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马礼逊学堂
京师同文馆
北洋水师学堂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程,掌握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2 能掌握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及原因。并能阐述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重点 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难点 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1.时代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成为共识;
③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
④民族危机加深
2.变化表现:
A.戊戌变法时期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变化表现:
B.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②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决定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科举制最终废除。。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阅读教材P39史料阅读部分,袁世凯等人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提出该主张的背景及其目的。
主张:
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
①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颇受诟病;
②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
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④“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时人共识
目的:
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
2.改革内容:
①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②选官制度:
a.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的变化。
外务部大臣合影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根据史料,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时代背景:
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②孙中山汲取西方文官制度营养,形成系统的文官考试思想;
③北洋军阀政府官员成分复杂、素质高下不齐;
④南京国民政府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1.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评价:
考试院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1.方式:
2.考试: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3.甄别: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1.公务员制度:
(1)建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2)基础: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内容:
①机构: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②法律:《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
意义:a.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确立
(4)特点:
(5)评价:
制度规定严密,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思考
特点:
⑴选拔方式上,考试和甄别的方式是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⑵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对民国官员选拔制度影响深远;
⑶继承发展,渐进变革;
⑷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或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原因:
①专制集权的传统;
②工业化水平较低;
③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④国民政府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
⑤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⑦国内政局长期动荡。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改革开放前:干部(人事)制度
1.措施:
①沿用旧制: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改革开放后
1.干部制度改革:1979-1992
①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公务员制度:1993-至今
B.历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③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A.背景:
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传统的干部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借鉴中西方文官制度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C.特点: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②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3)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①报考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
②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③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西方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西方各国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我国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
西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西方文官受雇于政府,服务政府;中国公务员服务人民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法定范围不同:
(2)选用标准不同:
(3)两官分途:
(4)政治原则:
(5)服务对象: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后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这也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考查,说明的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A排除;B是在1905年清末新政上废除的,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2021·北京昌平·高三期末)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使之成为国民党员,这明显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介绍政府公务员加入国民党,没有涉及剥夺共产党权力的信息,排除A;将政府公务员介绍加入国民党不一定就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和人才选拔参与政治无关,政府公务员本身就是在参与政治活动,排除BC。
2.(2021·山东枣庄·高二期末)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意味着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D正确;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排除A;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不能认为已经实现了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排除B;公务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排除C。
3.(2020·山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B.已经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选官制度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措施、内容
改革开放后:干部、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