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周平王东迁
上述材料讲了一个什么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括春秋战国政治变动的原因、史实和影响;能理解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交流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同源同祖”的观念。
2 能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能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能归纳整理诸子百家思想,分析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 分析诸侯纷争的影响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难点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特点和主要趋势。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国诸侯护送下,周平王东迁。
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有哪些
春秋
战国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思考
变动1: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变动2:诸侯纷争、争霸、兼并不断;逐渐形成统一趋势。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华夏族的四周散居着其他各族:东有夷,西有戎,北有狄,南有蛮......春秋时期以华夏为中心,各中原霸主以“攘夷”为旗号,与境内或周边各少数族进行频繁的军事斗争和政治联系,再通过各族杂居和互相通婚,促进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形成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
公元前559年晋范宣子同姜戎首领驹支闹了误会而发生争辩,驹支在振振有词地说了一大篇历史之后,心有余怨,赋《小雅·青蝇》而退。可见戎子驹支的华夏文化素养很高。
——詹子庆《先秦史》
戎狄蛮夷侵入中原,民族交融加强, 华夏认同、同源共祖观念发展。
夷夏之分
异族侵入
尊王攘夷
变动3:华夏认同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既有国家认同的背景,也有同一地域(“中”原)、同一心理(“大”邦)、同一文化(“雅”)交融之民族共同体认同之意。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材料中“华夏”含义是什么?
促进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
促进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有何作用?
思考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郑国渠
都江堰
芍陂
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已很普遍.....常有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田早已司空见惯。铁犁牛耕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樊树志《国史概要》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生产力:铁犁牛耕,水利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生产关系: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齐国临淄城平面图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
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变法运动
井田制松动
私有制出现
奴隶主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夺权
=建立封建政治、经济秩序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教材P13“问题探究”
直接目的:
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
建立封建经济秩序,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变法运动的背景
铁犁牛耕出现
①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崛起。(根本)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秩序。
③军事: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
④文化: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变革,依法治国,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武器。
井田制松动
私有制出现
奴隶主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夺权
=建立封建政治、经济秩序
耕作效率提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商鞅变法
改革方向 措施
富国之策
强兵之策
集权之策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强拆大家庭为小家庭;
奖励军功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推动小农经济发展,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国内社会稳定
②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③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基础。
3.意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百家争鸣
1.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
(1)核心观念:仁——关爱他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2)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3)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恢复周礼。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推动私学,整理“六经”,《论语》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儒家——战国
(1)孟子:
①核心思想: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荀子: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
(1)思想核心:“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2.道家——战国、庄子
齐物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百家争鸣
士阶层兴起
百家争鸣
支持
转变
(二)含义
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汉书》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一)背景
井田制松动
私有制出现
奴隶主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流派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
儒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道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阴阳 邹衍 战国
墨 墨子 春秋末 战国初
法 韩非 战国
①仁、为政以德;②礼;③教育: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整理六经
人性善、仁政,民本
人性恶、隆礼重法
①道是万物本原②天人合一③朴素辩证法④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五行,相生相胜
代表平民利益,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墨子(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
4.孙武(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5.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思想主张:
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积极变法革新;
②以法治国;
③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意义
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
——吕思勉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中华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
民本(儒家)、
尊重自然(道家)、
爱好和平、节俭(墨家)、
法制(法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时期封国拱卫周天子的责任意识,封国之间遭循一整套规矩的礼仪意识长期延续这种状况增强了各诸仪国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实现权力的商度集中,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世袭特权”,B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2021,衡水模拟)周的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这些责任和规矩是强制性的,由周天子负责维持。在春秋时期,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与规矩才能称霸。材料表明这套规矩( )
A.保持了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B.巩固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
C.避免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D.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2021高二下定远月考)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周王室的统治衰微 ④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的矛盾越来越深要求政治上的变革。针对社会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儒家是当时百家之一,但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所以排除④,即排除B,C,D。故答案为:A。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2021高一下淮北月考)“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 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B
【解析】材料是法家的法术思想。法者,“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由此可知,这一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B符合题意;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不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统治者重视,故C不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