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暮”等生字,会写“吟”等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观察方法,感受景物的不同形象。
3.想象诗句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观察方法,感受景物的不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起于暮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个汉字,他们可是汉字王国利的老寿星,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有相同的“日”部件。师:谁能猜一猜前一个是什么字?
师:太阳从地平面上升起,为“旦”。那么太阳从草丛树林中落下,又是什么字呢?
生:暮
师出示“莫”字,告诉同学们这个象形字是“莫”,它的读音为mu。
我们的祖先观察天地万物、观察日月星河创造了汉字,我们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正如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所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回到“莫”,我们的祖宗很聪明,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在“莫”的下面加了一个“日”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形声字“暮”,请同学们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日”字写扁一点。
师:有没有哪里要舒展些?
生:撇捺要舒展。
师归纳写法:部件收扁,撇捺伸展。
知人论世
1.解诗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暮”有关的诗——《暮江吟》
师:暮刚刚我们提到是傍晚的意思,那有谁知道诗题的意思的?
明确: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傍晚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读诗文
(1)读诗文
①读正确:读准“铺”“瑟”“露”的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②读出节奏
a.根据自己的感觉标出停顿线。
b.听范读,重划停顿线,读出节奏。
指名读古诗,评价:你读得很正确,且不慌不忙,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三.明诗意,品于铺
全班齐读古诗。思考:白居易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生答。
师:这么多景象中和暮江吟的“暮”字有关的是哪个景物?生:残阳。师:为什么它们有关联?生:暮指傍晚,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师:那么快要消失的月亮我们叫它什么呢?生:残月。师:黑夜即将过去?生:残夜。师:青春不再,步入老年?生:残年。师:残尽之美,别有韵味。
师:回到诗歌中,暮色中,一道残阳、一江绿水欣然相遇,那么哪个字写出了残阳与江水相接的动作?生:铺。
类似的描写还有,出示句子:夕阳照在小湖上。阳光洒在海面上。一道残阳铺水中。生齐读。在这两个句子中和“铺”意思相近的字是哪个?
师:它们都写了阳光与江水相逢,一样吗?都是写动作,哪个字最简单?用法最直接?
生:照,师:对,用得最直白,一读就懂。
相比之下这个“洒”和“铺”内涵就丰富了许多,我们通过两张图片来感受一下。
出示两幅图,一幅图波光粼粼,一幅图暮光沉沉。师:你从图片上看出了什么不同?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幅图活泼,像小精灵。师:“小精灵”这个词说得好!“洒”字轻松、活泼,更富生气。那么第二幅图给你什么感觉呢?生:安静,平静。师:如果“洒”是活泼的小精灵,那么“铺”就是平和沉稳的老年人。
“铺”写出了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
师:你们能把这种感受带进去读一读吗?生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师:读出了静谧,安详的感觉。
师:谁能加上动作再读一读。
师:一个简单的“铺”,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它还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当中,例如:
出示含有“铺”字的图片、句子。草铺横野六七里。荞麦花开如铺雪。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师:这些“铺”字都给我们描绘出了色彩斑斓的颜色,你能说说都铺出了什么色彩吗?生:绿色、洁白如雪、金色。师:说得好!每个“铺”都给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色彩,回到《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一道残阳又带来了什么色彩呢?联系诗句看一看。生:绿色和红色。
师:作者观察的角度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观察到了江水颜色的变化,一起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读,
释放你们的情感,读出由衷的感叹。生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明诗意,赏于怜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于是白居易驻足江边久久不肯离去,他反复吟诵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直到暮色降临,抬头看看天空已经出现一弯月亮,低头看到了草地上的露珠,于是,他脱口而出,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从暮色降临观察到月上柳梢头,他这样连续的观察,观察到了什么?出示诗句:师:从这两句诗你能感受到白居易喜欢这样的夜晚吗?生:喜欢。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可怜,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师:“可怜”的意思我们现在怎么理解?是表示可爱吗?生:不是。
师:现在我们说可怜并非可爱,但古代诗人把可怜当可爱来用。所以我们读诗歌不仅要关注词义的变化,还要关注字形的变化,那么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字字形发生了变化呢?
生:真珠
师:它们相互等同,字义相通。师这就是我们汉语丰富的内涵。读一读诗句。
师:那作者把什么比作珍珠呢?
生:露珠
师:瞧,露珠和珍珠都呈圆形,且都是晶莹剔透的,所以作者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在最后一句诗中作者还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月亮比作弓
师:在瀚如烟海的诗歌长河中,关于月亮的诗句数不胜数,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而都是写月亮李白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瑶台镜,李贺把月亮比作钩,那在这首《暮江吟》中,我们能不能把“月似弓”换成“月似钩”呢?请同学们联系整首诗歌想一想?
生:因为整首诗最后一个字是后鼻音ong,“弓”也是。
师:他说出了我们诗歌的韵律美,最后一个字押韵,所以用“弓”。让我们一起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生读。
师:如果读到每句诗的最后一个韵脚时,读重一点,会更美?再读。生读。
师:同学们已经读懂也读好了这首诗,还读出了韵律美,那能不能根据提示背诵呢?谁敢接受挑战?指生背,齐背。
没有提示背。还没背出来的同学课后接着背。
五.作业设计
诗歌学完后,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画面,然后用笔画下来或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
《暮江吟》教学反思
《暮江吟》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显的语言,描写了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夕阳西沉,晚霞铺江;月牙初升,露似珍珠。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展现在眼前,美得窒息,令人陶醉。
在教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白居易的诗,简介诗人的生平,拉近与诗人的距离。
反复读诗,想象画面。
古诗重在读,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懂诗意。在反复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圈画诗中景物,结合注释,说说诗中画面。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读中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
抓重点字词,品读鉴赏。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抓住“铺”字让学生想象画面,诗人为何不用“射”、“照”等词语呢?让学生做动作体会“铺”的妙处。学生边做边读,体会到夕阳覆盖面积大,给人以动态感,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圈画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这颜色搭配在一起,就是一幅完美的水墨画。诗的意境美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了立体感。所以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来写画面时,就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这是一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
三.学习诗人细致的观察。
这首诗之所以能把我们平常的景物写得那么美,是诗人细致的观察;有“暮”到“夜”是诗人连续的观察所看到的。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古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新课标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教师是引领者,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古诗文,爱上中国文化,文化自信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