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黄河的概况,分析黄河文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运用地图、图表和阅读材料等相关资料,形成综合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和黄河文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保护黄河、千秋大计”视频,创设情境。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节课我们从黄河入手,学习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开发,分析其灿烂文明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由地理的视频导入,使学生产生兴趣。)
讲授新课
[转承]历史上黄河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一)印象黄河
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分别从黄河形成、逐水而居、人文始祖、王朝中心4个部分归纳总结黄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具体原因。
学生活动:①黄河形成。在距今160万年以前,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运动,使亚欧大陆的西部隆起,东部下沉,湖泊之间溯源侵蚀加速,最终在形成黄河水系。
②逐水而居。黄河流域光热条件较好、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祖先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西侯度遗址中,发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这是迄今人类最早用火的遗迹。自此,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狩猎采集,经历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伐。
③从文始祖。伏羲——人文初祖;炎帝——神农大帝;黄帝——人文始祖。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④王朝中心。从夏到北宋的3300多年间,我国许多封建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安城,其中黄河流域就有郑州、安阳、西安、洛阳、开封5座。
教师活动: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到来和石器时代的发展,以及城镇的建立和思想文化兴盛,奠定了黄河流域文明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查询资料,从历史时空的角度研究地理问题,感悟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认识黄河
[转承]:要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首先要了解其基本概况。
教师活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和“海”各指什么?
1.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①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以及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和主要支流。
②黄河的干流轮廓,以及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图,并动笔圈画,初步了解黄河的概况。
2.探究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水文特征和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①上游:
问题:土地荒漠化 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
②中游
问题: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原因:黄土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③下游
问题:“地上河” 原因: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慢,泥沙淤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及原因,使学生明确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和“地上河”水患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三)黄河现状
[转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接下来我们就从黄河的“变化”入手,探讨黄河各河段治理与开发。
教师活动:观察黄土高原的对比图,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为什么会从以前荒芜苍凉的场景变成现在的绿水青山呢?
学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治理黄河的关键,并讨论总结黄河各河段是如何开发治理的。
1.治理:①治理上游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全面禁牧,设置生态保护监督员,对当地居民民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退耕还草、退牧害草、封沙育林和建设穿沙公路等;设置草方格沙障,防止沙乒移动等。
②中游修建挡土坝,实施打坝淤地工程;植树造林,提高绿化面积;缓坡修筑梯田,减少水土流失情况;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当地居民节约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③下游可以修筑堤坝,修建分洪和蓄洪的相关工程。
2.开发:上游河段水流湍急,地势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电资源,改善我国大气环境和促进能源调整。中游种植果树和乔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经济。下游可以打造“黄河风光带”,建立生态保护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唤起学生对保护黄河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动:共同归纳学习中国河流的方法,从学习黄河基本的概况,关注黄河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成因,同时也要注重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最后注重形成人地的协调统一观念。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利用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相关资料创设情境,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黄河的概况和水文特征、各河段的综合治理及开发的学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资料展示、学生小组合作等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本节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地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很好地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和知识点的贯通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