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孔乙己》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羼 水 间 或 shì 候
绰 号 伤bā 不xiè 置辩
2.文学常识填空。
(1)小说是以刻画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具体的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主要包括 、 、 、 四个部分。
(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 》。
(4)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副挽联,请用鲁迅的小说集名称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3.文学常识。
《孔乙己》的作者是 ,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4.明词义
(1)侍候: 。
(2)绰号: 。
(3) :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4)乱蓬蓬: 。
(5)唠唠叨叨: 。
(6)不屑置辩: 。
5.请将相应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有:A.交代背景 B.烘托人物心情 C.推动情节发展 D.渲染环境气氛
①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云从海里钻出来。
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二、语言综合运用
7.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访试分析以下语句哪一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哪一句属于社会环境的描写,各自有什么作用。
(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8.《 孔乙己》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试分析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9.《 孔乙己》中 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1)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11.【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12.【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3.结合两文,回答问题。
①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的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14.【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hàn;jiàn;侍;chuò;疤;屑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chàn;jiàn;侍;chuò;疤;屑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1)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狂人日记
(4)呐喊;彷徨
【知识点】小说文学常识;其他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⑴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 环境描写 ⑵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⑶ 狂人日记 ⑷ 呐喊|彷徨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答案】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故答案为: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4.【答案】(1)服侍
(2)外号
(3)惋惜
(4)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5)说话啰唆,一说起来没个完
(6)认为不值得分辩
【知识点】词义理解;解释
【解析】【分析】解释词语要根据相应的语境以及平时的积累进行解释;
故答案为: 服侍 ; 外号 ; 惋惜 ;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 说话啰唆,一说起来没个完 ; 认为不值得分辩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记忆,灵活运用,注重积累。
5.【答案】A;B;D
【知识点】孔乙己;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第一句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第二句”一片紫色的乌云“这句话是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与景色形成对比;第三句”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渲染出故乡萧条,冷落”的气氛。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
6.【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知识点】孔乙己;描写
【解析】【分析】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句子①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属于肖像描写。②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属于语言描写。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属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点评】了解什么是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7.【答案】(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被打折腿,用手走路的悲惨境遇做铺垫。
(2)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冷漠、势利的社会气氛,这里突出“笑”字,造成悬念的同时,又引出孔乙己,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知识点】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定、赏析。“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既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当时凉意四起的天气,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定、赏析。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点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8.【答案】(1)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秀才本来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了一个“捞”,这样的语言描写显出了问话人嘲笑的语气和鄙薄的心理。而神态描写则揭示出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痛苦不安的表情。
(3)语言神态描写。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人物描写
【解析】【分析】 (1) 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是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尔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 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2) 句中“说道”属于语言描写,“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属于神态描写。“捞”说明问话人对孔乙己的鄙视,他们或许觉得只要是读书人都至少应该是秀才,可是孔乙己啥也不是。“笼”则说明孔乙己自卑,他不愿意跟人说起这个话题,这是他的痛楚,所以别人问起他就脸色全变。据此分析:“捞” 写出了人们对孔乙己的鄙视,明知道这是孔乙己最大的伤痛,依然拿来取乐。“笼”笼罩,这里指呈现,写出了孔乙己内心的痛苦。
(3) 句子中的“涨红了脸”“青筋绽出”是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接着的语言,都可以看了他在极力的辩白,只为自己那一点点面子。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9.【答案】(1)一个“踱”字,活灵活现地写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摸”字则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慌”“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1) “踱”指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常用来表示处在悠闲或思虑的状态中。这里用一个“踱”字,将长衫主顾那种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刻画的活灵,活现。
(2) “摸”指用手探取。如:他在口袋里~了半天,~出一张纸条来。孔乙己-开始在店里是“排”出几文大钱,显得很阔绰的样子;后来被打折腿,生活每况愈下。这里用“摸” 字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
