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21: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变法是从上到下的变革,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延长政权的生命。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种制度没有其弊端,在制度新创的时候弊端还未体现出来,时间一长制度所适应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再继续维持原有的制度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的继续进步。社会矛盾一大之后会严重阻碍生产活动的进行,如果不变法,要么会被强大的对手消灭,要么会被自下而上的起义而淹没。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 能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
3 能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重点 明确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
难点 对改革的共性原因、时代背景的分析,对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的认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背景
(1)经济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2)政治
(3)文化
士阶层壮大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一)春秋战国时期
1.代表: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立封建
促融合
固封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领域 改革措施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经济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政治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推行了什伍连坐制度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性质:
是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积极影响:
①商鞅变法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国力,同时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统治秩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许多制度为后世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消极影响:
①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封建经济,增强国力
社会转型
从商鞅的结局看对变法结果的认识
商鞅变法成功了吗?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锁定历史时空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221BC
220AD
589AD
……
北魏孝文帝时期
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民族交融、走向统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民族交融——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②前秦短暂统一
③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固封建
立封建
促融合
前期:
①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和考核制
②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
③三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后期: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立新制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3.影响:
(1)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2)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3)加速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页具体解释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原因 措施 内容 影响
吏治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租调制 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农民负担减轻,许多受豪强庇护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的收入。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千古第一后”
北魏 陶俑服饰汉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王安石变法
背景 可能性:庆历新政奠定变法基础;宋神宗的支持
必要性:三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激化;辽西夏的威胁
内容 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意义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
特点:
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封建主与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
②层层分封,层级间相对独立;
③契约意识;
④双向权利义务;
⑤严格等级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明中叶后,土地越来越高度集中。皇帝带头掠夺地产,官僚和缙绅兼并大量土地。太监、军官不仅侵占屯田,同时还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户不堪剥削和虐待,被迫逃亡。军屯制度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明朝国库的收入,也削弱了明朝的边防力量。
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②国库空虚引发财政危机;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农民纷起反抗;
⑤边患严重,边疆危机
⑥维护封建统治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托言舟触风浪,愿借濠境(即澳门)地暴(通“曝”晒)诸水溃贡物,海道副使(官员)汪柏许之”。 ——《澳门纪略》
(四)张居正改革
1.背景
固封建
立封建
促融合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项 目 措 施 作 用
政 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起用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②蒙汉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①国家税收增加;
②农民负担减轻,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
③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一条鞭法
2.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正税)、派办(附加)京库岁需与存留(留置地方)、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顾名思义就是简化赋、役征收手续。
(1)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2)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
(3)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需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结果:
(1)富国强兵,打击地主,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最终失败。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主持者失势后被废除。
此诗表明作者王安石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变法失败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
(2)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3)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洋务派
地主阶级
器物
宪政制度
早期维新派
“君民共主制”
维新派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民主共和制
封建君主专制
抵抗派
资产阶级
思想
激进派
清政府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1915年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戊戌变法
1.背景:
政治——甲午战后,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内容: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触犯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
③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性质: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根据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成功的失败有哪些?并从中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
4.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5.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根据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成功的失败有哪些?并从中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
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清末新政
(1)背景:
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3)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5)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2)开始标志:
1901.1.29,流亡中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发了变法的诏书。
(4)性质:
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预备立宪(1906-1911)
(4)影响:
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工作。它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经过:
⑴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⑵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
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⑷内容:预备期为9年;皇权至高无上。
⑸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皇族占7人。
骗局。
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
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
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
(3)实质:
(1)目的:
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
⑶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⑷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⑴客观进步意义: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矫国革俗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币制改革
教育改革
军事改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1950土地改革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拥有土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2.“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重点发展重工业)
“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披荆斩棘
1.1956《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56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1958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以钢为纲
(3)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生产,组织集中
4.“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左”倾错误。
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降低了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指出新中国前2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
教训:
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要发扬民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⑤要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斐然
5.成就:
(1)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2)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3)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沈阳飞机制造厂
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
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
“铁人”王进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改革开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
(1)对内改革: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逐步深化: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1982)→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加入世贸(2001)
(4)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
①召开时间:2012年11月。
②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3年。
②内容: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中共十九大
①召开时间:2017年10月
②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9年
②内容: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1)农村改革——旧貌换新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
(3)对外开放——时代展新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改革开放的意义
结合课文,指出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经验: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的独特发展道路;
②坚持发展,特别是经济工作摆在首位;
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⑤重视维护国内环境的稳定;
⑥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且积极地促进和保护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这都与救荒思想有关,故D项正确;①③项涉及商品交换以及养马,与主旨无关,排除ABC项。
1.(2020·北京高考)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
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
2.( 2021·山东高考)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成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3.(2020·天津高考)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