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时空定位
历史解释
《虎溪三笑图》
文化多元、交融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原因;能简析佛道儒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2 能梳理魏晋以后的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史实与特点;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
3 能概括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能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重点 分析儒佛道的冲突与走向融合的原因、感受三国至隋唐文化的魅力与世界影响力
难点 分析儒佛道的冲突与走向融合的原因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佛从西来:儒、道、佛的发展
1.发展历程:请阅读教材P42,梳理从汉到唐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
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贵儒”“尊道”,玄学出现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儒学独尊受到挑战,多元共生。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佛、道盛行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儒学自身存在着理论缺陷;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
此消彼长原因分析方法:
1.分析自身缺点
2.分析矛盾对立面的优势
3.分析外在因素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3)道教、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前秦苻坚重用释到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加、决定国家大事。在南朝,佛教发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
——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隋代隋文帝、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全国重要、高规格寺院达3792所剃度僧人23万之众造像。写真、译经等诸项佛教事业亦颇具兴盛。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推崇下趋于盛行。
——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4)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佛、道盛行的影响: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1)促进了同佛、道有关的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2)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刺激儒学复兴;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官府争夺财富和劳动力,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
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灭佛运动:
(2)表现:
①官方:三武一宗之厄。“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②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1)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官府争夺财富和劳动力,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5.儒学复兴:
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有矛盾交错的局面。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原因。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佛润中原:文艺和科技的繁荣
1、文艺繁荣:
(1)文学: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兄弟》(七步诗)。
田园诗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骈文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民歌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唐朝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孟浩然:《春晓》; 王维:《终南别业》。
“诗仙”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圣” 杜甫: “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中唐文学: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
晚唐文学: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勃
杜牧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书法:
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
特征 各种书体均以完备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楷书
草书
行书
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成熟
钟繇(“楷书鼻祖”)
王羲之《乐毅论》
始于汉初,东晋成熟
王羲之《初月帖》《上虞帖》
王献之《中秋贴》
始于东汉,西晋成熟
王羲之《兰亭集序》
鼎盛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筋柳骨”
张旭《古诗四帖》《肚痛贴》
怀素《自叙帖》《苦笋贴》
“颠张醉素”
颜真卿《祭侄文稿》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书法发展的趋势: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南朝:晋帖秀美——尚“韵”(飘逸飞扬、自然和谐的柔性美);
北朝:魏碑雄健——求“趣”(苍劲厚重、遒健雄奇的刚性美,继承秦汉的隶书家法与刻碑风)
南朝、北朝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北方文化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书法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特点: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思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
历史回响:文明互鉴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佛出东土:中、外文化的交流
1.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东渡传经
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这些交流对日本及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 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官,
作用: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2)到唐朝的外国留学生:
(1)外国商人来华:
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3.万国来朝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遣唐使:
规模: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里,日本朝廷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特点: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内容: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影响: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考
通过上述学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你们今天国家发展有什么启示?
启示:
善于辨别,正确看待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
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
和而不同,向世界开放,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高二下自贡开学考)唐朝诗人杜牧有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①儒释道三教合一 ②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佛教兴盛一时
A.①②③ B.③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在这一时期盛行,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冲击,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B正确;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①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CD错误。故答案为:B。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 (2021高一下·淮北月考)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以诗喻禅、以禅论诗、直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禅诗成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对隋朝速亡的前车之鉴 B.佛经佛典大量翻译与佛教传播
C.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D.唐诗更富哲思注重感悟
【答案】B
【解析】在近五万首的唐诗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禅诗成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唐代的诗歌受到佛教传播的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隋朝速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统治者的骄奢,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这与唐禅诗多没有直接关联,所以A不符合题意;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C项不符合题意;唐诗更富哲思注重感悟属于唐诗的特点,而非唐禅诗盛行的原因,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2021重庆模拟)公元630年,唐太宗忧虑“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和《左传》”,在考订中,政府十分注重文字的正确性和阐释的一致性。然而,唐朝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做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这一政策( )
A.确保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B.导致官方解释备受质疑
C.促使三教合流最终形成 D.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环境
【答案】D
【解析】唐政府在考订《五经》和《左传》中,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做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这一政策体现了唐朝学术开放的特点,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环境,故D符合题意;A项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封建社会,一直具有官方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说明官方解释备受质疑,故B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不是强调三教合流,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佛从西来:儒、道、佛的发展
1.发展历程:
2.佛、道盛行的原因:
3.佛、道盛行的影响:
4.灭佛运动:
5.儒学复兴:
佛润中原:文艺和科技的繁荣
1.文艺繁荣:
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
(繁荣的原因)
2.科技领先:
(表现、特点、原因)
佛出东土:中外文化的交流
1.西行取经:
2.东渡传经:
3.万国来朝:
法显、玄奘
鉴真
外商、留学生、遣唐使
历史回响:文明互鉴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