(3) “罩”是遮盖;扣住的意思。孔乙己为何“罩”住碟子呢 应为怕孩子们吃他的茴香豆,应为他的茴香豆也不多了。“罩”字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答案】10.又见闰土;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11.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1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13.①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②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14.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澈,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性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合并要素,一是概括段意。
(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来理解。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辨识及作用。文中划线句子写了天气情况,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明示或暗点主题。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情感性作用,以及结合语境及前后文的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由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影响的。
10.因为【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课内所学文章,概括时,应该联系全文内容。【甲】段文字是“我”回故乡时见到中年闰土的情节,为了与少年见闰土区别开来,用“又见闰土”来概括比较合适。【乙】段文字概括也按照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孔乙己到酒店喝酒,但为了区别与前几次到店喝酒,可以概括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11.障壁的本义是,障:障碍;壁:墙壁。而在句子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应该是比喻义: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少年时的“我”和闰土,曾经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而中年后的我们却隔膜的连称呼都变了,所以,用“后障壁”这样的词语,是来比喻我们的之间的隔膜已经很大,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12.本题中画线句子写秋景的凄凉,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为下文孔乙己出场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同时也暗示着他悲剧的结局。
13.第①题,结合文章内容,我们知道:“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这两个词语是闰土见到“我”时心里的变化过程,用在一起是不矛盾的。第②题中的两个词语也是不矛盾的。在当时的社会,孔乙己这样的人是无人过问的,从他长时间欠债不还也不来喝酒的情节中,“我”得不到他的确准消息,只能推测他“大约”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腿被打断,腿不断时的孔乙己生活都很困难,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伤病的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来形容。这两个词语充分点明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用在一起不矛盾。
14.小时候的闰土,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夕,那时候农民的经济状况比辛亥革命后要好许多,所以整个人物的外貌,呈现出一幅“小英雄”的状态,而成长中的闰土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历程,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澈,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中年的闰土就变成了一个“木偶”;孔乙己本身高大,本可以靠自己的力气生存,但是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封建科举制度和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双重毒害,只能让孔乙己变成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废物,再加上社会的冷漠,孔乙己只能沦为社会的牺性品。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孔乙己》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羼 水 间 或 shì 候
绰 号 伤bā 不xiè 置辩
【答案】chàn;jiàn;侍;chuò;疤;屑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chàn;jiàn;侍;chuò;疤;屑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文学常识填空。
(1)小说是以刻画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具体的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主要包括 、 、 、 四个部分。
(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 》。
(4)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副挽联,请用鲁迅的小说集名称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答案】(1)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狂人日记
(4)呐喊;彷徨
【知识点】小说文学常识;其他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⑴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 环境描写 ⑵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⑶ 狂人日记 ⑷ 呐喊|彷徨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文学常识。
《孔乙己》的作者是 ,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答案】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故答案为: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4.明词义
(1)侍候: 。
(2)绰号: 。
(3) :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4)乱蓬蓬: 。
(5)唠唠叨叨: 。
(6)不屑置辩: 。
【答案】(1)服侍
(2)外号
(3)惋惜
(4)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5)说话啰唆,一说起来没个完
(6)认为不值得分辩
【知识点】词义理解;解释
【解析】【分析】解释词语要根据相应的语境以及平时的积累进行解释;
故答案为: 服侍 ; 外号 ; 惋惜 ;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 说话啰唆,一说起来没个完 ; 认为不值得分辩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记忆,灵活运用,注重积累。
5.请将相应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有:A.交代背景 B.烘托人物心情 C.推动情节发展 D.渲染环境气氛
①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云从海里钻出来。
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答案】A;B;D
【知识点】孔乙己;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第一句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第二句”一片紫色的乌云“这句话是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与景色形成对比;第三句”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渲染出故乡萧条,冷落”的气氛。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知识点】孔乙己;描写
【解析】【分析】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句子①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属于肖像描写。②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属于语言描写。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属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点评】了解什么是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二、语言综合运用
7.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访试分析以下语句哪一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哪一句属于社会环境的描写,各自有什么作用。
