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 (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 (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13: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 1823.2.15--1901.11.7 )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
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梳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等相关历史事件的过程或者内容;
2 能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联系,并能对三者作出合理的评价。
3 能从分析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和战败的原因中,树立民族危机感,增强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重点 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难点 正确认识近代化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关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太平天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一、“三千里外欲封侯”
1843年,刚刚结束的鸦片战争似乎没有对李鸿章的生活产生影响。这一年,少年科场得意的他写下了“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其后他考中了进士,并入职了前途远大的翰林院。1851年,一场狂飙突进的社会动荡打乱了他的传统升官之路,却给他“封侯”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苑书义《李鸿章传》
“社会动荡”是何事?李鸿章能实现“封侯”的愿望吗?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依据材料和初中所学知识,思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有哪些不太平的现象?反映了哪些社会矛盾?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造成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加剧
自然灾害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阶级矛盾
激化
外国侵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姓名:洪秀全 原名:仁坤
小名:火秀 籍贯:广东花县
学历:童生 生卒:(1814-1864)
家世:农民家庭
大事记:1814-1843,七岁进入私塾,十五年考试,四次落榜,终为童生。
1843-1851,创立“拜上帝教”,传播教义,发动民众。
1851-1864,建立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直至灭亡。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3、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
4、1843年洪秀全通过其创立的拜上帝教来发动群众。
(一)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组织基础
外部原因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发展阶段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失败:天京陷落
兴起:金田起义
1856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2)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生产资料私有)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劳动产品公有)
(3)评价: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内容: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2)评价:
①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②局限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1853) 《资政新篇》(1859)
产生背景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作用
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比较:
相同点:1、都体现反封建; 2、都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
主张消灭私有制
主张发展私有制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引起农民强烈反应
未能付诸实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对后人有启迪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
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标志着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
高峰,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
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61年,李鸿章率淮军奔赴上海,不久后任江苏巡抚。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
a.农民是小生产者(空想、落后、腐败);b.无科学理论(拜上帝教);c.组织涣散(天京变乱);d.战略失误(孤军北伐)。
(四)失败原因:
②时代的局限性: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会剿”。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64年时 ,清政府的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全部由汉人担任。从1861年至1890年之间,清廷任命的44个总督中,汉人占34个 ;挑选来担任巡抚的117个人中,汉人占104个。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财权和兵权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了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响要自己筹。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对抗是一场异常严酷的阶级斗争……对灭亡的恐惧,对胜利的渴望,迫使各集团不同程度的借鉴先进,促使各派政治力量开始分化,从不同营垒中走出的开明之士不约而同地迈开了走向新时代的步伐,开始了顺应历史方向的新竞争。——姜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助产士—兼论特殊环境下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根据下列材料及教科书P96-97,你认为太平天国带来了哪些“改变” ?
思考
(五)太平天国的影响:“改变”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人权力增长、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劳劳车马未离鞍”
1.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的加剧
(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危机纷至沓来。李鸿章在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写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列强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对此,他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洋务总纲。
——摘编自苑书义《李鸿章传》
19世纪后期边疆危机有何表现?李鸿章如何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成功了吗?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64年新疆内乱,英、俄势力介入。
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1884中法战争爆发,法军入侵西南及东南边疆;1885年,李鸿章与法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环渤海地区及台湾。次年,李鸿章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中日签订《台事专条》。
19世纪后半期期间“边疆危机”示意图
1860年前后,沙俄强占我国东北及西北边疆1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开展洋务运动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内忧外患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直接:
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
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2.根本:“师夷长技以自强” ,即维护清朝统治。
(二)洋务运动的目的: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张之洞
左宗棠
李鸿章
曾国藩
奕 (中央)
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自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李鸿章
(三)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
(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体(制度)西用(技术)。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崇厚天津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唐山)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
①“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②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或者官商合办)
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物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而当时社会上拥有资本的买办商人,大都殷富诡寄洋行”。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
拓展史料: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中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的原因。
(五)洋务运动的内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④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③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唐绍仪
詹天佑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半殖半封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检验洋务运动成果
李鸿章
曾国藩
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
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
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打响;
1884年8月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
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同年,台湾省。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成功了吗?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秋风宝剑孤臣泪”
“乌云”指什么?李鸿章的“声望的阳光”是否永远掩盖起来了?
