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4 19: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29.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熟读背诵五首诗词,形成积累。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五首诗词。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式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对照注释,了解诗词大意,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
读,朗读中感受形象。
4.五首诗词熟读成诵。
二、导入新课。
有人问诗歌像什么?
我们说:
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
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
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
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
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地赞美这丰饶的土地;
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诗的外延就是我们和我们生活的空间: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
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
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
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
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五位诗人的诗歌吧。
3
三、了解诗歌知识。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
古体诗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绝句
近体诗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律诗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词:两宋成就最高(苏轼《水调歌头》)
小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散曲 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
曲:元代成就最高
剧曲
(二)详解:
1.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
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
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
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
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
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
4
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
歌,统称为古体诗。
课文《归园田居》就是一首古体诗。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
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
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
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
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
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注: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
变化,需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
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
或者交错着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
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
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
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
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
押韵、换韵都按一定的规律。
①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有一定的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
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
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
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
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
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
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本课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都是五律。
②绝句: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
5
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静夜思》、《山中问答》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
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
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
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③排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
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
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
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
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
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刘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
梁代庾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
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
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
却日见贫乏。
3.词:
(1)词是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
不齐的诗体。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乐府”“曲
词”“填词” 等。
(3)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4)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
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5)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也称慢调。慢调,篇幅
较长,字句较繁,曲调舒缓。
(6)标题,词牌:
6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
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因为每首词都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课文所
选的两首词“渔家傲”、“长相思”皆为词牌名。
(7)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①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
科”、“诗庄而词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
婉媚。
②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本课的《渔家傲》《长相思》都是词。
四、粗读感知本课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五、赏析《归园田居》。
(一)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
深对本诗的理解。
总结: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
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因不满当时官场的黑暗现实,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直到63岁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
称作“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
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
7
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
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
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
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
验?
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
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
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精,
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
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
得到乐趣。
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
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
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
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
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
情)
3.分层:
(1)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
故以庐山为“南山”。
8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
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
“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
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
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
(2)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四)深入研读:
1.①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
间即春末夏初。
②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③第五句中“道”指什么?
明确: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④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
而多草木?
明确: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
所湿。
⑤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
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愿”具体指自己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表
明作者归隐的淡泊。
9
(五)读出情境。自由背诵。
(六)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
积累。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
主旨。
(七)全班齐背。
(八)师总结: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
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
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
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
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
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
教仪式。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他们那些犹如
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
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最后请欣赏歌曲《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
色和怎样的心情?进一步回味本诗。
歌词: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
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
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
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候鸟都重返田
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
10
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
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随笔: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
第二课时
一、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导入
1.由《闺意献张水部》和《酬朱庆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请大家看这两首诗,说出其意思。
教师析:
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
诗。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
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馀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张
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
古代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
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
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
11
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
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
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重点,
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停,安置。(详见辞典)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
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
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
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
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
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
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
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
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
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
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
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
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
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
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
反之,这位采菱的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
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
12
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2.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
隐居终老的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
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
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
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
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
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贵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
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
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
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
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张九龄,即诗题中张丞相,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
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
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
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
“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
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写得很委婉。干谒作为一种请求援
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始终和古代士子的仕途休戚相关。作为
其主要形式的干谒诗在唐代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
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
庞大,数量可观,而且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句历久弥新,被累世传诵。干谒依照不
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方法,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
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不同又分应考士
13
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
将法等不同。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
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
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常识,引荐提拔。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
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
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
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
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
知院事,王维在他手下任事,三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
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
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
洞庭》等。诗的前半部分写“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赠张丞相”,“赠”因
“望”起,为感兴之作。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
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三)粗读感知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6.①反复朗读首联颔联,想象一下,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仲秋八
月的一天,诗人登上岳阳城楼,观赏洞庭湖。放眼望去,只见湖水漫溢,都快跟
堤岸齐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洞庭湖蒸腾的水气弥漫了云梦泽,
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楼都在晃动。这里“虚”和
“太清”都是指天空。诗人不说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说湖水涵容天空;不说水天
一色,而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气象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
象。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泽,地跨长江南北,后淤积为陆地。如果说“气蒸云梦泽”
14
还只是视觉感受,那“波撼岳阳城”就既是听觉感受,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