(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答案】(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被打折腿,用手走路的悲惨境遇做铺垫。
(2)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冷漠、势利的社会气氛,这里突出“笑”字,造成悬念的同时,又引出孔乙己,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知识点】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定、赏析。“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既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当时凉意四起的天气,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定、赏析。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点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8.《 孔乙己》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试分析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答案】(1)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秀才本来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了一个“捞”,这样的语言描写显出了问话人嘲笑的语气和鄙薄的心理。而神态描写则揭示出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痛苦不安的表情。
(3)语言神态描写。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人物描写
【解析】【分析】 (1) 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是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尔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 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2) 句中“说道”属于语言描写,“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属于神态描写。“捞”说明问话人对孔乙己的鄙视,他们或许觉得只要是读书人都至少应该是秀才,可是孔乙己啥也不是。“笼”则说明孔乙己自卑,他不愿意跟人说起这个话题,这是他的痛楚,所以别人问起他就脸色全变。据此分析:“捞” 写出了人们对孔乙己的鄙视,明知道这是孔乙己最大的伤痛,依然拿来取乐。“笼”笼罩,这里指呈现,写出了孔乙己内心的痛苦。
(3) 句子中的“涨红了脸”“青筋绽出”是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接着的语言,都可以看了他在极力的辩白,只为自己那一点点面子。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9.《 孔乙己》中 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1)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答案】(1)一个“踱”字,活灵活现地写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摸”字则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慌”“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1) “踱”指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常用来表示处在悠闲或思虑的状态中。这里用一个“踱”字,将长衫主顾那种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刻画的活灵,活现。
(2) “摸”指用手探取。如:他在口袋里~了半天,~出一张纸条来。孔乙己-开始在店里是“排”出几文大钱,显得很阔绰的样子;后来被打折腿,生活每况愈下。这里用“摸” 字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
(3) “罩”是遮盖;扣住的意思。孔乙己为何“罩”住碟子呢 应为怕孩子们吃他的茴香豆,应为他的茴香豆也不多了。“罩”字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11.【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12.【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3.结合两文,回答问题。
①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的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14.【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10.又见闰土;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11.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1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13.①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②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14.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澈,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性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合并要素,一是概括段意。
(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来理解。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辨识及作用。文中划线句子写了天气情况,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明示或暗点主题。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情感性作用,以及结合语境及前后文的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由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影响的。
10.因为【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课内所学文章,概括时,应该联系全文内容。【甲】段文字是“我”回故乡时见到中年闰土的情节,为了与少年见闰土区别开来,用“又见闰土”来概括比较合适。【乙】段文字概括也按照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孔乙己到酒店喝酒,但为了区别与前几次到店喝酒,可以概括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11.障壁的本义是,障:障碍;壁:墙壁。而在句子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应该是比喻义: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少年时的“我”和闰土,曾经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而中年后的我们却隔膜的连称呼都变了,所以,用“后障壁”这样的词语,是来比喻我们的之间的隔膜已经很大,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12.本题中画线句子写秋景的凄凉,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为下文孔乙己出场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同时也暗示着他悲剧的结局。
13.第①题,结合文章内容,我们知道:“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这两个词语是闰土见到“我”时心里的变化过程,用在一起是不矛盾的。第②题中的两个词语也是不矛盾的。在当时的社会,孔乙己这样的人是无人过问的,从他长时间欠债不还也不来喝酒的情节中,“我”得不到他的确准消息,只能推测他“大约”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腿被打断,腿不断时的孔乙己生活都很困难,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伤病的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来形容。这两个词语充分点明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用在一起不矛盾。
14.小时候的闰土,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夕,那时候农民的经济状况比辛亥革命后要好许多,所以整个人物的外貌,呈现出一幅“小英雄”的状态,而成长中的闰土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历程,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澈,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中年的闰土就变成了一个“木偶”;孔乙己本身高大,本可以靠自己的力气生存,但是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封建科举制度和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双重毒害,只能让孔乙己变成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废物,再加上社会的冷漠,孔乙己只能沦为社会的牺性品。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