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寒假专练]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寒假预习专题:电现象
一、单选题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泡沫塑料小球,发现小球会向玻璃棒靠近(如图所示)。关于该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丝绸摩擦玻璃棒的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
B.丝绸摩擦玻璃棒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C.泡沫塑料小球不可能带电
D.泡沫塑料小球和玻璃棒带同种电荷
2.为了消除人体上因摩擦而产生的静电,在加油站里加油时,一般都要先用手触摸静电释放按钮,将静电释放掉后再加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固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产生静电
B.静电释放按钮上面手触摸的部位一定是导体
C.带正电的物体甲能吸引物体乙,则物体乙一定不带电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间发产生了电荷的转移
3.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而起电,经检验塑料梳子所带的电荷为负电,则梳头时( )
A.塑料梳子失去一些电子 B.被梳过的头发也带上了负电
C.被梳过的头发相互排斥 D.梳头过程中梳子创造了电荷
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带上正电荷,这是因为( )
A.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B.电子发生了转移
C.摩擦创造了正电荷 D.摩擦创造了负电荷
5.一个带电的通草球靠近一个不带电的通草球,两球将会( )
A.相互吸引在一起 B.先吸引接触后分开
C.相互靠近一点后分开 D.相互排斥
6.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中不需要用到的是( )
A.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一个α粒子的质量比原子核的质量小得多
7.四个悬挂着的泡沫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球与C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B.B球与C球一定带的异种电荷
C.B球与D球一定带有同种电荷 D.D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8.一个带电体跟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断定( )
A.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正电
B.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负电
C.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正电
D.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
二、填空题
9.小科在寒假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摩擦吸羽大法 》,深刻理解了相关的知识。理解了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时候,梳子由于得到 (填 "电子”或“原子”)带负电荷。这种起电方式称为 。
10.为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某企业引进静电除尘设备,治理生产中的空气污染。启动静电除尘设备,混浊空气进入除尘腔即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由于异种电荷相互 ,其中的电子会向设备的阳极板(带正电)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上 (填“正”或“负”)电荷,带了电的尘粒继续运动,碰到阳极板失去电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底部的集尘板。
11.有A、B、C三个带电小球,如果小球A带正电,小球C吸引小球B,小球B排斥小球A,那么小球C带 电;导体中要形成电流,此导体所在电路一定同时满足 两个条件。
三、实验探究题
12.阅读探究题:
(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的时候,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当用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的时候,已知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毛皮强,在它们相互摩擦的时候,橡胶棒因 电子而带 电,毛皮因 电子而带 电.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可以近似的认为,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如钠的原子中有11个电子,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为23,则钠原子中有 个质子, 个中子.
13.学习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之后,小乐同学大胆的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呢?于是他如图(1)所示,做起了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则:
(1)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 显示出来.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
A 小钢球 B 塑料泡沫小球
(3)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
(4)做完以上实验后,用另一个小球靠近带正电的Q时,情景如图(2)所示,则另一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
A 带负电 B 不带电 C 二者都有可能.
四、解答题
14.小丽用一个带正电轻质小球靠近另一轻质小球,发现两小球相互吸引,于是她断定这两个小球一定带异种电荷.请你选用带正电轻质小球甲、带负电轻质小球乙和不带电轻质小球丙中的器材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小丽的判断是错误的.
