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时空定位
历史解释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归纳整理汉初政策与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并能分析出两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2 能了解汉武帝建设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并能分析其影响。
3 能对比分析两汉灭亡的原因。
4 能梳理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
难点 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思考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如何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汉初的政策:
(1)社会背景: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之败。
——《汉书·诸侯王表序》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敝。
——陆贾《新语》
“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社会经济凋敝、惩亡秦之弊、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政策:“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时期 秦的统治 惩亡秦之弊 汉初政治
思想: 以法为教 黄老无为
经济: 征发繁重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政治: 郡县制 郡国并行
外交: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和亲匈奴
羁靡百越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
(3)影响:
“文景之治”;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王国问题、边患问题、思想混乱、丞相权重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汉初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大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6岁登基,在位54年(前141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一)政治强化: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0
2.颁布“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王实力;
汉武帝
强化政治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推恩令
武帝时有淮南、衡山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附益法
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视歧视。
左官律
至酎,少府省金,而列候坐酎金失候者百余人。
(《史记·平准书》)
酎金夺爵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增设“州刺史制度”,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4.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小结 措施 作用 深远影响
设中朝 加强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
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设刺史
察举制
用酷吏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经济垄断:
汉武帝
经济垄断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思想独尊:
1.董仲舒的“新儒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作用?并归纳其思想的特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董仲舒《春秋繁露》
问题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想主张 作用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特点: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作用?并归纳其思想的特点。
问题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设五经博士,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私学
官学
汉代学校系统
政治管理人才
做官
中央官学——
太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
察举制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在政治方面,武帝并非纯用儒术,而是广泛吸纳法家思想和手段,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是西汉政治的本质特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开疆拓土:
加强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南征百越,东灭朝鲜,加强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从建元三年(前138年)到元封三年(前108年),前后三十年,汉军南征北战、东伐西讨,恢复甚至扩大了秦朝盛时的疆域,使汉朝真正成为不逊于秦、甚至更强于秦的中央帝国,从而为“承秦立汉”划上了句号。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思考
从上述材料看看出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一)王莽篡汉:
1.背景:
02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03
流民问题
社会动荡
01
外戚干政
政治黑暗
外 戚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
在皇权加强的背景下,由于同姓宗室贵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而不被皇帝信任,所以汉朝皇族派与外戚派始终存在利益冲突问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2.概况: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王莽)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以之身灭。
——《宋书·礼志序》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又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中 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二)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汉初年存在哪些社会问题?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
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刑法重;
赋税负担重;
劳动力不足;
吏治腐败。
2.背景: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01
政治
03
思想
02
经济
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提倡节俭,惩处贪污腐败。
轻徭薄赋;
释放奴婢,禁止残害;
清查垦田,保证户口。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以“柔道”治天下。
光武中兴
3.措施及影响: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党锢之祸:”
(三)东汉灭亡:
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民间,由张角创立太平道开始,传教十余年,信徒数十万。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发动领导了黄巾起义。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义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刮)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28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即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2.灭亡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东汉败亡的原因?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
(2)豪强势力割据地方;
(3)土地兼并;
(4)黄巾起义。
问题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史学
医学
科技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是兼具文学与史学的名著。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文学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四、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日照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广关”,将河东(治安邑,今山西夏县)、河内(治怀县,今河南武陡)、河南(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三郡划入京师所在的中州,使关中区域向东扩展至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广关”政策的主要用意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消除地方割据
C.提高治理效能 D.完善区划设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武帝时期的相关知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广关”政策扩大了关中区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故A正确;B,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本目的时加强中央集权,故不符合题意,排除;“广关"政策能提高提高治理效能、完善区划设置,但不是其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D;故答案为:A。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2020高三上前郭期末)《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
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 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并结合汉代的儒家思想可知,这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影响的结果。C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天人感应的影响,不能证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A排除;材料表明当时皇帝选官不实,导致的吏治问题,B排除;汉代实行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D排除。故答案为:C。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某兴趣小组就“大汉王朝”研究主题收集了下列史料,其中有违史实的是( )
A.宰相在政事堂商议国事
B.“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C.首创中朝制以抗衡相权
D.建国之初采用汉承秦制
【答案】A
【解析】宰相在政事堂商议国事是唐初创立的制度,与“大汉王朝”的研究无关,A项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首创中朝制以抗衡相权和西汉建国之初采用"汉承秦制",均可作为研究"大汉王朝”的史料,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儒学独尊等
对外措施: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初的统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