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练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5 地质地貌(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答案】1.C 2.A
【解析】1.由材料可知,岩层从①到⑧,年龄由老到新,阅读地质剖面图,可以得出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的槽部坚固稳定,形成了山地地貌,A、B排除;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D排除;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形成了谷地地貌,C正确。故选C。
2.丙处山峰为“飞来峰”,从该地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该地岩层与周围不同是因为向斜构造处发生过断裂,并且岩层有错动,后来在断裂处有新的沉积作用发生,再后来地壳抬升,该地隆起形成了向斜山,所以其岩石为沉积岩,山顶岩石因年代与周围不同,被称为飞来峰。砂岩和石灰岩是沉积岩,A正确;花岗岩和流纹岩都是岩浆岩,B错误;大理岩和石英岩都是变质岩,C错误;安山岩玄武岩都是岩浆岩,D错误。故选A。
【点睛】三大岩石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代表: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等。沉积岩代表: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代表:大理岩、板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等。
希腊喀斯特地貌广布,水资源较为短缺。该国政府计划修建西水东调工程。下图示意“希腊位置及调水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该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质地貌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崎岖,河流湍急 B.石灰岩广布,地表水缺乏
C.地表平坦,水体更新慢 D.半岛地形,海水倒灌严重
4.该国“西水”可以“东调”的主要原因有( )
①西部冬季降水多,水源充足②西部地势较高,调水可自流
③东部城市较多,需水量大④东部油橄榄种植广,需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西水东调工程给该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①增强了东西向内河航运能力②解决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③带动调水沿线经济发展④促进了东部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B 4.D 5.B
【解析】3.希腊喀斯特地貌广布,多石灰岩,流水溶蚀、侵蚀严重,多地下暗河,溶洞,地表水漏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故B正确;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影响该国水资源,但不是地质地貌方面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由图可知半岛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故C错误;海水倒灌与半岛地形无关,故D错误。故答案选B。
4.该国为地中海气候,西部冬季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水源充足,有水可调,故①正确;地势高低不是影响调水的主要原因故②错误;从图中看主要大城市集中于东部,东部城市较多需水量大,故③正确;油橄榄属于经济林,对水分需求量少,故④错误。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选D。
5.调水不是用于航运,不能加强东西部港口联系,故①错误;西水东调可以解决该国水资源看见分布不均的问题,故②正确;调水工程将西部的水调到东部,可以缓解水紧张问题,带动调水沿线经济发展,故③正确;调水工程对石化工业的发展影响小,故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调水的积极影响:满足生活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区域的地质地貌证据可以通过河流地貌来判断。涪江自第四纪以来发育了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和全新世(Q3)等三期冲(洪)积扇。下图为涪江冲(洪)积扇地区构造地貌和河流演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Q1冲(洪)积扇堆积物的颗粒( )
A.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细 B.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
C.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粗 D.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粗
7.该区域经历过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
A.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隆升 B.F1西北侧地层持续隆升
C.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下陷 D.F2西南侧地层持续下陷
【答案】6.B 7.C
【解析】6.结合涪江冲(洪)积扇地区构造地貌和河流演化示意图可知,Q1冲积扇西北侧为高山东南侧为盆地,从西北向东南地势逐渐降低,河流流速逐渐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堆积颗粒物变细,ACD错误,B正确。
7.结合冲积扇的分布形态,高山分布在西北侧,盆地,丘陵分布在东南侧,可以判断出F1-F2地层是下陷的。从F1-F2,高山先过渡到台地经历了一次下降,然后地壳稳定,当地壳再一次下陷,再形成盆地,海拔进一步降低。所以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下陷,故选C。
【点睛】碎屑物质在水流搬运能力变弱的情况下,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一定地带堆积下来。如冲积扇、三角洲等地貌类型。由于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所以流水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着越远越细小,而越近则颗粒较大的规律。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中岩层形成先后顺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早于① B.③早于④ C.⑤早于④ D.⑤晚于③
9.该地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是( )
①岩浆活动 ②地壳运动 ③流水溶蚀 ④风力堆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8.C 9.A
【分析】8.由题图及图例,该地地表为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广的地区,先有石灰岩岩石的形成,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按照上述形成过程的分析,很容易判断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②一定晚于①,A错误;③岩浆侵入穿过④岩层,故④早于③,同理⑤早于③,B、D错误;⑤岩层表层被侵蚀后再有上覆岩层④,说明⑤早于④,C正确。故选C。
9.该地有岩浆侵入,一定发生过岩浆活动,①正确;⑤岩层表层被侵蚀后再有上覆岩层④,说明一定发生过地壳运动,②正确;图中有溶洞等喀斯特地貌,一定发生过流水溶蚀,③正确;图中不能找出风积地貌,故风力堆积不一定发生过,④错误。故选A。
【点睛】岩层形成的先后判断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下图示意为某城市的交通线路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该城市地铁修建规划,在下列图层数据中还应增加( )
①城市地价图层②地质地貌图层③人口密度图层④城市气候图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根据上图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推测该城市盛行风最不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10.B 11.A
【分析】10.城市地铁修建要考虑到地质地貌的情况,应选择安全稳定的地质结构,所以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该城市地铁修建规划,在图层中增加地质地貌图层,②正确;地铁路线的站点应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位置,因此在图层中增加人口密度图层,③正确;地铁路线分布于城市地下,与地价和气候关系不大,①④错误。故选B,排除A、C、D选项。
11.根据图中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图层可知,工业用地主要位于城市东南方向。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工业区应布局城市的盛行风的下风口,或者是盛行风的垂直方向,图中工业区位于东南方向,该城市最不可能盛行东南风,A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
