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测试卷(B卷)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顷刻(qǐng) 挑衅(xìn) 秸秆(jié) 断壁残垣(huán)
B.剽悍(biāo) 躯壳(ké) 一霎时(shà) 忧心忡忡(chóng)
C.铁锹(qiāo) 坍塌(tān) 文绉绉(zū) 广袤无垠(mào)
D.惬意(qiè) 陨落(yǔn) 中轴线(zhóu) 日薄西山(bó)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蓓蕾》诗刊征稿日期5月31日截至,请大家抓紧时间,积极投稿。
B.他们俩在“汤尤杯”赛场上心有灵犀,配合默契,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C.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D.有的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言行相顾,久而久之,大家不再相信他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第一人称,使情感表达更为真挚,便于“我”向祖国倾诉心声。
B.《梅岭三章》中“三章”是“三首”的意思。诗歌表现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C.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战争与和平》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B.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功却玩得痛快;临近考试时,他天天开夜车,结果生病了,不能参加考试,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C.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这篇杂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力透纸背,鞭辟入里,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凝聚人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C.面对西昌森林火灾惨剧,四川省政府要求严格加强火源管控,深入排查火灾隐患,最大限度防止火灾事故不再发生。
D.不可否认,我国航天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浩瀚宇宙,延展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什么叫典?
②因为语言太复杂了。
③话虽如此,但是要每本字典、词典做到处处符合规范,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④就是国家制定规范和标准也难以面面俱到。
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规范、标准的意思。
⑥古人说,“典”者法也,范也,常也。
⑦字典、词典之所以为“典”,是因为它们能为社会提供规范字词写法、解释和用法等。
A.①⑥⑤⑦③②④ B.⑥①⑦③②⑤④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⑥②①④③⑤⑦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份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二、语段阅读
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食通天下至理,爱是人间美味,父爱便是其中一道美轮美奂的至味,一品不忘。
②全世界在等我飞得更高,你却心疼我小小的翅膀,为我撑起沿途休息的地方;
③您对我说:“ 当你必须像个完美的小孩,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我却好像格外欣赏你犯错( )犯傻的模样;当你努力做个完美的小孩,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我却不讲我的愿望,怕增添你肩上的重量!"④因为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须多言, 这就是厚重的父爱!
(1)语段③句中括号处应填入的标点是
(2)语段①句有语病,应改为
(3)语段④句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4)请仿照②句中画线句,再续写一组句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的甜
秋的甜,
在炸开的豆荚旁飞溅,
在高粱的头缨里摇颤,
在石榴翘起的嘴里含着,
在棉朵间升腾飘散。
秋的甜,
装满了农民小院,
润透乡亲们的心田,
吸一口家乡的空气,
保你醉上十天。
9.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请分别概括这两幅图画的主要内容。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诗中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指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2)为什么说“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3)诗中“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语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4)结尾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油菜花开
祁云枝
①迎春花在节气中醒来,苏醒在尚未展叶的枝条上,开始用黄色的小喇叭,一一唤醒草木邻居。玉兰率先脱掉茸毛外套,踮脚、侧腰,那甜丝丝的花香,便一缕缕氤氲在空气里,把我、蜜蜂和四周的廊亭花柱,全都笼罩在它的香味里。桃花接力,未曾开口,已粉面含羞,夭夭倾城;连翘、金钟、棣棠,对镜贴花黄;樱花、海棠、紫荆、丁香、姚黄、魏紫,都以最美的姿态,登上了春的舞台。
②和这些千娇百媚的春花不同,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大地透亮,如片片黄绿色的海。江西婺源、云南罗平、陕西汉中等地,因为油菜花,成为这个季节里令人向往的地方。
③阳光和煦,微风轻摇。当我把目光定格在一朵小花时,我发现了油菜花的秘密,看到了动植物之间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④指甲盖大小的四枚花瓣,十字形两两相对,围绕在花蕊身旁,如一首精妙的绝句。无数朵十字小花,绽开一嘟噜,连成一大片。说花瓣如诗,只是我的看法,在蜜蜂眼里,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无以计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⑤尊贵的客人来了。一只蜜蜂,翅膀似晃动着一团雾,在我的眼前盘旋了一小圈后,停在一朵油菜花上。蜜蜂身体浑圆,穿着黑黄相间的条纹衣裳,阳光下,泛出金属的色泽,看起来结实有力。它对我视而不见,急慌慌落座花瓣餐桌,享用起油菜花捧出的花蜜。少顷,为了吸食更多的蜜汁,蜜蜂把整个头部都没入花心,身体弯成了弓形,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吃相。它那毛茸茸的背部,很快,就沾满了花朵用雄蕊抖落的花粉。
⑥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这一次,甚至没来得及遛弯,就降落到另一朵油菜花上。它太忙了,马不停蹄地赶赴花儿的宴席,从这朵到那朵,一刻也不停歇。看过一篇文章,说一只蜜蜂,一天要造访几千朵花采蜜。几千朵花哦,是个劳模呢!
