沙嘴景观是河流入海口根部与岸相连、尾端伸入海洋方向狭长的沙质堤坝状地貌景观。在地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其进退方向受河流挟带泥沙含量的影响。2002年小浪底实施调水调沙工程后,黄河入海口沙嘴(北部沙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下图分别为黄河三角洲时空演化图及黄河口沙嘴的实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黄河入海口北部沙嘴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 流水堆积 B. 流水侵蚀 C. 海浪侵蚀 D. 海浪堆积
15. 图示时间段内,黄河口北部沙嘴的变化表现为( )
A. 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B. 向东部海洋逐渐增大
C. 面积变化速率一致 D. 向北部增加面积最大
16. 2004年后,黄河口北部沙嘴变化的可能原因为( )
A. 小浪底工程拦沙作用明显 B. 小浪底工程输沙作用明显
C. 黄河流域治沙成效较差 D. 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变弱
【答案】14. A 15. B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据图可知,黄河入海口北部沙嘴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主要是河流在入海口处河床变宽、地势低平、流速变慢、挟带的泥沙堆积作用所致。故选A。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2003—2006年,黄河北部入海口东部地区面积持续增大,但增加速率变慢,与东部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沙嘴增加面积较小,且在东北部地区有变小趋势。故选B。
【16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黄河口北部沙嘴面积整体有变小的趋势,说明黄河向入海口输送的泥沙量减少,小浪底工程修建后,拦沙作用明显,可能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黄河流域治沙成效差,水土流失严重,入海泥沙量应增多;海浪的侵蚀作用弱,沙嘴面积应变大。故选A。
【点睛】沙嘴多由沿岸河流或海浪搬运泥沙,在海岬尖端或海岸之转折处沉积,透过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堆积作用,形成一条沿岸以状似尾巴的低矮狭长沙滩由北向南延伸入海,另一端则与陆地相连。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我国某沿海城市,地形以平原为主,该市甲地附近工厂较多,日照时数明显低于周边地区。目前该市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如图为该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单位:h)。
(1)描述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征,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甲地日照时数低于周边地区的原因。
(3)从太阳能特点角度,说明该市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因。
【答案】(1)分布特征: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甲地区的日照时数为最小值。主要影响因素:天气、海陆位置等。
(2)甲地附近工厂较多,排放废热较多,热岛效应明显;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气多;大气污染较严重,空气中悬浮杂质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日照时数低于周边地区。
(3)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基本不受区域影响。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太阳辐射影响因素、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分析,首先是整体方面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局部特征最大的特点是甲地区出现了日照时数低值中心,为日照时数为最小值。当地地处沿海地区,受海陆位置因素影响,降水天气对该地影响不一,导致了该区域日照时数差异较大。
【小问2详解】
日照时数少,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应从天气以及凝结核的角度分析。据题干信息材料甲地附近工厂较多,生产排放废热较多,热岛效应明显,应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气多;工厂排放的废气多,大气污染较严重,空气中悬浮杂质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日照时数低于周边地区。
【小问3详解】
本小题主要从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光伏发电有利于环境保护;太阳能在该市分布广泛,发展光伏发电基本不受区域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km,高约10m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兰阳平原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洪涝严重。图左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右示意宜兰县风频。
(1)说明兰阳平原的形成过程。
(2)指出兰阳平原沿海沙丘的沙源,并比较沙丘东西坡的坡度大小关系。
(3)分析兰阳平原雨季洪涝严重的原因。
【答案】(1)兰阳溪中上游多山地,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携带了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山区,在山口随着流速减缓,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向北或向南流,洪水期泥沙随河水搬运沉积使多个冲积扇连成片形成兰阳平原。
(2)沙源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海浪搬运到海岸的泥沙。沙丘东坡较缓,西坡较陡。
(3)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大多暴雨;三面环山,支流多,集水速度快;平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沿海沙丘阻挡了部分河水直接排入海洋 ,从而加重了洪涝灾害。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位置及宜兰县风频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平原的形成过程、沙丘的沙源、坡度及洪涝的成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世界上的大平原多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其成因主要从沉积物质来源及河流流速两方面分析。由图及材料信息可知,兰阳平原北、西、南三面环山,汇水成河,流速快,侵蚀搬运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在山前随着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由图文信息可知,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后沉积将多个冲积扇连成片最终形成兰阳平原。
【小问2详解】
由上一题的分析可知,沿海沙丘的沙源主要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海浪搬运到海岸的泥沙。由风频图可知,当地最大风频为偏东风,河流从上游山区搬运泥沙到达沿海地区沉积,海浪向滩输送泥沙形成沙质沉积物;然后在偏东的搬运下在海岸地区堆积形成沿海沙丘,沙丘东侧为迎风坡,坡度更缓,西坡为背风坡,坡度更陡。
【小问3详解】
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洪涝一般从来水多,去水少的角度分析。由图可知,台湾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多暴雨;三面环山,支流多,集水速度快;平原水流平缓,排水不畅;沿海沙丘南北走向阻挡部分河水入海,加重洪涝。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木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包括有机质和水分),使得灌木丛下方土壤肥力高于灌木丛周边空旷地带的现象,其强度与灌木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木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如图为肥岛效应示意图。
(1)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角度,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肥岛效应产生的机制。
(2)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肥岛效应强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____(填“降低”或“上升”)。
