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 一 历 史 答 案
1—5:BCBDC 6—10:BDABC 11—15:CDDDB
16—20:BACCC 21—25:CDCBD 26—30:CCDDC
31.【答案】
(1)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原则;方式多样,措施灵活;总体上以和平交往为主。
(4 分,1 点 2 分,第一点必答)
(2)意义: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推动疆域拓展,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打下基础。(6 分,1 点 2 分)
(3)认识: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坚定
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4 分,1 点 2 分)
32.【答案】
(1)原因: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交往;西北边陲军事胜利,保障了商路
畅通;政府重视与支持;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奠定物质基础。(6 分,1 点 2 分)
(2)特点: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政策开明;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管理;
海陆交通并举;对外贸易范围广,以周边国家为主。(6 分,1 点 2 分)
(3)影响: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文化交流,造成中国逐
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迟滞了中国近代化历程。(4 分,1 点 2 分,必答积极、消极两面)
33.【答案】
观点 1: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不赞成该观点
分析: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外部导致战争失利,形成
了积贫积弱局面,但宋朝社会总体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取得巨大进步。政治上,宋朝完善科举
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度的推广,农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中制瓷、矿冶、印刷业得到快速发展,商业更是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
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财源,城市兴旺发达,打破市坊界限,对外贸易繁荣,丝织品、瓷器
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上,经过宋朝理学家的努力 ,儒学实现了复兴,形成了新的学问理
学;文学艺术也取得巨大进步,宋词流行,书法名家辈出,山水画、花鸟画水平较高,风俗画《明
清上河图》更是世界瑰宝;在科技领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
造并用于军事,出现了科技总结著作《梦溪笔谈》。
综上,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虽军事力量不振,仍不愧了发达的封建王朝。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观点 2: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赞成该观点
分析:宋朝文化十分发达,在思想、文学艺术及科技领域均取得突出成果。在思想领域,经过
宋朝理学家的努力,儒学实现了复兴,形成了新的学问理学;在文学艺术领域,宋词流行,书法名
家辈出,山水画、花鸟画水平较高,风俗画《明清上河图》更是世界瑰宝;在科技领域,发明了活
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了科技总结著作《梦溪笔谈》。
综上,宋朝在思想、文艺、科技等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华夏文化到宋朝达到一定高度。
观点 3:宋朝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不赞成该观点
分析:宋朝时期,虽然政治上文官化特色明显,经济上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交子,文化上儒学也实现了复兴,形成了新的学问理学且逐渐世俗化,科技上也出现了总结性著作
《梦溪笔谈》。但这些变化不足以推动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经
济上,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未改变,思想上,程朱理学又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综上:宋代虽然在某些方面具备了近代化要素,但受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宋朝不会走上近代
化道路,谈不上宋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观点 4:宋朝具备了近代化要素
观点 5: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观点 6: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说明:观点与表态 2 分,只有观点给 1 分;阐述部分共 6 分,答出相关史实,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即给 6 分。结论 2 分,单纯重复观点给 1 分,有理论升华给 2 分。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 一 历 史 试 题
本 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
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2分,共 60分)
1.(原创)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
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与方国形成联盟关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周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国家政权由松散趋于严密
C.奴隶制国家政权得以确立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疏远
2.(原创)据《史记》记载,商代名相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
才归政于他;《周礼·小司寇》记载:西周自由民(国人)有议政的权利,国家发生重
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迁都),三曰询立君(国
君废立)。材料反映出( )
A.国人舆论影响国家大政 B.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皇权
3.(原创)商人崇尚饮酒,上至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贵族墓葬中随
葬的青铜器,其数量和组合均以酒器为主,如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器,酒器约占 74%。
在一些贵族的墓葬中,爵、觚、盉等酒器大都同棺木一起放在木椁之内,而鼎、鬲、
簋等饮食器皿都放在棺外。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商朝灭亡缘于酗酒荒政 B.商朝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C.商朝青铜铸造业较发达 D.商朝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4 .(原创)观察下图,据图中变化信息推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遭破坏 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诸侯国修筑长城防范匈奴 D.国家组织能力加强
5.(原创)战国时期,列国纷纷改邑为县,县直属于国君,县官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
定期接受考核;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组织生产,二是管理民政,三是
财政职能,四是司法职能,五是军事职能。县的上述特征反映出( )
A.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B.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C.国家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D.贵族政治已被取代
6.(原创)《汉书·艺文志》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
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一局面( )
A.标志着学术下移已经完成 B.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不利于学术文化走向繁荣 D.助推诸侯争霸战争兴起
7.(原创)秦王朝以军人为吏,必然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