⑦此刻,天地间明艳安详,只有我忙着给蜜蜂和花儿拍照。眼前的油菜花,一门心思开花。蜜蜂,也一门心思采蜜。
⑧我站在油菜花丛中,感受它扑面而来的光芒,久久不愿离开。
⑨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
⑩在我的家乡渭北旱塬,每年春天,绿色的麦苗间,油菜花盛开的样子,真叫人欢喜。仿佛有人用太阳光沾了金粉和露水,一笔一画在乡亲们的责任田里画出一个个金色的太阳。那时,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尽情演绎“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游戏。
我幼年的记忆里,与油菜花一起出现的,还有油花卷。油菜籽入仓后,一部分置换成我们的衣服和书本费,剩下的,拿到油坊里去榨油。即便是自家地里产的菜籽油,留给我们吃的也不多。那时候我家六口人,一年最多吃十斤菜籽油,盛在一个四四方方白色的油桶里。炒菜油是按勺下锅的,那年月,母亲若认为什么东西稀缺且有价值时,就会说它“金贵如油”。蒸油花卷的面粉,是自家地里产的麦子磨的,花卷里的清油,也是自家的油菜籽压榨的。麦子和油菜,都携带着大地的温暖。一层面饼抹一层油,撒入盐、五香粉和其他食用调料,折叠,卷起,切成小剂子,一扭一拧,便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和形状。记忆中的油花卷,还没有出锅,香味就充盈着整个屋子。
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貌美,暄软,油香。一层面饼,若是抹上辣椒面和菜籽油,便蒸出一屉红白相间的康乃馨。若是抹上紫甘蓝,就绽开紫玫瑰,加了韭菜葱花,又开出绿雏菊……面皮薄厚,菜籽油是否抹匀,食用调料如何加工搭配等,母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艺术品一样的油花卷上,有母亲的手纹,有她的想象力和对于子女的爱。工作以后,我在西安的餐馆里多次吃到油花卷,面粉更白,外形更美,有的甚至加了巧克力。但怎么吃,都没有记忆中母亲做的油花卷醇香。
又一只蜜蜂飞来,在它忙碌的嘤嗡声中,我的思绪,再次回到油菜花。我伸出手指,轻轻触摸蜜蜂采过蜜的那朵小花,忽然间明白,油菜花金黄的“绝句”,只有忙碌的蜜蜂,才能真正吟咏出甜蜜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7日,有删节)
12.本文写的是油菜花,而开篇却从迎春花、玉兰等写起,是否多余?为什么?
