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甲午战败,瓜分狂潮,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够概括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并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2 能从义和团运动中感受中国民众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所爆发的爱国热情,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责任感。
3 能借助《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历史影响;
重点 戊戌变法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难点 评价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救亡努力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百日维新变法
一、戊戌年:新阶级的改革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
有感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暝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政治: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些仁人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势,渐渐放宽了对民间创办实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中比较强的力量是轻纺工业。
——据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整理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思想: 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康有为发表这两本书的意图是什么?
这两本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儒术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其苦者凡千三百余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仇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①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②发展:维新与守旧的论战
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 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1897年底,全国宣传维新变法的学会组织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300多所。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万木草堂、强学会、保国会、《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
“祖宗之法不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③高潮:百日维新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前后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用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任用维新人士。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③高潮:百日维新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瀛台
④失败:戊戌政变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慈禧太后嗜权如命,通过“事后报告制度”“事前请示制度“,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宣布她对于二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有任免权,任命亲信荣禄署直隶总督,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多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三)维新变法的败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客观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②缺乏群众基础;
③国际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缺乏稳定的环境。
(2)主观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
②维新派用改良的办法进行改革,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
④策略方面操之过急,改革范围过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来,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戊戌维新的影响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四)维新变法的影响: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 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2.局限性: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庚子年:旧阶级的斗争
1.义和拳民运动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宗教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
1898年黄河泛滥在山东引起了大饥荒。中国北部又普遍干旱,一无所有的乡民流离失所。国外进口的棉制品和原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本土工业的发展,同时修建新铁路的计划又威胁到运货工人和摆渡者的生计。事实上,在19世纪80年代末,中国到处动荡不安、盗匪横行,18个省全都爆发了起义,一如40年代末太平军起义前的情形。总之,全国人民的生活日益恶化,而义和团起义就直接反映了这一情形。
——均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背景: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 ——义和团揭帖
你是如何理解“扶清灭洋”的口号的?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当义和团于1899年在山东爆发之时,毓贤出任山东巡抚。对于义和拳,毓贤的原则是:“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他在发给直隶总督荣禄的一封电报中表述了自己对拳民的政策:“凡安分者,自保身家,原不禁止;若真有捉人勒赎、抢掠无忌情事,亦即派队查拿。”……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拳的暧昧态度和宽容政策以及遍布鲁西北的反洋教暴力,加剧了传教士的危机感。马天恩主教通过法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称两个月以来山东教案迭起,法方数次请求弹压,不仅没有实质进展,而且情势愈演愈烈,可见山东巡抚答应确查、派兵之语均是托词。
毓贤
(三)清廷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
以“抚”为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袁世凯在接任山东巡抚两天之后,即发布《查禁义和拳匪告示》,坚决取缔拳民活动。为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他命令将这些布告在各府、州、县村庄张贴,“先后至十余次之多。”……袁世凯虽然施行和前任基本相同的“严拿首要,解散胁从”政策,但他和毓贤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又有所区别。毓贤对于拳会分别对待,对于滋事的“拳匪”采取弹压姿态,而对于没有滋事的拳民则视而不见,对于拳会只是劝谕解散,而不强制解散。
袁世凯
以“剿”为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慈禧态度的转变
剿:“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抚:“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剿:“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慈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中,愚昧会升华为悲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四)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①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辛丑年:大帝国的危亡
1.八国联军侵华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概况(时间、参加国):
(一)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概况:
①原因:
(巧记: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1900年夏,俄、德、法、美、日、奥、意、英等八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冠县
山 东
直 隶
北京
天津
京津地区
廊坊、杨村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3)1900.06.21 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07.14 天津陷落;
(5)1900.08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并发布谕旨铲除义和团,派人与列强议和;
(6)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慈禧出逃西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英国人记载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载:“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于是,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在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却在“中外互保”下依然一派旧景。“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人物与西方各国合作以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保全了西方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并因此而成为一场反帝爱国斗争的对立面……东南互保的这种两重性,使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过两重影响。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盛宣怀
双重性:一方面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李鸿章谈判时的合影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
(三)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军事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文化 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精神征服
外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 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一说这里面的哪些条约是怎样让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陕西二模)1901年6月11日,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山西和直隶两省最多。此举( )
A.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说明清政府开始了废除科举制的试点
C.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权威性严重削弱
D.加强了清政府对山西直隶两省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可得出这是受《辛丑条约》的影响,对参与反帝的省份进行惩罚,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权威性严重削弱,C符合题意;A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是针对一些地方的科举,B不符合题意;D项与主旨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1900年,美国联合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八个国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B不符合题意;C项甲午战争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戊戌变法,C不符合题意;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2021·汕头二模)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 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清王朝在自省与重组的过程中,尝试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期调整统治者的利益,具体表现为1908年清政府颁发《宪法大纲》,即实施新政,故B正确;A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目的是维护统治者利益,与题干中自省与重组的说法不符,故不选;C放宽设厂限制属于清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措施,与题干中自省与重组的说法不符,故不选;D康有为、梁启超等文人进行的戊戌变法不属于清王朝的自省,故不选。故答案为:B。
3.(2021·宝鸡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遭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清王朝的“自省与重组”是指( )
A.镇压太平天国 B.政府实施“新政
C.放宽设厂限制 D.进行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自上而下
温和改良
扶清灭洋
流血革命
庚子国难
半殖半封
诱因
借口
家国天下
救亡图存
民族斗争
未完待续
阶级局限
改良不通
民族沉沦
戊戌年:新阶级的改良
庚子年:旧阶级的斗争
辛丑年:大帝国的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