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13: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国历史纪年表(唐——清)
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指出辽夏金元阶段时间段,概括本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
公元10世纪-14世纪(916-1368年);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国家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梳理宋、辽、西夏、金、元政权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加强时空观念,深入理解历史;
2 能概括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并能合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的政策,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历史作用;
3 能说出元朝政治制度及其创新,并能分析其制度在国家管理中的历史影响。
重点 理解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 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建设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和金的统治
1.基本概况:
4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4—56,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辽 西夏 金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916-1125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

1038-1227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蒙古
蒙古
1115-1234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中都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根据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1)辽朝的制度一:南北面官制
意义:(1)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2)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加快了民族交融。
2.制度建设:
问题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至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作用: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1)辽朝的制度二:四时“捺钵”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西夏的制度: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夏汉合璧文字
仿照中原统治制度,官分文武,由蕃、汉人担任;还设有限于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基本用意在于既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又适应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要求,从而实行有效率的统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内容: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以郡县制建置进行管理,将过去领兵打仗的千夫长猛安,百夫长谋克,改革为受封的地方领地、领户之长。
特点: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形成了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3)西夏的制度:猛安谋克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辽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有何相同之处相同?体现了怎样特点?
政权 制度

西夏

设南、北面官;
四时捺钵制。
模仿宋制,同时使用本民族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猛安谋克制
因俗而治;汉番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铁木真灭西辽、西夏、金朝、招抚吐蕃,兼并大理
忽必烈
即位
忽必烈建
立元朝
1
1
2
3
4
1206
1218-1253
1271
1260
5
攻破临安
1276
6
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1279
1.元朝概况:
(1)兴衰历程: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元朝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宋濂《元史》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元朝的统治制度(政策):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1)中央制度:中书一省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地方制度1:驿传制度
元代急递铺令牌
①驿道:蒙古征服欧亚广大地区之后,为实现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统一,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影响:提高了物资和信息传递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有效管理,巩固了统一。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地方制度2: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其他地区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
边疆治理: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2)地方制度2:行省制度
内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之势?
元政府为控驭行省采取了四项重要举措:
a.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度;
b.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侯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或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c.实施以行省为重点的地方监察;
d.在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山川形变: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犬牙交错: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任用。
——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a.行省拥有军政大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b.行省行使权力要受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
d.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 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即“四等人制”)……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回回的形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目的及评价?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多元一体中国观——“小中国”到“大中国”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的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2019.9.27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女真人自然崇孝……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可知,金朝建立后实行祖先祭祀制度,视忠臣犹孝子,说明金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借鉴中原文化以加强统治,表明金朝认同中华文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重视孝道,但不能由此就能推出奉行以孝立国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倡导家国一体的结论,但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移风易俗的问题,并且材料内容与移风易俗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2021·日照模拟)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奉行以孝立国 B.倡导家国一体 C.认同中华文化 D.推行移风易俗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央收权,兼给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的行省制下地方保留了部分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发展,故选A项;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会威胁到君主专制,排除B项;地方保留了部分权力,并不会严重制约地方发展,排除C项;行省制的实行不一定能够有效防止官员腐败,排除D项。故答案为:A。
2.(2021高一下·林州开学考)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给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一定程度上利于地方的发展 B.严重地威胁到君主专制
C.严重地制约了地方发展 D.有效地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辽和西夏的封建化过程,但是在学习中原地区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传统,D正确,B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D。
3.(2020高一上·嫩江期末)“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晓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据材料可知( )
A.辽与西夏笼络宋朝汉族官僚
B.辽与西夏完全照搬宋朝制度
C.宋朝无力应付辽与西夏威胁
D.辽与西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西夏


起源——契丹族 916-1125
建立: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起源——党项族 1038-1227
建立: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模仿北宋
起源——女真族 1115-1234
建立: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起源——蒙古族 ,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建立与扩张:忽必烈,大都 1271-1368
统治政策:
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驿站制度,边疆政策
民族:四等人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