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23: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马克思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2 能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与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相关
3 能理解我国收回关税主权,完善税收制度的意义
重点 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难点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租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力役与兵役
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赋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奴隶社会:
税制改革
1.西周的贡赋制度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
(1)背景:
(2)含义:
(3)实质:
(4)影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土地制度变化
铁农具与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等
“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秦汉时期
1.种类
①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②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分类 役期 服役地点 劳动范围
更卒 一个月 本郡或本县
正卒 两年 郡国和京城
戍卒 一年 边塞
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服兵役
屯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秦朝:
3.汉朝: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④特点: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口赋极重。
①田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口赋、算赋。
③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算缗 告缗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隋唐时期:
1.隋朝:
2.唐朝:
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目的:
基础:
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1)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废除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征收租调役。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均田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根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赋税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
按丁征税,交纳实物,以庸代役。
影响:
租庸调制保障了国家的赋税,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的加剧,租庸调制也宣告失败。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原因:
目的:
时间:
内容:
标准:地位:
(2)唐中后期:两税法: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大变革和进步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①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按田亩征收地税,资产征收户税;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唐中后期:两税法:
影响:
①利:
a、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②弊:
a、土地兼并严重;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宋元时期
1.宋代
(1)税: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2)役:征收代役金,派发各种徭役。
(3)募役法(王安石变法):
①背景:
②含义:
③实质:
④特点:
⑤作用: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税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扰民严重
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雇人服役。
纳钱代役。
可以雇佣代役,开始征收货币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增加国家田赋收入。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元: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北方:
“丁税”“地税”
(2)南方:
“夏税”“秋粮”
(3)“科差”:
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科差,亦称差科,相当于唐代的调,以户为课税对象,“各验其户上下而科焉”。科差在南北方实行方法有所不同。科差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按户征收,科差在江南纳户钞与包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明朝:
(五)明清时期:
①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土地兼并及统治危
②主持:张居正
③内容:
a.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b.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④目的:
(1)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金花银(货币)
(3)明代后期——一条鞭法
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一条鞭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⑤特点:
a.赋役合并,摊力役于田亩;
b.一律按田亩征银;
⑥意义:
利:
a.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b.赋役折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赋役合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弊:
纳银代役给国家和农民带来繁重的负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清代:
摊丁入亩
(1)措施:
①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意义:
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
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时期 赋役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田赋、口赋、徭役
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租调制
租庸调;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租庸调(北)、两税法(南)
一条鞭法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
(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6.商业税:
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徭役:
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
3、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史实:秦朝和隋朝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王朝灭亡;西汉和唐朝采取轻徭役薄赋政策则出现了“盛世”。)
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
1、推动生产力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2、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④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⑤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
⑥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的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关税: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概念:
2.起源:
3.分类:
4.特征:
6.中国近代关税制度的发展:
自主—丧失—收回—发展完善
1、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2、保护生产,调节经济;
3、增加财政收入。
5.关税的作用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镜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西周时期
国内关税 国境关税
长时间内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关税自主:
2.权益丧失:
3.收回:
(1)1927年,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2)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主要内容之一
(3)1928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 “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4)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前
《南京条约》及附件中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中国失去自主调整关税能力,海关大权长期被列强把持。
罗伯特·赫德,担任中国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之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是中国洗刷中国近代以来耻辱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4.发展完善:
(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近现代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
1.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意识不断提高。
2.群众性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不断高涨。
3.历届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不懈努力。
4.一战后国际格局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5.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6.美、英、日对华政策的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个人所得税
2.起源:
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1.定义: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演变
起步
1914年北洋政府制订所得税条列,其中包含征收个人所得税。并没有实施。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后经过数次修订完善。
退出
重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增加财政收入;
2、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稳定;
3、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初税亩”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故B项正确;“初税亩”实施只是标志着农业税的开始,故A项错误;提升了鲁国霸主的实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崩溃,故D项错误。
1.(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公元前594年,鲁宣公推行“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该方法( )
A.确立了古代的赋税制度
B.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提升了鲁国霸主的实力
D.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瓦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室】B
【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2.(2021·广东高考)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局限,即便当时农民的赋税确实有所降低,缓和了社会矛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的腐败,开支大量增加,又慢慢的增长到比改革前还要高的程度,A项正确;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是税制的变化,农民的负担增加,应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B项错误;历代不完全是以土地为主的征税标准,在两税法之前是以人丁为主,C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税制不健全,D项错误。
3.(2021·山西运城高三)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其主要原因是( )
A.税制改革之目的乃着眼于眼前,缓和社会矛盾,都是增加税收,而不顾农民生计
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历代土地兼并严重,以土地为主的征税标准
D.税制的不健全,必须进行更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募役法
元朝:税粮、科差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关税:概念、起源、分类、发展完善
个人所得税:概念、起源、发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