1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无以计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②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
14.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5.“忽然间明白,油菜花金黄的‘绝句’,只有忙碌的蜜蜂,才能真正吟咏出甜蜜的味道”一句含义深刻,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五、写作题
16.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请你围绕“精神’’写一段话,200--3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秸秆(jié) ——(jiē) 断壁残垣(huán) ——(yuán)
B. 剽悍(biāo) ——(piāo) 躯壳(ké) ——(qiào)
C. 文绉绉(zū) ——(zhōu)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 A.截至: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此处应该用“截止”。 B默契:暗相契合。使用正确。C目空一切: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感彩失当。D.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与前面的“说一套,做一套”相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诗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主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要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用来写因生病不能参加考试,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5.【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语序不当,“发展并继承”应改为“继承并发展”;C.否定不当,应删除“不”;D.成分残缺,应在“宇宙”后加上“的梦想”。
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排序。解答时要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从语句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首句,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先后顺序。本题是对“什么叫典”的阐述,因此 ① 为首句,排除B和D。提出话题后,从古人和今人的说法进行理解。因此 ⑥⑤ 句承接①,对“典”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进行解释。自然判断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7.【答案】B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通读各句,明确选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然后结合语境,从题干与备选句中关键词的搭配、照应角度确定答案。“青芜如毯”与“绿茵遍野”相照应,“雨”和“千缕缤纷”相照应,“秋花”与“红叶清风”照应,“冬雪”与“玉田琼屋”“洁白”相呼应,所以选择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8.【答案】(1)、
(2)去掉“美轮美奂的”
(3)所以
(4)示例:全世界在催着我长大,你却总能捧我在手掌,为我遮挡那些未知的风浪。
【知识点】因果关系;续写式仿写;顿号;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用在并列的短语之间应用顿号。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搭配不当,应去掉“ 美轮美奂的 ”。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是因果关系,使用关联词“所以”。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仿写。其基本原则为:话题一致、结构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
故答案为:⑴、⑵去掉“美轮美奂的”⑶所以⑷全世界在催着我长大,你却总能捧我在手掌,为我遮挡那些未知的风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答案】9.田野丰收的喜人景象;丰收后乡亲们的喜悦与自豪。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间景物的喜爱和丰收后内心的喜悦和欣喜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诗歌,理解诗意,抓关键语进行分析。如诗中的“豆荚”“高粱”“石榴”“棉朵”,再联系标题“秋的甜”可知,描写的是田野丰收的景象;“装满”“润透”“醉”描写出丰收之后乡亲们的喜悦。据此作答。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通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描写秋天丰收的景象,表达诗人对田间景物的喜爱,也看到了自己在丰收之后内心的喜悦、欣喜。
11.【答案】(1)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鄙弃的、否定的态度。
(2)对“祖国土”太习以为常了,以至毫无感觉。
(3)说明“祖国土”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同时也为“祖国土”受到儿女们的“践踏蹂躏”而感到酸楚。
(4)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读完全诗就会明白作者对祖国的情感是真诚质朴的,而对“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反对空洞无意义的“爱国感情”。
(2)“从不记起”,这是从习以为常的角度来讲的,太熟悉就会忘记其本身的存在。
(3)“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说明了“祖国土”的卑微的状态,隐含着作者为之而痛苦的情感。
(4)因为是最后一句话,其作用往往较重要。“不拘礼节”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亲近,“自己的土地”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认同和热爱。这些内容点明诗歌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鄙弃的、否定的态度。
⑵ 对“祖国土”太习以为常了,以至毫无感觉。
⑶ 说明“祖国土”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同时也为“祖国土”受到儿女们的“践踏蹂躏”而感到酸楚。
⑷ 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诗句的含义。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结尾作用的能力。诗歌结尾和一般文章的结尾相同,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答案】12.不多余。文章开头将其他花的千娇百媚与油菜花进行比较,突出了油菜花的与众不同,为下文描写油菜花做了铺垫。
1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瓣”比喻成“餐桌”,形象地写出了油菜花盛开时的艳丽、繁盛,表达了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情。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蜜蜂拟成人,“搓搓手”“抹了抹嘴巴”等词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勤劳,流露出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4.示例: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心灵手巧,十分疼爱子女的人。
15.示例:作者借蜜蜂采蜜的事例,表达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像蜜蜂一般辛勤劳动,从而努力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段落句子作用和表现手法。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4)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
