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8.《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8.《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17 18: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课 题 《克和千克》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天平、食盐、纽扣、曲别针、一份硬币
教材内容 分 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至10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1克。
设计理念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并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最后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本单元的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品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东西吗?瞧,乐乐一家正在超市里购物呢。请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都有火眼金睛,发现了那么多重要的数学信息)其中有这样一些数学信息:洗衣液5千克,海苔150克。5千克和150克表示什么意思呢?5千克和150克表示洗衣液和海苔分别有多重?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物品的质量,那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质量单位呢?(斤、两、公斤、吨)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常见的计量单位。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在什么时候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呢?【出示物品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乐乐一家所买的这些物品,你知道它们分别有多重吗?(一盒口香糖3克,一袋菊花茶12克,一袋美味瓜子100克)它们都是以克做单位的物品。 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找出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很轻)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 (2)掂一掂,感知1克。 1克有多重呢?(1个2分硬币约重1克)同学们从盘子里找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请同学们在盘子里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是重1克。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了这么多大约是1的物品:一枚回形针、一颗纽扣、一粒花生米丶一枚图钉。 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你有什么办法?(称)对了,你想的办法和老师想的办法一样,那我们就来称一称吧。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这就是一盒砝码,最轻的是1克,最重的100克,天平中间有一个刻度盘,指针指着刻度盘的正中间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1克黄豆有几粒呢?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1克黄豆到底有几粒?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视频。从视频中,我们知道1克黄豆有几粒?但黄豆有大小,比这些黄豆大一点,1克黄豆可能有5粒,比这些黄豆小一点,1克黄豆可能就有7粒。所以我们可以说1克黄豆大约有6粒。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逐步感知1克的质量。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下面我们再看看乐乐一家所买的这两样物品。【出示物品图】 你知道它们分别有多重吗?包装上写着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对,净含量指的是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在桶上写着净含量5千克表示什么意思?除了桶,桶里面的洗衣液实际重5千克。纸箱上面写着净含量25千克又表示什么意思?除了纸箱,箱里的苹果实际重25千克。 我们把这5千克的洗衣液拎一拎,看看有什么感觉?对,我们把5千克的洗衣液拎起来,感觉比较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称量比较重的物品可以用什么称呢? (2)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下面我们就一起认识几种用千克做单位的秤。【出示秤的图片】 这些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但是它们的称量范围不一定相同,我们怎样用这些秤来称物品呢? 下面我们就以盘称为例,我把它的刻度盘放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盘秤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对,用千克作单位。每1大格表示几千克?它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现在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洗衣粉有多重呢?请同学看看这弹簧,称钩上挂着一袋西红柿,这袋西红柿有多重呢?你是怎么看的?你太棒了,学习能力真强,能做到学以致。此处应该有掌声。再来看看体重秤,这个同学有多重?你是怎么看的?我们可以看它每1大格表示几千克?每1小格表示几千克?现在指针指在20和25之间,我们就可以从20开始往后数,它是20往后数的第3格,所以他的体重是23千克。 【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小结: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称量物体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3)掂一掂,感受1千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袋盐,每袋重500克,那两袋合在一起共重多少克呢?1000克,你是计算小能手,算得又快又对。如里把这两袋盐放在盘称上,秤的指针指着几呢?也就是说两袋盐重几千克?(1千克)从这里可以知道,1000千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对了,你的推理能力真强,最响亮的掌声送给他。现在请同学们把两袋盐叠在一起,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看看有什么感觉?再静静地闭上眼睛,心里面记住1千克重的感觉。 (4)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千克重的物品。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你知道有哪些呢?昨天晚上,林老师称了称以下物品,发现他们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称一称,拎一拎,感受一千克有多中,逐步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巩固新知 下面我们进行闯关大比拼,每闯过一关就可以得到一面飘扬的小旗,看谁得的小旗多。先看到第一关。 第一关: 学生独立完成后,个别汇报。 小结:同学们对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适用范围掌握得非常熟练。我们再看到第二关。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大小能够准确的作出判断。 第二关: 4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10千克=( )克 请同学来汇报,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对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掌握得非常牢固。我们再看到第三关。 第三关: 在 里填上“>”“<”或“=”。 2千克 2000克 5千克 4900克 800克 1千克 2500克 3千克 请同学来汇报,你是怎么比较的?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大小能够准确地作出判断,非常了不起。我们最后看到第四关。 第四关:比一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全课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看来同学们的收获满满,我们就带着这满满的收获结束这一节课。
设计意图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这一课,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让他们体验数学的魅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设计了掂一掂丶找一找丶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我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我设计的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建构了新知识。 三、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我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所购物品的质量,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物品的轻重,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