(3)调查发现,当灌木丛生长到一定宽度和高度后,其肥岛效应强度有降低趋势,试分析原因
【答案】19. 灌木丛处枯枝落叶及动物排泄物多,可以为土壤表层提供有机质;灌木丛有一定的降低风速的作用,可减弱风力对表层土壤的侵蚀;晴天灌木丛可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水时,灌木丛可截留水分,利于土壤水分补充。
20. 降低 21. 随着灌木丛的生长,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逐渐增多;灌木丛的植株、冠面越大,叶面蒸腾作用越强,生长耗水量越多,土壤水分消耗快;当灌木丛生长到一定宽度和高度后,土壤消耗的养分(包括有机质和水分)逐渐大于因灌木丛而富集的养分。
【解析】
【分析】本题以肥岛效应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肥岛效应成因、肥岛效应特征、植被对于土壤作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灌丛可以截留降水,截留水分,利于土壤水分补充;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灌丛能降风滞尘,灌木丛有一定的降低风速的作用,可减弱风力对表层土壤的侵蚀;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因此,灌丛冠下有机质数量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
【小问2详解】
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而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深层土壤受到的有机质补充较少,所以肥岛效应强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小问3详解】
肥岛效应强度降低,说明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这说明当灌木丛生长到一定宽度和高度后,对土壤养分要求越来越高,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逐渐增多,当灌木丛生长到一定宽度和高度后,土壤消耗的养分(包括有机质和水分)逐渐大于因灌木丛而富集的养分;灌木丛生长到一定宽度和高度后,灌木丛的植株、冠面越大,叶面蒸腾作用越强,生长耗水量越多,土壤水分消耗快。高一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X波和Y波的性质及判断依据分别是( )
A. X波为纵波,Y波为横波,速度 B. X波为纵波,Y波为横波,范围
C. X波为横波,Y波为纵波,速度 D. X波为横波,Y波为纵波,范围
2. 若不考虑能量衰减,随着地震波的传播,图中X波前沿和Y波前沿的距离将(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保持不变 D. 无法预测
3. 由图可知( )
A 地震波只沿地表传播
B. 地震波传播不受地形阻挡
C. 监测设备只监测X波
D. 预警处理中心有震感时,才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近日,某市民利用望远镜拍摄到飞机冲出云层的壮观画面(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4. 飞机正常飞行时所在的大气分层是( )
A. 对流层中部 B. 平流层底部 C. 高层大气底部 D. 平流层顶部
5. 图中云所在的大气分层( )
A. 厚度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B. 空气密度较大,多流星
C. 中部分布有臭氧层 D.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与郊区相比,城市中心的气温昼夜均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称为“热岛”。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规模大致相近的甲、乙两座城市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图符合甲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环流的是( )
A. B.
C. D.
7. 在城市“热岛”条件下,与甲城市相比,乙城市( )
A. 白天气温较高 B. 大气环流水平变化小
C. 热岛效应较强 D. 东风势力强度大
全球海洋中蕴藏的潮汐能约有27亿千瓦,可供开发的约占2%,即约5400万千瓦。在有条件利用潮汐能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建设潮汐电站不失为缓解能源危机的一种方案。图为潮汐发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若按图示模式发电,一昼夜可完成发电( )
A. 两次 B. 三次 C. 四次 D. 六次
9. 图中一次、二次发电方式分别为( )
A. 排水发电、冲水发电 B. 冲水发电、排水发电
C. 均排水发电 D. 均为冲水发电
10. 图中发电开始时间并不是a和d原因是该时间( )
A. 坝内、坝外水位差较小 B. 潮位过高
C 潮位涨落较慢 D. 潮位过低
太平洋“垃圾岛”,被称为世界上移动的“第八大洲”。数据显示,这片“大洲”每平方千米海域有近340万件塑料垃圾,而且该“大洲”面积逐年增加。如图示意太平洋“垃圾岛”一角。完成下面小题。
11. “第八大洲”能沿稳定航线移动的主要动力是( )
A. 洋流 B. 潮汐 C. 海浪 D. 海洋生物
12. 该“大洲”面积逐年增加,会导致( )
①陆地空间资源增多②海洋生物资源减少③海洋矿产资源减少④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3. 在监测该“大洲”移动路径和面积变化过程中,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无线电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河口沙嘴景观是河流入海口根部与岸相连、尾端伸入海洋方向狭长的沙质堤坝状地貌景观。在地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其进退方向受河流挟带泥沙含量的影响。2002年小浪底实施调水调沙工程后,黄河入海口沙嘴(北部沙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下图分别为黄河三角洲时空演化图及黄河口沙嘴的实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黄河入海口北部沙嘴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 流水堆积 B. 流水侵蚀 C. 海浪侵蚀 D. 海浪堆积
15. 图示时间段内,黄河口北部沙嘴的变化表现为( )
A. 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B. 向东部海洋逐渐增大
C. 面积变化速率一致 D. 向北部增加面积最大
16. 2004年后,黄河口北部沙嘴变化的可能原因为( )
A. 小浪底工程拦沙作用明显 B. 小浪底工程输沙作用明显
C. 黄河流域治沙成效较差 D. 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变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我国某沿海城市,地形以平原为主,该市甲地附近工厂较多,日照时数明显低于周边地区。目前该市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如图为该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单位:h)。
(1)描述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征,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甲地日照时数低于周边地区的原因。
(3)从太阳能特点角度,说明该市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km,高约10m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兰阳平原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洪涝严重。图左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右示意宜兰县风频。
(1)说明兰阳平原的形成过程。
(2)指出兰阳平原沿海沙丘的沙源,并比较沙丘东西坡的坡度大小关系。
(3)分析兰阳平原雨季洪涝严重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木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包括有机质和水分),使得灌木丛下方土壤肥力高于灌木丛周边空旷地带的现象,其强度与灌木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木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如图为肥岛效应示意图。
(1)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角度,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肥岛效应产生的机制。
(2)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肥岛效应强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____(填“降低”或“上升”)。
(3)调查发现,当灌木丛生长到一定宽度和高度后,其肥岛效应强度有降低趋势,试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