1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和表现手法。第一段描写的是春天各种花开放的盛况。联系文段 ② “ 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 ”可知, 文章开头将其他花的千娇百媚与油菜花进行比较,突出了油菜花的与众不同,为下文描写油菜花做了铺垫 。
1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作答时可以参考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情感进行作答。 ①按照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将“花瓣”比作“餐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油菜花盛开时的艳丽、繁盛,表达了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情。②““搓搓手”“抹了抹嘴巴”,是对蜜蜂的描写,赋予蜜蜂人的动作,将其人格化,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蜜蜂拟成人,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勤劳,流露出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此题要求通读文本,结合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如第 段“ 母亲若认为什么东西稀缺且有价值时,就会说它“金贵如油” “ 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母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可概括: 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心灵手巧,十分疼爱子女的人。
15.本题考查语句含义的理解。油菜花因为有了如此勤劳的蜜蜂,才能结籽榨油,才能展现劳动的诗意和美好。蜜蜂在油菜花中辛勤传粉采蜜,才能造出甘甜的花蜜,其实母亲也如勤劳的蜜蜂,是她辛勤的劳动让我享受醇香的油菜花。因此作者借蜜蜂采蜜的事例,表达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像蜜蜂一般辛勤劳动,从而努力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16.【答案】【参考例文】
精神是一座丰碑,是一块基石,是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是灿烂人生的标尺。有了谦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孔子缓缓吟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终成一代儒学大师;有了宽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齐桓公摈弃私仇,任人唯贤,成就千秋伟业,终成一代霸主;有了坚贞,寂寞忧愁、孤寂郁愤的苏武始终不扔掉手中的汉使族节,心系祖国,终成千秋爱国楷模;有了奉献,善良质朴、平凡无闻的徐虎才能够十年如一日,情洒百姓,温暖万家,终成当今的“活雷锋”……精神,穿越历史隧道,蹬过历史长河,将永远撑起人生巍峨壮观的大厦。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围绕“精神”写一段话。“精神”包含的内容非常多,爱国主义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奉献精神等等,写作时要调动平时积累,精选一些有关精神的事例或名人名言,可以围绕一种精神来写,也可以写多种精神,语言要准确,通顺,最好能使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由于篇幅限制,事例不要展开写。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记、多思考、多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例文开头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精神的理解。然后从谦虚、宽容、坚贞、奉献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而且写每种精神时都精选一些事例,既丰富了作文内容,也为作文增添不少人文色彩,最后总结全段,表达对精神作用的高度赞美。总之,这是一个文质兼美的作文片段,值得我们学习。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测试卷(B卷)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顷刻(qǐng) 挑衅(xìn) 秸秆(jié) 断壁残垣(huán)
B.剽悍(biāo) 躯壳(ké) 一霎时(shà) 忧心忡忡(chóng)
C.铁锹(qiāo) 坍塌(tān) 文绉绉(zū) 广袤无垠(mào)
D.惬意(qiè) 陨落(yǔn) 中轴线(zhóu) 日薄西山(bó)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秸秆(jié) ——(jiē) 断壁残垣(huán) ——(yuán)
B. 剽悍(biāo) ——(piāo) 躯壳(ké) ——(qiào)
C. 文绉绉(zū) ——(zhōu)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蓓蕾》诗刊征稿日期5月31日截至,请大家抓紧时间,积极投稿。
B.他们俩在“汤尤杯”赛场上心有灵犀,配合默契,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C.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D.有的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言行相顾,久而久之,大家不再相信他了。
【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 A.截至: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此处应该用“截止”。 B默契:暗相契合。使用正确。C目空一切: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感彩失当。D.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与前面的“说一套,做一套”相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第一人称,使情感表达更为真挚,便于“我”向祖国倾诉心声。
B.《梅岭三章》中“三章”是“三首”的意思。诗歌表现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C.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战争与和平》等。
【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诗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主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要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即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B.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功却玩得痛快;临近考试时,他天天开夜车,结果生病了,不能参加考试,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C.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这篇杂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力透纸背,鞭辟入里,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用来写因生病不能参加考试,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凝聚人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C.面对西昌森林火灾惨剧,四川省政府要求严格加强火源管控,深入排查火灾隐患,最大限度防止火灾事故不再发生。
D.不可否认,我国航天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浩瀚宇宙,延展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语序不当,“发展并继承”应改为“继承并发展”;C.否定不当,应删除“不”;D.成分残缺,应在“宇宙”后加上“的梦想”。
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什么叫典?