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
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由此可见( )
A.秦朝灭亡的根源在暴政 B.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
C.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
8.(原创)汉惠帝(高祖之子)见相国曹参整天请人喝酒聊天,根本不用心治理国家,
怪之;曹参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
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这就是历史上的萧规曹随,这一治国理念出现的原因是( )
A.汉初经济凋敝 B.文景二帝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
C.儒学成为正统 D.道家无为而治不适应形势发展
9.(原创)下图为东汉后期政局演变示意图,对这一局面解读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皇权衰落
B.加剧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朽黑暗程度
C.加剧君相之间矛盾
D.皇帝年幼是引发宦官专权的重要诱因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10.(原创)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观察下图,下列按
时间先后排序对应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11.(原创)建立后秦的羌族,在关中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姚苌起兵时得到汉人支持,
后秦政权一建立就采用汉制。姚兴继位后,多方笼络汉族士人,延揽名儒到长安讲
学,生徒多至万余;又经常和名儒们“讲论道艺,错综名理”。材料表明( )
A.前秦汉化水平较高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D.民族统一进程得以加快
12.(原创)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到: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
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评。“魏
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由此可见,曹魏九品中正制
的兴起( )
A.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 B.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D.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13.(原创)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
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
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由此可见( )
A.三省六部制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政事堂的设立削弱了宰相权力
C.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强化皇权的诉求 D.行政中枢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14.(原创)唐朝陆贽对某赋税制度评价如下: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
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
天下为家,法治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据此推之,该制度( )
A.简化税收名目且扩大了收税对象 B.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C.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 D.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15.(原创)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道貌岸然。然而魏晋名士却
一反常态,他们过分讲究化妆,使男人女性化,他们追求阴盛阳衰的病态美,“士大
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一副娘娘腔。到梁朝时,贵族子弟更是无不“熏
衣剃面,傅粉施朱”。这一反常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正统地位受冲击 B.社会现实黑暗动荡
C.佛教心外无物的影响 D.对隐逸避世的追求
16.(原创)小麦原本以中国北方为主要栽培地区,北宋末南宋初,南方对小麦的需求量
骤然增加,南方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得到刺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B.政治局势发生较大变动
C.稻麦复种制度的推广 D.海外贸易发达需求量大
17.(原创)辽朝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 耕稼以食,城郸为家”
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为
了适应这种情况,辽朝( )
A.实行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 B.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 D.推行四时捺钵制度
18.(原创)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
职权,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
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据此可知( )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B.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
C.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19.(原创)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宋朝农村中
出现了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的专业户,专门经营蚕桑、茶、菜、漆、花、果、蔗等。
嘉泰《吴兴志》说“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富室育蚕有致数百箔,兼工机织”;陈專《农
书》记载湖州农家“唯藉蚕办生事”。材料反映出( )
A.江浙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的趋向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20.(原创)东京依汴水建城,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东京市场上有来自
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
茶、丝绢、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与珍珠。材料表
明( )
A.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C.东京商业气息浓厚 D.交通决定经济的发展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21.(原创)宋朝商人人数增多,资金雄厚,开封城中,坊郭户的资产“百万者至多,十
万而上,比比皆是”。李覯在《富国策》中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同时商
人可以入仕,致使官商一体。材料反映出宋朝(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传统社会出现新变化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22.(原创)元朝长期停止科举考试且实行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汉族人
民又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历来以天下为己任的儒生的地位仅在乞丐之上,这一政策带来的客观影响是( )
A.加剧民族矛盾 B.市民阶层壮大
C.削弱中央集权 D.促进元曲发展
23.(原创)观察下图,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强化六部职权的诉求 B.以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为出发点
C.有利于防范权臣专权乱政 D.为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政府奠基
24.(原创) 嘉靖二年(1523 年)日本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为了争夺朝贡贸易的特
权,在宁波港发生械斗。明朝政府以此为借口,关闭市舶司,中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
