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2张PPT 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2张PPT 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16: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进京赶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并能分析其重要意义;
2 能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分析其历史意义。
重点 分析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概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情况
难点 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为什么叫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世界新星: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1.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1949年9月21日
地点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参会 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1)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2)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的决议。
广泛性 民主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张奚若(政治家、爱国民主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出者
广泛征集的国旗
人民提出的国名
曾联松(共产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
人民设计的国旗
张仃(画家)参与国徽设计者之一
人民设计的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田汉(文艺活动家)词 聂耳(共产党员)曲
人民创作的国歌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成立: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根据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
(1)结束了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对世界:
(1)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推动形成新的世界均势。
(2)给予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对于欧洲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百废待兴: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巩固
新政权
1
2
3
5
4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肃清残敌、剿匪反霸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6
1949年11月-12月西南战役,西南解放
1949年10月14日华南-广州解放解放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
肃清土匪
肃清一切反革命武装
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自新270余万人。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土地改革、解放农民
阶级分类 户数 (万户) 户数比例(%) 人口(万人) 人口比例(%) 耕地(万亩) 耕地比例(%) 户均耕地(亩) 人均耕地(亩)
贫雇农 6062 57.44 24123 52.37 21503 14.28 3.55 0.89
中农 3081 29.20 15260 33.13 46577 30.94 15.12 3.05
富农 325 3.08 2144 4.66 20566 13.66 63.24 9.59
地主 400 3.79 2188 4.75 57588 38.26 144.11 26.32
其他 686 6.49 2344 5.09 4300 2.86 6.27 1.83
合计 10554 100.00 46059 100.00 150534 100.00 14.26 3.27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原因: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157,分析土地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2)性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157,指出投机商人制造市场混乱的手段、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及结果,并结合材料分析物价之争的实质。
(1)手段: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措施: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实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1950年10月1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
油画《决策出击》 作者:高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志愿军命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谁是最可爱的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习近平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愈战愈勇,越打越强,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5.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1)外交总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小知识: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2)外交政策: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第一次建交高潮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成就
意义
(3)外交成就:
何去何从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阅读教材P158-159, 填写三大外交政策表格,并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结论: “一边倒” 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需要,符合国家利益,推动了新中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但是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局限了新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教材P158-159, 填写三大外交政策表格,并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应如何处理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首次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联合确认: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与会国
特点
目的
成果
意义
③亮相世界舞台
1954年,瑞士日内瓦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亚非独立国家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为讨论和平、独立、发展等问题
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定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
①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形成“万隆精神”。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侵犯,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
——1954年《关于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定》
求同存异:“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恢复印支那和平协定和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哪些原则,能够说明什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两次具体运用,中国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国内
国外
巩固
新政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破旧立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阅读教材P160-161,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阅读教材P160-161,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
思考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实施一五计划;
③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衣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得到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953年9月25曰《人民日报》正式公布
内容:一化三改
特点:建设与改造并举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过渡时期: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思考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
有必要:
(1)中国需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的要求);
(2)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构成不合理;
有可能:
(1)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完成;
(2)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有支配性地位。
(3)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西方的威胁)。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1951年开始编制,1955年正式通过并公布。“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让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注意协调、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宝成线、鹰厦线
“三公”:新藏、青藏、川藏
“四企”:鞍钢、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意义】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52年底、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变化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湖北省浠水县最早的农村合作社社员大会场景
社会主义
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建立
标志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私——公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年9月15日-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1954年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内容:国家性质、国家制度等。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大制度;是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49.9.21
人民政协
第一届全体会议
《共同纲领》
1954.9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确立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暂时代行全
国人大职权
职能转变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初步形成
正式确立
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我国相继建立的5个民族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
(三)思想引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阶 段 著 作 思 想 实践活动 意义(地位)
萌芽 (1919---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参加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大革命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的问题
形成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等 解决了革命道路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成熟 (1937---1945) 《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 持久抗战理论、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等 指挥抗日战争 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写进党章
发展 (1945---1966)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 指挥解放战争、参与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浙江)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B
【解析】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故B项符合题意;C项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1999年,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吸收了外国和中国近代相关法律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这说明新宪法具有博收慎取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宪法有“鲜明的中国特色”,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完法的“公平正义”,B项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反映的是宪法起草的借鉴性、严谨性,不能说明新中国宪法已走向完善,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2021·湖南模拟)新中国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宪法,也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宪法( )
A.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力图实现公平正义
C.具有博收憤取精神
D.在借鉴中走向完善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由时间定位“1953-1957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劳动者和建设人才,需要对劳动教育特别重视,再结合题干中的“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特别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故B项正确;中小学课程是针对适龄儿童与青少年,不是针对工人和农民的成人识字、扫盲教育,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基础教育,而非高等教育,排除C项;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
3.(2021·全国三卷模拟)1953-1957年,我国中小学课程五年间先后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并首次在初、高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此时期新颁布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此次中小学课程调整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有针对性地对工人和农民进行扫盲教育 B.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D.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世界新星: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二、百废待兴: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三、破旧立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政协会议
2.开国大典
3.成立意义
1. 经济制度
2. 政治制度
5.重整外交
1.肃清残敌
2.土地改革
3.恢复经济
4.抗美援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