②因为语言太复杂了。
③话虽如此,但是要每本字典、词典做到处处符合规范,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④就是国家制定规范和标准也难以面面俱到。
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规范、标准的意思。
⑥古人说,“典”者法也,范也,常也。
⑦字典、词典之所以为“典”,是因为它们能为社会提供规范字词写法、解释和用法等。
A.①⑥⑤⑦③②④ B.⑥①⑦③②⑤④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⑥②①④③⑤⑦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排序。解答时要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从语句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首句,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先后顺序。本题是对“什么叫典”的阐述,因此 ① 为首句,排除B和D。提出话题后,从古人和今人的说法进行理解。因此 ⑥⑤ 句承接①,对“典”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进行解释。自然判断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份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答案】B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通读各句,明确选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然后结合语境,从题干与备选句中关键词的搭配、照应角度确定答案。“青芜如毯”与“绿茵遍野”相照应,“雨”和“千缕缤纷”相照应,“秋花”与“红叶清风”照应,“冬雪”与“玉田琼屋”“洁白”相呼应,所以选择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语段阅读
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食通天下至理,爱是人间美味,父爱便是其中一道美轮美奂的至味,一品不忘。
②全世界在等我飞得更高,你却心疼我小小的翅膀,为我撑起沿途休息的地方;
③您对我说:“ 当你必须像个完美的小孩,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我却好像格外欣赏你犯错( )犯傻的模样;当你努力做个完美的小孩,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我却不讲我的愿望,怕增添你肩上的重量!"④因为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须多言, 这就是厚重的父爱!
(1)语段③句中括号处应填入的标点是
(2)语段①句有语病,应改为
(3)语段④句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4)请仿照②句中画线句,再续写一组句子。
【答案】(1)、
(2)去掉“美轮美奂的”
(3)所以
(4)示例:全世界在催着我长大,你却总能捧我在手掌,为我遮挡那些未知的风浪。
【知识点】因果关系;续写式仿写;顿号;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用在并列的短语之间应用顿号。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搭配不当,应去掉“ 美轮美奂的 ”。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是因果关系,使用关联词“所以”。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仿写。其基本原则为:话题一致、结构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
故答案为:⑴、⑵去掉“美轮美奂的”⑶所以⑷全世界在催着我长大,你却总能捧我在手掌,为我遮挡那些未知的风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的甜
秋的甜,
在炸开的豆荚旁飞溅,
在高粱的头缨里摇颤,
在石榴翘起的嘴里含着,
在棉朵间升腾飘散。
秋的甜,
装满了农民小院,
润透乡亲们的心田,
吸一口家乡的空气,
保你醉上十天。
9.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请分别概括这两幅图画的主要内容。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田野丰收的喜人景象;丰收后乡亲们的喜悦与自豪。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间景物的喜爱和丰收后内心的喜悦和欣喜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诗歌,理解诗意,抓关键语进行分析。如诗中的“豆荚”“高粱”“石榴”“棉朵”,再联系标题“秋的甜”可知,描写的是田野丰收的景象;“装满”“润透”“醉”描写出丰收之后乡亲们的喜悦。据此作答。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通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描写秋天丰收的景象,表达诗人对田间景物的喜爱,也看到了自己在丰收之后内心的喜悦、欣喜。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诗中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指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2)为什么说“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3)诗中“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语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4)结尾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鄙弃的、否定的态度。