贸易。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朝贡贸易走向终结 B.民间走私贸易得到发展
C.东南沿海倭患兴起 D.对外交往开始闭关自守
25.(原创)元明以来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借口向朝廷纳贡,把负担加倍摊派到
百姓头上,“其征之私橐不啻百数十倍,而输之仓库者,十不及一二,百不及二三”。
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当地百姓咒
骂土司是“生补”、“穷补”、“嫁补”、“娶补”直到“死补”。据此推之,清政府改土归流
有利于( )
A.加强中央对西南边疆管理
B.推动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因地制宜处理各民族关系
D.减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百姓负担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26.(原创)明朝时期,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
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当时的地方志中说:“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
料表明( )
A.商税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C.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D.农业发展助推市镇经济繁荣
27.(原创)明中叶以降,政府的财政收支,大都改用银两折纳与计算;原来以米、钞支
给的官俸,逐步改用银两,本色俸米一石以银二钱五分支给;赋税也作了相应性变化,
把相当大部分折成银两收缴,出现了金花银,以后又把徭役折成银两。造成这些现
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海禁开放使白银大量流入
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D.赋税制度改革的有效推动
28.(原创)新航路开辟后,无论葡萄牙还是西班牙和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都处于结
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贸易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持续
两个半世纪之中,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
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以中国为中心
B.中国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中国经济发展仍有一定优势
29.(原创)王阳明发挥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外无物”,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朱熹所说的绝对至上的“理”,被王阳明移植到每
个人的心中去了。这一主张( )
A.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B.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激励了人们格物致知以求理 D.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
30.(原创)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
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 18 世纪的欧
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据此推之( )
A.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B.中学西渐主导西方思想解放程度
C.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力
D.闭关锁国政策未影响中西间交往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题,31 题 14 分,32 题 16 分,33 题 10 分,共 40 分)
31.(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 礼部 礼部
典客 大鸿胪 宣政院 理藩院
管理 鸿胪寺 鸿胪寺
修筑
北逐匈奴 (北方)
北击匈奴 长城
修筑长城 灭东突厥
军 (西北)
事 (西北) 平定准噶尔、
措 灭西突厥 大小和卓叛
施 乱
民族
(南方)
政权
征服越族
长期
地区
并立
(东北)
(东北) (东北)
设都司、卫 乌桓 册封大祚荣
管 时战 所、授封女校尉 为渤海郡王
理 时和 真首领
措 (北方) (北方)
施 战争、和议、 设行省 盟、旗行政单
行 榷场
册封鞑靼首
位
政 贸易
领
(西北) (西北)
措 (西北)
河西四 宣慰司、 (西北)
施 安西、北庭
郡、西域 北庭都元 伊犁将军
都护府
都护府 帅府
(西南)
(西南) (西南)
(南方) 改土归流(西
册封南诏首 土司制度
南海、桂 羁縻南方 行省 藏)册封达赖
领皮罗阁为 (西藏)授
林、象郡 班禅、设驻藏
云南王 封僧俗首领
大臣
其 和亲政策 与吐蕃和
他 移民屯田 亲、会盟
——据中外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一整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主要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6 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4 分)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
32.(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北边陲的军事胜利,中原与西域之间
的道路终被贯通,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汉政府“自敦煌西质盐泽,往往起亭,而
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从而保护中西商贸往来。
——张松《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立法》
材料二 唐代的帝国版图较之前朝有了很大扩展,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经济交往日益
密切。唐政府对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极为重视……唐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来自东、南
两个方向,与唐交易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新罗、南海诸岛国、印度、斯里兰卡、
大食(阿拉伯)、波斯等。唐政府规定,蕃商不能轻易上岸、随便交易,每至各道,必须
奏报,这些都由蕃长负责。市舶使通过蕃长对蕃商的货物逐一检查登记,即然后依据法
令抽税或禁止没收违禁的货物……唐王朝允许蕃商在中国内地自由定居、营业,并且在
蕃商较多的城市划出一个固定区域——蕃坊,依照其本国法律和习俗进行管理。唐律规
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除此之外,唐
律还保护蕃商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张松《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立法》
材料三 清政府在允许海外贸易的同时,又制定出许多限制出海贸易的条例。诸如
对出海贸易的货物作了具体规定,粮食、兵器、木板、铁器、火药、土硝、硫磺、水酒等都被
视为是违禁品;严禁将船只卖与外国人,“如将船卖给外国人,造船人与卖船人皆立斩。”……
出洋人员要随时受到严格稽查,禁止民人留居国外,有违者,“解回立斩”;清政府还规定渔船
不得海外行商,“渔船出洋,不许装载米酒,进口亦不许装载货物,违者严加治罪。”
——张松《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立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6 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4 分)
33.(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学者 评价
范文澜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日本内藤湖南 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
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
美国孙隆基
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
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 500 年。
法国埃狄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
纳·巴拉兹 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
逻辑清晰)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LYSAggggABBAABhCUQXoCkCQkBGCCAoORBAMMAAAgA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