李鸿章每三年检阅一次海防 ,其最后一次(1894年初)带着胜利进军的神气。他的毕生事业摆开在一切人面前,让大家欣赏:他的要塞和学校,铁路和船坞,船和炮,都粉饰油漆的焕然一新。礼炮齐鸣,向他的来和去致敬……这是李鸿章的威望的极盛时,但是乌云已经渐渐地集到天空,要使他的声望的阳光永远掩盖起来了。
——(英)布兰德《李鸿章传》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直接: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派兵入朝。
根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①爆发:日本在丰岛偷袭清运兵船。1894年, 战争爆发。
②重要战役
a.平壤战役:清军失败。
b.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英勇作战, 邓世昌、林永升。
李鸿章 “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c.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
d.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破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黄海海战时,邓世昌任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在“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之时,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后中鱼雷,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为邓世昌所题挽联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项 目 内 容 影响和危害
脱朝鲜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四口
设工厂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军费2亿两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加深掠夺,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中国再败,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5.4)
承认朝鲜独立
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山根信成少将。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与那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896年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清末诗人丘逢甲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门户开放政策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侵略趋势:东南沿海——内地
危害:侵略势力不断深入,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商品输出
(鸦片战争后)
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后)
要求:开设工厂、修路 、开矿、直接贷款给中国
列强经济侵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 ,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有哪些?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②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有哪些?
思考
◆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②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和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对远东:
打破东亚旧格局,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
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
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默许或支持。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考
伊犁收复了;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偃旗息鼓了;中法战争做到“不败”或者“稍胜一筹”了,……清王朝的统治虽然没有他们预期强盛,但也未被淹没掉。这些表明,洋务运动在抵御外敌上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目的。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并由此而引发的同顽固派的论争,对于传播资本主义、改变重农抑商故习、转移社会风气起了有益的作用。李鸿章创立新式企业、设立洋学堂和派遣留学家,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的近代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所有这些,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苑书义《李鸿章传》
结合以下材料及教科书第97页,思考洋务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成功之处:
①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失败之处:
“只学器物,不学制度” ,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
(六)洋务运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泸县三模)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体现了( )
A.中国近代国家民族意识萌发 B.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C.时人“天朝上国”观念瓦解 D.洋务运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是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国家民族意识萌发的信息,排除A;C项说法错误,国人还保留有“天朝上国”观念,排除;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排除D。故答案为:B。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根据“慈圣与醇邸有意改革,诸臣墨守旧规,不足振兴”可得出洋务运动面临守旧派的阻扰,面临困境,D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不能得出推动支持,B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涉及的是清政府内部的问题,与民族危机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2021·陕西二模)李鸿章在1885年10月致函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时谈道:“在京勾留两旬,召对五次,慈圣与醇邸有意改革,诸臣墨守旧规,不足振兴。”这揭示出( )
A.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B.慈禧太后失去朝臣支持
C.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
D.洋务运动面临现实困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黄海海面”可知,该“激战”是指黄海战役,结合所学可知,黄海战役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故B项错误,不符合题意;A项依据题干“决定了战争全局”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依据题干“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依据题干“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2021·高二下宁波期中)“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 B.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 D.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

列强侵略的加剧
危机四伏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西北——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
西南——中法战争(1884)
爆发的原因
经过
中国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一往无前
背景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过程
纲领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19C60S---90S)
概况
影响
内容
失败
失败
其他阶层继续探索
影响
背景
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