(2)对“祖国土”太习以为常了,以至毫无感觉。
(3)说明“祖国土”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同时也为“祖国土”受到儿女们的“践踏蹂躏”而感到酸楚。
(4)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读完全诗就会明白作者对祖国的情感是真诚质朴的,而对“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反对空洞无意义的“爱国感情”。
(2)“从不记起”,这是从习以为常的角度来讲的,太熟悉就会忘记其本身的存在。
(3)“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说明了“祖国土”的卑微的状态,隐含着作者为之而痛苦的情感。
(4)因为是最后一句话,其作用往往较重要。“不拘礼节”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亲近,“自己的土地”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认同和热爱。这些内容点明诗歌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鄙弃的、否定的态度。
⑵ 对“祖国土”太习以为常了,以至毫无感觉。
⑶ 说明“祖国土”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同时也为“祖国土”受到儿女们的“践踏蹂躏”而感到酸楚。
⑷ 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诗句的含义。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结尾作用的能力。诗歌结尾和一般文章的结尾相同,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油菜花开
祁云枝
①迎春花在节气中醒来,苏醒在尚未展叶的枝条上,开始用黄色的小喇叭,一一唤醒草木邻居。玉兰率先脱掉茸毛外套,踮脚、侧腰,那甜丝丝的花香,便一缕缕氤氲在空气里,把我、蜜蜂和四周的廊亭花柱,全都笼罩在它的香味里。桃花接力,未曾开口,已粉面含羞,夭夭倾城;连翘、金钟、棣棠,对镜贴花黄;樱花、海棠、紫荆、丁香、姚黄、魏紫,都以最美的姿态,登上了春的舞台。
②和这些千娇百媚的春花不同,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大地透亮,如片片黄绿色的海。江西婺源、云南罗平、陕西汉中等地,因为油菜花,成为这个季节里令人向往的地方。
③阳光和煦,微风轻摇。当我把目光定格在一朵小花时,我发现了油菜花的秘密,看到了动植物之间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④指甲盖大小的四枚花瓣,十字形两两相对,围绕在花蕊身旁,如一首精妙的绝句。无数朵十字小花,绽开一嘟噜,连成一大片。说花瓣如诗,只是我的看法,在蜜蜂眼里,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无以计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⑤尊贵的客人来了。一只蜜蜂,翅膀似晃动着一团雾,在我的眼前盘旋了一小圈后,停在一朵油菜花上。蜜蜂身体浑圆,穿着黑黄相间的条纹衣裳,阳光下,泛出金属的色泽,看起来结实有力。它对我视而不见,急慌慌落座花瓣餐桌,享用起油菜花捧出的花蜜。少顷,为了吸食更多的蜜汁,蜜蜂把整个头部都没入花心,身体弯成了弓形,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吃相。它那毛茸茸的背部,很快,就沾满了花朵用雄蕊抖落的花粉。
⑥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这一次,甚至没来得及遛弯,就降落到另一朵油菜花上。它太忙了,马不停蹄地赶赴花儿的宴席,从这朵到那朵,一刻也不停歇。看过一篇文章,说一只蜜蜂,一天要造访几千朵花采蜜。几千朵花哦,是个劳模呢!
⑦此刻,天地间明艳安详,只有我忙着给蜜蜂和花儿拍照。眼前的油菜花,一门心思开花。蜜蜂,也一门心思采蜜。
⑧我站在油菜花丛中,感受它扑面而来的光芒,久久不愿离开。
⑨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
⑩在我的家乡渭北旱塬,每年春天,绿色的麦苗间,油菜花盛开的样子,真叫人欢喜。仿佛有人用太阳光沾了金粉和露水,一笔一画在乡亲们的责任田里画出一个个金色的太阳。那时,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尽情演绎“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游戏。
我幼年的记忆里,与油菜花一起出现的,还有油花卷。油菜籽入仓后,一部分置换成我们的衣服和书本费,剩下的,拿到油坊里去榨油。即便是自家地里产的菜籽油,留给我们吃的也不多。那时候我家六口人,一年最多吃十斤菜籽油,盛在一个四四方方白色的油桶里。炒菜油是按勺下锅的,那年月,母亲若认为什么东西稀缺且有价值时,就会说它“金贵如油”。蒸油花卷的面粉,是自家地里产的麦子磨的,花卷里的清油,也是自家的油菜籽压榨的。麦子和油菜,都携带着大地的温暖。一层面饼抹一层油,撒入盐、五香粉和其他食用调料,折叠,卷起,切成小剂子,一扭一拧,便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和形状。记忆中的油花卷,还没有出锅,香味就充盈着整个屋子。
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貌美,暄软,油香。一层面饼,若是抹上辣椒面和菜籽油,便蒸出一屉红白相间的康乃馨。若是抹上紫甘蓝,就绽开紫玫瑰,加了韭菜葱花,又开出绿雏菊……面皮薄厚,菜籽油是否抹匀,食用调料如何加工搭配等,母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艺术品一样的油花卷上,有母亲的手纹,有她的想象力和对于子女的爱。工作以后,我在西安的餐馆里多次吃到油花卷,面粉更白,外形更美,有的甚至加了巧克力。但怎么吃,都没有记忆中母亲做的油花卷醇香。
又一只蜜蜂飞来,在它忙碌的嘤嗡声中,我的思绪,再次回到油菜花。我伸出手指,轻轻触摸蜜蜂采过蜜的那朵小花,忽然间明白,油菜花金黄的“绝句”,只有忙碌的蜜蜂,才能真正吟咏出甜蜜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7日,有删节)
12.本文写的是油菜花,而开篇却从迎春花、玉兰等写起,是否多余?为什么?
