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911年
两个广东人,两个辛亥年
1851年
第18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及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
2 能梳理武昌起义后的重大史实,理解中国资产阶级尝试民主制度建设;
3 能全面认识辛亥革命。
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袁世凯上台当政的原因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狭义:1911年(农历辛亥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1)必要性:
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日益腐朽;
时代背景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皇族内阁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带;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一绝。而未奉昭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四、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
五、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六、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交决;
七、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
(2)可能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1905年部分留日学生群体合影
张之洞:各省出洋游学诸生……不思朝廷之恩,不念官师之教,乃歆羡逆党,稍有一艺片长,转作反噬倒戈之用。
科举制的废除,割裂了皇权与民间联系的纽带,并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后备力量——留学生和新军。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民主义 纲 领 革命 内容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 补充及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思想基础
(2)可能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兴中会(1894)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湖南发难,各省响应,
直捣幽燕。
华兴会(1904)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吴玉章》
同盟会(1905)
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组织基础
(2)可能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萍浏醴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
浙皖起义
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军事基础
(2)可能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
革命的偶然性
(3)有利时机: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惊天动地谱春秋
1.辛亥革命的过程
武昌:惊天一枪
南京:改天换日
北京:花落袁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
湖北军政府成立
(1)武昌篇:惊天一枪
黎元洪:湖北新军二十一旅统领,一贯仇视和破坏革命。当推举他任都督时,他竟喊道:“莫害我”!起义士兵只好举枪逼其上任。
黎元洪担任都督,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
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认识: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席卷全国的“多米诺”现象。
——真共和还是假共和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2)南京篇:改天换日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1912年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形势图
南北和谈
唐绍仪(北)与伍廷芳(南)
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文即可正式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1912年1月15日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北京篇:花落袁家
(1)1912年2月12日年仅六岁的宣统皇帝退位。
(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5)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革命队伍中混入了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拥护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即袁本人军事实力)
对清: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孙中山让位
袁世凯为何能篡夺革命果实?
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时期,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12.3.11 南京临时参议院宪法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3)从法律性质上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1)从目的看: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4)从法律意义上看: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从法律内容上看: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敢教日月换新天
1.辛亥革命的影响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皇帝倒了、旗号变了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1)政治方面: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2)经济方面:
企业多了、规模大了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人民醒了、复辟难了
(3)政治方面: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社会方面:
辫子剪了、小脚放了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②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④社会生活:革除旧风俗,进一步走向文明。
性质: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失败的表现: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纲领不科学、群众基础缺乏、组织涣散等)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思考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或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广州模拟)1906年,慈禧发布懿旨,“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划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慈禧旨在( )
A.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 B.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稳定清朝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可知,慈禧试图通过立宪凝聚人心,稳定清朝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C两项;B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A.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B.清末新政前期曾拥护清政府改革,反对革命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却反对清政府,参加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的转变表明,他们逐渐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虚伪、欺骗和新政的局限性。故B正确。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与“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新政后期却同情并参加革命不符。故C错误。D.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派和革命派正确民主共和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故D错误。故答案为:B。
2.(2021·丹东模拟)以张暮、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弊端,其目的在于“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贫富分化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均贫富”,而是节制资本,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联合苏俄与材料中的贫富分化问题无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他主张以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2021·广东)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
山雨欲来风满楼
(背景篇)
惊天动地谱春秋
(过程篇)
敢教日月换新天
(影响篇)
必然性
偶然性
必要性:
可能性:
(政治)
(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篇:
南京篇:
北京篇:
武昌首义,惊天一枪
民国成立,改天换日
清帝退位,花落袁家
历史意义
历史局限
(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革命失败、阶级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