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深圳特区成立前的小渔村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繁华大都市
深圳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深圳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能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与成就,并能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3 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优化,理解理论建设与中国崛起的联系是分不开的。
重点 改革开放的影响;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 评价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探索自己的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民主政治之路
走西方启蒙文化之路
走教条马克思主义之路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成功可以被模仿,但不能复制。盲目学习、神圣化西方的强国之路,盲目照搬、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不结合中国的实情只会导致失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但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使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并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据统计,“文革”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干部总数的16.7%。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
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全院被迫害致死的达229名。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当年全国文盲半文盲多达2亿3千多万人……
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文革”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曹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上)》,《学习时报》2008年9月29日第3版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文革后的中国,面临着什么困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重新探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华国锋
“两个凡是”的危害:实质是“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继续,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政治:“文革”结束;
(2)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3)理论: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组织上:反对个人崇拜,实行民主集中的集体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背景:
2.内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第三次巨变;
(2)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思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拨乱反正、平凡冤案:
(二)实践: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③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总结历史、统一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审议和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 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作用:根本上否定了“文革”及其理论;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的分析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标志着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对全党统一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完善民主、健全法制: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条件:
①社会条件:“文革”的沉痛教训,使人民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②政治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
③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①法制建设:
②民主建设: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颁布
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7年十五大“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
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99年正式写入宪法
“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法治新时代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84年全国人大
①政治上: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经济上: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③思想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和防止个人崇拜。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改革开放、成就巨大: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特色之路:
改革开放的进程
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
“大逃港”的人群
小岗人:分田
宝安人:逃港
改革的起点
开放的起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一)逐步展开:1978---1992年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
(1)必要性: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改革从农村先开始的原因:
①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体制: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
③现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农村已经自发开始改革。
(3)措施: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评价:
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召开;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仍是小农经济)。
④农村改革的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4年展开):
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推动。
开始 1980年局部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 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理论成果:
1982年中共十二大会场
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会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1991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巨大挫折;
国内:思想混乱,人心涣散,改革阻力重重。
改革开放在80年代末遭遇了什么困境?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深化改革:1992年——21世纪初
1.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过程:
3.改革纵深发展:
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企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以后
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
“走出去”战略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深层加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年,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点: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
3.片:沿海开放区(4个,1985----1988年)
( 1988年成立海南省,并将全省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浦东。)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沿海开放:
2.线:沿海开放城市(14个,1984年)
4.带: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2年)。
(二)沿边开放城镇: 1992年设14个
(三)内地: 1998年开放5个沿江港口城市、1个沿海开放省会(石家庄)、3个边境开放省会、11个内陆开放省会。
全方位 是指对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 指有特区、沿海、沿边、沿江及内陆省会等各种开放形式
宽领域 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回归之路:
祖国的统一大业
1842年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一)历史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并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2.澳门问题的由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中华民国”。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港澳问题 台湾问题
不同点 来源不同 是殖民侵略的遗留问题 是内战的遗留问题
实质不同 是国家主权问题 是本国内政问题
解决方式 外交谈判 国内和谈为主
高度自治权 不可保留原有军队 可保留原有军队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一国两制”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具体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一国两制”的基础、前提是什么?“一国两制”的“两制”分别是什么?关系如何?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基础
两种制度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
保留
主体
补充
祖国统一(核心)
“一国两制”的基础、前提是什么?“一国两制”的“两制”分别是什么?关系如何?
思考
一国两制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首次成功实践——香港回归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1984年12月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使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三)回归之路:港澳问题的解决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澳 门 回 归 的 历 程
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长达400多年统治(1557——1999)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2.澳门回归: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请结合下列两则材料,分析说明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79年元旦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 告 台 湾 同 胞 书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 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 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 术交流合作。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 反 国 家 分 裂 法 》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 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 汪辜会谈 ”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 连 会
习 马 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 坡会面,1949年以 来两岸领导人的首 次会面,翻开了两 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1.7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进展: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九 二 共 识 ”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期限地拖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会上的讲话
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中国政府奉行什么方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放弃使用武力。
2.台湾问题解决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有利因素:
(1)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人心所向: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历史潮流。
(3)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文化同源。
(4)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5)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6)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中国政府奉行什么方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思考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中国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相应的供销社相应的实行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B正确;A错误,南方谈话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C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错误,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故答案为B。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还未能为城市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故A错误。B.缓解城市商品粮紧张问题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错误。C.材料不能说明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的形式发生了改革。故C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播种面积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棉花的总产量却有了显著增加;播种面积扩大的油料作物和甜菜的总产量更是增福巨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农业生产的大丰收,有利于农村改革探索的深入。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2021·丹东模拟)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这种变化( )
A.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缓解了城市商品粮紧张问题
C.改变了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D.有利于农村改革探索的深入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A项,浦东的开发并不能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式形成,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纵深发展的突出表现;C项,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并没有体现出对外开放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浦东的开发没有关系,排除。故答案为:B。
3.(2021·哈尔滨模拟)2020年,浦东新区迎来了开发与开放30周年,30年披荆斩棘,30载雨雪风霜,经过30年发展,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可谓是沧桑巨变。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 )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