15.打水龙头打开,水缓慢、平稳、连续地流动,用头发或毛衣摩擦塑料刻度尺,迅速将塑料刻度尺靠近水流,观察到水流的路径发生了变化,请问这是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摩擦起电的本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转移的过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B.小球靠近玻璃棒,说明玻璃棒带电了,即丝绸和玻璃棒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故A正确,B错误;
CD.如果小球带异种电荷,那么它也会靠近玻璃棒,故C、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摩擦起电的本质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固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产生静电,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静电释放按钮上面手触摸的部位一定是导体,这样才能将产生的电荷传到大地上释放,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带正电的物体甲能吸引物体乙,则物体乙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负电,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间发产生了电荷的转移,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摩擦起电的本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转移的过程,则塑料梳子带负电,即得到电子,那么与它摩擦的头发会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B、D错误;
由于头发都带正电,因此梳过的头发会相互排斥,故C正确。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摩擦起电
【解析】【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的原因和本质判断。
【解答】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则说明它缺少电子,即电子转移到丝绸上,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带电的通草球靠近不带电的通草球时,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通草球会被吸引; 通草球被吸引相接触之后会带上同种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通草球立刻被排斥, 所以两球将会出现的现象是先吸引接触后分开。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没有现象说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A符合题意;
B.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荷,二者靠近时α粒子改变运动轨迹,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不合题意;
C.α粒子受到排斥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不合题意;
D.原子核和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大小相同,原子核的位置不变,而α粒子却改变了运动轨迹,说明α粒子的惯性比原子核小,即它的质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D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B之间相互排斥可知,A、B肯定带同种电荷。B和C相互吸引,则C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C、D相互吸引,则如果C带电,那么D可能带电可能不带电;如果C不带电,那么D肯定带电。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正负电荷会发生中和现象.
【解答】解:(1)因验电器的金属球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说明验电器与金属棒发生中和现象,所以金属棒带电性质与验电器带电相反,故金属棒带负电;(2)如果带电体所带的负电的量与验电器所带的正电的量相等,则正负电荷恰好完全中和,金属箔将不会张开角度;(3)如果带电体所带的负电的量比验电器所带的正电的量多,则正负电荷完全中和后,又剩余了负电荷,金属箔由于带负电荷而重新张开.
故选B.
9.【答案】电子;摩擦起电
【知识点】摩擦起电
【解析】【分析】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解答】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时候,梳子由于得到电子带负电荷。这种起电方式称为摩擦起电。
10.【答案】吸引;负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答。
【解答】启动静电除尘设备,混浊空气进入除尘腔即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其中的电子会向设备的阳极板(带正电)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上负电荷,带了电的尘粒继续运动,碰到阳极板失去电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底部的集尘板。
11.【答案】负;导体两端有电压、电路是通路
【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该题考查了电路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一道基础题,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填写。
【解答】(1)因为A、B、C三个小球都带电,A带正电,B排斥A,则A与B带同种电荷,即B带正电;C吸引B,则C与B带异种电荷,即C带负电;
(2)据课本知识可知,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导体两端必须有电压和电路是通路。
故答案为:负;导体两端有电压、电路是通路。
12.【答案】(1)得到;负;失去;正
(2)11;12
【知识点】摩擦起电
【解析】【分析】(1)从原子的结构、电性、摩擦起电的实质等知识的角度对本题的问题进行解答;(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显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因此当毛皮与橡胶棒摩擦的时候,橡胶棒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毛皮因失去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2)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钠的核外电子数是11,质子数也为1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钠相对原子质量为23,核内有11个质子,则核内有:23﹣11=12个中子.
故答案为:得到;负;失去;正;(2)11;12.
13.【答案】(1)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
(2)B
(3)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
(4)C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1)在小球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小球受到的电荷间作用力越大.(2)小球质量越小,在相同力作用下,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3)分析图示实验情景,然后得出实验结论.(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可能是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解答】解:(1)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显示出来.(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质量较小塑料泡沫小球.(3)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同种电荷;但相互吸引的可能是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故答案为:(1)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2)B;(3)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4)C.
14.【答案】答:用小球甲靠近小球丙,发现两小球相互靠近,小球丙不带电,所以小丽的判断是错误的
【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①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5.【答案】答: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由于摩擦带了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水流是轻小物体,所以观察到水流的路径发生了变化.
【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物体的性质回答填写.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48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4.0(50.0%)
主观题(占比) 24.0(5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66.7%)
主观题(占比) 5(33.3%)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3(20.0%) 12.0(25.0%)
解答题 2(13.3%) 10.0(20.8%)
实验探究题 2(13.3%) 10.0(20.8%)
单选题 8(53.3%) 16.0(33.3%)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6.7%)
2 容易 (13.3%)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力与运动的关系 2.0(4.2%) 6
2 摩擦起电 18.0(37.5%) 1,2,3,4,9,12
3 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16.0(33.3%) 8,11,14,15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0.0(41.7%) 1,2,3,5,6,7,10,1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