1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无以计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②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
14.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5.“忽然间明白,油菜花金黄的‘绝句’,只有忙碌的蜜蜂,才能真正吟咏出甜蜜的味道”一句含义深刻,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2.不多余。文章开头将其他花的千娇百媚与油菜花进行比较,突出了油菜花的与众不同,为下文描写油菜花做了铺垫。
1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瓣”比喻成“餐桌”,形象地写出了油菜花盛开时的艳丽、繁盛,表达了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情。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蜜蜂拟成人,“搓搓手”“抹了抹嘴巴”等词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勤劳,流露出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4.示例: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心灵手巧,十分疼爱子女的人。
15.示例:作者借蜜蜂采蜜的事例,表达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像蜜蜂一般辛勤劳动,从而努力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段落句子作用和表现手法。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4)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
1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和表现手法。第一段描写的是春天各种花开放的盛况。联系文段 ② “ 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 ”可知, 文章开头将其他花的千娇百媚与油菜花进行比较,突出了油菜花的与众不同,为下文描写油菜花做了铺垫 。
1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作答时可以参考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情感进行作答。 ①按照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将“花瓣”比作“餐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油菜花盛开时的艳丽、繁盛,表达了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情。②““搓搓手”“抹了抹嘴巴”,是对蜜蜂的描写,赋予蜜蜂人的动作,将其人格化,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蜜蜂拟成人,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勤劳,流露出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此题要求通读文本,结合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如第 段“ 母亲若认为什么东西稀缺且有价值时,就会说它“金贵如油” “ 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母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可概括: 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心灵手巧,十分疼爱子女的人。
15.本题考查语句含义的理解。油菜花因为有了如此勤劳的蜜蜂,才能结籽榨油,才能展现劳动的诗意和美好。蜜蜂在油菜花中辛勤传粉采蜜,才能造出甘甜的花蜜,其实母亲也如勤劳的蜜蜂,是她辛勤的劳动让我享受醇香的油菜花。因此作者借蜜蜂采蜜的事例,表达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像蜜蜂一般辛勤劳动,从而努力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五、写作题
16.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请你围绕“精神’’写一段话,200--3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精神是一座丰碑,是一块基石,是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是灿烂人生的标尺。有了谦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孔子缓缓吟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终成一代儒学大师;有了宽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齐桓公摈弃私仇,任人唯贤,成就千秋伟业,终成一代霸主;有了坚贞,寂寞忧愁、孤寂郁愤的苏武始终不扔掉手中的汉使族节,心系祖国,终成千秋爱国楷模;有了奉献,善良质朴、平凡无闻的徐虎才能够十年如一日,情洒百姓,温暖万家,终成当今的“活雷锋”……精神,穿越历史隧道,蹬过历史长河,将永远撑起人生巍峨壮观的大厦。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围绕“精神”写一段话。“精神”包含的内容非常多,爱国主义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奉献精神等等,写作时要调动平时积累,精选一些有关精神的事例或名人名言,可以围绕一种精神来写,也可以写多种精神,语言要准确,通顺,最好能使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由于篇幅限制,事例不要展开写。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记、多思考、多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例文开头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精神的理解。然后从谦虚、宽容、坚贞、奉献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而且写每种精神时都精选一些事例,既丰富了作文内容,也为作文增添不少人文色彩,最后总结全段,表达对精神作用的高度赞美。总之,这是一个文质兼美的作文片段,值得我们学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