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13: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
时间:1840—1949
晚清:1840-1911
第五单元
侵略史:中华民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42
第一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
中日战争
1900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抗争史:中华民族各阶层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1851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史(第五---八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793年英国“马嘎
尔尼”使团来华
1816年英国政府再
次派遣“阿美士德”
使团来华
……
23年后
23年后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站在国际大背景下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并能分析影响。
2 能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3 能正确看待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和爱国情怀。
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两种文明的对比
鸦片战争背景
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1860S工业革命开始
军机处
男耕女织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广州十三行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P90-91,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18--19世纪前期的东西方社会情况。
西方(英国为例) 东方(中国为例)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交
军事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发展
封建专制集权到达顶峰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启蒙思想,科学精神
理学僵化,科技落后
海外贸易,殖民扩张
天朝上国,闭关锁国
船坚炮利,作战力强
军备废弛,战力低下
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
思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请求:
1.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
2.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所货栈,以销售货物。
3.于舟山附近指定一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存放货物及停泊船舶。
4.于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并允许他们自由来往于广州和澳门。
5.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运税,或至少将税率降低至1782年关税的水平。
6.准许英国商人按中国所定税率切实纳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并请赐中国税单一份供英国商人参照。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所有尔使臣恳请,……皆不可行 。”
——《清高宗实录》
结局:要求遭到全部拒绝。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国内背景:清朝统治走向衰落。表现为: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
(2)政治:专制强化,统治腐朽;
(3)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驰;
(4)思想: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5)对外关系:天朝自居 闭关自守。
2.国际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背景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英调兵速度对比
距离 天数
中国 邻省 30-40
中国 隔一二省 50
英国 从广东水域至天津 35
鸦片战争中英伤亡人数对比
参战人数 伤亡人数 高级将领牺牲人数
中国 80万 4600 11
英国 2万 401 0
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
思考
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军备废弛;
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资本主义制度。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鸦片战争概况
二、两大帝国的博弈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②扩大:1841年侵占香港岛,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①爆发:1840年6月英军进犯广东——沿海北犯——天津白河口。
③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求和。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40年夏天,英军攻占厦门、定海、定远,而奕经却姗姗来迟。奕经到达浙江前线后,不作任何作战部署,而是下令把虎骨投入大海,以激怒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英国军舰。又专门到关帝庙求签,以决定何时出兵。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7月5日,战争在南方打响,但北京城一如往日。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当战争浪潮汹涌而来,中国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呢?
思考
封建迷信
民众漠视
官员无知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①时间地点:1842.8
②概况:
项目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占香港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 开放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 关税须与英国商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
半封建性:既存在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开勒索赔款之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①时间地点:1843年
②概况:包括《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③内容: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原因: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
(1)导火线(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 1839.6
英国走私鸦片
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危害:中国大量白银外流;
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根本原因:
英国外相巴麦尊:“(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中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材料2: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旋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第一阶段(1856—1858)
①1856.10 英军炮轰广州(爆发); ②1858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2)第二阶段(1858—1860)
①1860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
②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外逃)
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1.经过:
天津
北京
广州
定海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原因:(1)直接原因:英法“修约”要求被拒;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但英国把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在华享受的特权太少。
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外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①自然经济的抵制;②鸦片的继续输入;③输华产品不合中国人习惯。
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商品滞销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结果:中国再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项目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 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英法各800万两白银
开埠 增开十口通商;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 权利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允许外国公使进京;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允许华工出国。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营口
烟台
南京
镇江
汉口
九江
汕头
琼州
淡水
台湾
天津
宁波
上海
福州
厦门
广州
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 续 根本原因和目的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 大 战争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战争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 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5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两个世界的对话
——鸦片战争影响
2.政治: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封建主权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形式上的清王朝政府;
半封建化:
既保留了封建,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半封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1.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封建主义
人民大众
外国资本主义
中华民族
(2)主要矛盾的变化:
最主要
2.政治: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反封建
反封建
反侵略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思想: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眼看世界”。
(3)革命任务及性质的变化: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海国图志》
魏源
《四洲志》
林则徐
《瀛寰志略》
徐继畲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最初50卷成书于1842年,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 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
——林则徐《软尘私议》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迫使皇上作出了一些让步。
——基辛格《论中国》
大多数人的麻木。
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而且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深刻的社会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面向世界的潮流,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长技成为经世思潮的重要内容; 反侵略的思想和文学应时兴起; 为了知己知彼,一些士大夫以满腔热情去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一个古老的民族终于开始觉醒。
——萧致治
少数人的反思——开眼看世界。
当战争的后果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人又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呢?
思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茂名二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派宫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府一口回绝。这表明( )
A.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 B.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法国的建议虽然出自自身利益需要,但也道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对此清政府断然拒绝,说明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体现“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法国企图干段中国内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当时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中,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传统体制即封建专制及其‘陋规’,不能适应世界近代的工业化、贸易自由化、关税透明化等趋势,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才开始逐渐觉醒的,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是指对外国商品倾销的抵制作用,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低关税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但在中国反响低迷,在日本畅销,但在中国已经绝版,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国民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故C正确。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因为“在国内几无反响”,故而才有了“印数不过千册”,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B错误。《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其较为符合中国当时实际需要,故D错误。故答案为C。
3.(2021·甘肃二模)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刷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 B.近代中国印刷业严重滞后
C.社会变革的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脱离中国实际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两大帝国的博弈
(鸦片战争概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结果、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结果、原因)
两种文明的对比
(鸦片战争背景)
东方(中国):封建主义农耕文明
西方(英国):工资本主义业文明
腐朽的封建主义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
两个世界的对话
(鸦片战争影响)
经济:
政治:
思想:“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
课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