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12: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观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坐标图,你有什么感受?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学生通过制作历史年表梳理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并能提取该阶段内的历史大事件。
2 学生通过对西晋后民族政权的了解,能概述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并能分析其对多元一体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
3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学生能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重点 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脉络;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能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民族融合的进程及其意义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 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课堂检测
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家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国 103万 443万 60万
蜀国 28万 94万 10.2万
吴国 52.3万 230万 23万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三国谁的实力最强大?谁的实力最弱?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问题思考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西晋短暂的统一
重大事件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311年,永嘉之乱,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
课堂检测
晋惠帝司马衷: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八王之乱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根据上述情景并结合所学,说说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课堂检测
问题思考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一、东晋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标志着士族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二、南朝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三: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所存官牛尚有四万五千余头,旋又颁布占田制,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以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依据材料,指出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江南的开发有哪些表现?
不同: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开发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课堂检测
问题思考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表现:
①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
②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精耕细作;改进种植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
③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④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发明了灌钢法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课堂检测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二、北朝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孝文帝改革
①迁都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②说汉话,穿汉服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③改汉姓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④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⑤结汉亲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材料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材料十六但是,不加扬弃的 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因此,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权贵们飞速地腐化了,他们比奢斗富,相互攀比,贪污受贿,极力聚敛,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所学,你怎样看孝文帝改革?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问题思考
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弊端: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纵容贵族,导致统治集团迅速腐化。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根据所学,请你客观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积极性:
启示:
北魏的历史告诫我们:学习先进民族的制度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取长补短,加强内部思想引导,避免特权歧视等不正之风,防微杜渐才能保持民族的兴旺发达。(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检测
问题思考
1.(2020高三上辽阳期末)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 )
A.思想解放
B.文化东传
C.推行汉化
D.政治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A项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内容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B项错误;政治变革与课题《李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D项错误故答案为:C。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南朝《宋书》则载江南……”可知,《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A正确;“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与材料无关;“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
课堂检测
3.(2016海南)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B项和C项不是其原因,故排除。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4.(2020高三上顺德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有信史以来,环境可说未曾大变。北方的游牧民族,凭恃武力,侵入我国的疆域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较落后,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不得不弃其生活方式而从我,所以经过若千年之后,即为我们所同化。当其未被同化之时,因其人数甚少,其暴横和掠夺,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为时不能甚久。所以我们未曾认为是极大的问题,而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应之。至于外国的文明,输入中国的,亦非无有。其中最亲切的,自然是古印度的宗教。佛教输入中国之后,并未能使中国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变化,以适应我们的生活了。……至近代欧西的文明,乃能改变生活的基础,而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我们应对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昌思勉《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对此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自我构建
课堂检测
【答案】参考示例观点: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在武力征服汉族的同时,生活方式逐渐汉化。
见解:我赞成以上观点。游牧民族的文化相对落后,武力征服汉族后,必然为中原先进的文化所同化。
理由:北魏迁都洛阳,占领中原地区,孝文帝积极推行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措施,缩小了南北差距,推动鲜卑族生活习汉化,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
蒙古族通过强大军力建立庞大帝国,在国内实行民族分化统治,汉人地位低下,但仍重用有才干的汉族文人,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和文化习俗。
清军进入山海关后,逐步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但是在政治生活中,清朝统治者继承发展明朝典章制度,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的学习。
结论:从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历程,可知古代中国汉族文化有较大影响力。(还可提炼出如下观点:传入古代中国的外来文化有本土化趋势;西方文明传入推动近代中国大变化。)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巧思妙记】“三、四、五、六”
三 四 五 六
三国:魏、蜀、吴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