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朗读诗歌后两联,看看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后两联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能够出仕,一展才华,
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四)深入研读:
1.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开头两句
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
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
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仲秋八月的一天,诗人登上岳阳城楼,观
赏洞庭湖。放眼望去,只见湖水漫溢,都快跟堤岸齐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
天水一色。诗人不说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说湖水涵容天空;不说水天一色,而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气象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2.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
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
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
(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
蒸腾的水气弥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
楼都在晃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
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
漂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
工之妙。
如果说“气蒸云梦泽”还只是视觉感受,那“波撼岳阳城”就既是听觉感受,
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
染力。
3.后四句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不过,说得很委婉。面
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济”,
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
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求官而不得,只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
15
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
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
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
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垂钓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居
官位者,甚至可以理解为指张九龄。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
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
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诗人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自己从此不
再做“坐观”者,而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
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
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
的。
4.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如:写景从大处落笔,把
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就像一幅泼墨写意画;表意委婉含蓄,全
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自然过渡,表达“端居耻圣明”的心迹,
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收到委婉达意的艺术效果。
5.吟诵全诗,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洞庭秋色图。
二、赏析《终南别业》。
(一)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
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
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
浑身上下脏得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
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
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
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
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
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
16
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
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是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
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
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
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
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
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
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
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
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
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
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
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
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
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
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
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
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
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
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
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
17
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
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
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
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
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
趣。
(二)粗读感知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终南,指终南山。别业,别墅,郊外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
园林住宅。
2.思想内容: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
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
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
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
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四)深入研读:
1.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
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
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
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
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
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18
2.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
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
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
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3.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
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
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
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
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
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
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
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
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4.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
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
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
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
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五)学生自由朗读。
(六)比一比,谁背得快。
三、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19
第三课时
一、赏析《渔家傲》。
(一)激趣导入: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
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
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
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
作品。
(二)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
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
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
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
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
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
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
不足。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
《李清照集校注》。
(三)写作背景:
20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
后的作品。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满,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
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
不同了。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
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
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
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
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
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
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
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四)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五)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
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
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
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
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
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
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经过海
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
21
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
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
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
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 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
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
《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
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
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
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
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
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
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
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
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
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
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
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
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
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22
6.小结: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
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六)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
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
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
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
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
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
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
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二、赏析《长相思》。
(一)新课导入:
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
指本心。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
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
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
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
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3
(三)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
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
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四)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五)整体感知:
1.译文: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长水远,我
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军帐中依然亮着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刮雪飘,
风雪声吵碎了我的思乡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1)描写大队人马长途跋涉,深夜羁旅于荒凉的塞外的画面:大队
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
发。词人因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
夜晚宿营于旷野,只见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
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不息;在这个天寒
地冻之夜,人辗转难眠。(2)气候变化渲染了孤寂的氛围。
3.词人深夜不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词人深夜不寝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
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
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
(2)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写尽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
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4.小结: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五)赏析:
1.主旨:该词写羁旅思乡之情,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上片借“山一
程,水一程”以表明词人远离故乡,下片借“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羁旅
中之孤寂情怀;风雪聒碎了词人的思乡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
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更可贵的是,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
24
情的描述,“夜深千帐灯”显露了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两相结合,升
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2.炼字:①“一”: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
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也更加缠绵。②“身”:“身”与“心”相对,身向榆
关,而心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六)拓展练习:
赏析下列两首《长相思》,试比较二者与纳兰词的情感差异。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唐朝都城)
络纬秋啼金井阑,(络纬,纺织娘)
微霜凄凄簟色寒。(簟,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喻指君王)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赏析:李诗属乐府《杂曲歌词》。诗人采用比兴手法曲尽其恋,借缠绵悱恻、
不能自已的男女之情,来托喻君国之思。“长安”为唐朝都城,这个特定的地点
暗示着一种政治托寓,而“美人”则喻指君王。从构思立意到遣词用字,李白的
《长相思》深受到屈原《离骚》之影响,形象之外有弦外之音,既含蓄蕴藉,又
淋漓尽致。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烟水,烟雾迷蒙的水面)
25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鞠花,菊花。鞠通菊)
塞雁高飞人未还,(塞雁,边塞的大雁)
一帘风月闲。
赏析:这是一首秋怨词,当属李煜中期作品。这阕小词,以景状情。在词人
笔下,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
深秋中,相思之情越发的寂寞幽怨。上片从山起,层峦叠嶂,如同心中相思层层
叠叠。山远天高,如同相思无际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
之心情。相思日久,枫正红,相思更苦。下片从花起,花开花谢,相思经年,塞
雁高飞,而离人未归。闲帘之中是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三、再读、背诵,积累、巩固。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停顿
了解作者,初晓风格
咀嚼精彩,体味情感
品味欣赏,张扬个性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全诗。
PAGE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