【点睛】城市工业区的布局原则:①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②要有便利的交通;③布局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盛行风的垂直方向;④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
【创新对点演练】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③④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有关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没有关系
B.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②没有关系,褶皱①形成后,背斜顶部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貌③
C.褶皱①形成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貌③,在地貌③重压之下产生了地质构造②
D.褶皱①形成后,在断裂作用下产生地质构造②,并形成了断层陡坡,在陡坡坡下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了地貌③
13.图中地貌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戊、己 B.丁、乙、甲、丙、己、戊
C.丙、甲、丁、乙、己、戊 D.乙、丙、丁、甲、戊、己
【答案】12.D 13.B
【分析】12.断层②切断了向斜①,因而①的形成早于②;断层②形成后,断层右侧岩块相对上升,图示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并顺着地势形成了一条河流。在断层陡坡的坡下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冲积扇③,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13.在三角洲形成过程中,随着河流所携带泥沙的不断沉积,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根据面积由小到大顺序即可判断,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三角洲与冲积扇均属河流堆积地貌,前者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后者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处。
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线---宝兰客专(宝兰高铁)属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于2017年7月9日正式通车。宝兰高铁全长401公里,主要通过渭河盆地、西秦岭北缘、黄土高原等,沿线地质地貌复杂,建设难度极大。全线桥隧密集,桥隧全长占全线的93%,可以称为中国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铁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决定宝兰高铁建设的首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 B.技术 C.市场 D.交通
15.关于宝兰高铁建设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快了两地间物资的流通
B.改变了沿线城市的分布
C.加强了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D.有利于巩固国家国防安全
16.宝兰高铁桥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经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②穿越地形起伏较大的秦巴山地
③高铁要求线路较平直 ④节省建设投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4.A 15.C 16.B
【分析】14.影响交通线路修建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线路修建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修建某条交通线路之后再考虑自然因素是否利于修建,自然因素中不利于修建的因素采用先进的技术条件克服。宝兰客专属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为了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而修建宝兰高铁。故选A。
15.宝兰高铁主要是客运,与物资流通关系不大,A错误;宝兰高铁会促进沿线城市的发展,但不会改变沿线城市的分布,B错误;宝兰客专属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运营后能加强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与联系,C正确;宝兰高铁主要通过渭河盆地、西秦岭北缘、黄土高原等,位于我国内部,与国防安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6.宝兰高铁主要通过渭河盆地、西秦岭北缘、黄土高原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而高铁速度快,要求线路尽量较平直,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通过建设桥梁和隧道能确保线路较平直,①③正确;宝兰高铁位于秦岭以北,不穿越秦巴山地,②错误;建设桥梁和隧道难度大、工程量大,投资成本更高,④错误。故选B。
【点睛】建设高铁线带来的影响:节约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交通安全,导致产业布局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高速铁路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现代文明和技术进步的体现,能增强一国人民的荣誉感、现代感和民族自信心。高速铁路拉近地区之间、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距离,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年均降水量1650mm,丹霞地貌发育。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研究发现:相较于洞穴外部,洞穴内湿度高,气候环境稳定,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下图为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山体景观。
(1)结合砾岩的特点,分析在流水作用下砾岩易发育凹坑的原因。
(2)与洞穴外部相比,判断洞穴内部的风化强度,并分析原因。
(3)该地准备申报研学旅行基地,请设计两个关于地质地貌的研学主题。
【答案】(1)砾岩孔隙度大,流水渗漏侵蚀,易导致砾石脱落;砾岩多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砾岩内部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
(2)洞穴内风化强。洞穴内湿度高,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洞内气候环境稳定,利于洞内岩石持续溶解和膨胀脱落(加速风化);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3)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
【分析】本题以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故流水侵蚀,易导致砾石内部颗粒物脱落。根据材料“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故砾岩内部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
(2)根据材料“洞穴内湿度高”,故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根据材料“气候环境稳定”,故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再根据材料“洞内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故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3)此题抓住题目关键词,从“地质地貌”这个角度设计研学旅行主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该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且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风化作用表现明显,可以涉及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等研学主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说出形成早期晋陕黄河河谷形态的侵蚀作用,并分析其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晋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侧蚀作用。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持续时间长,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晋陕黄河流速缓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
(2)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原因:与北段相比,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河流落差更大,下切更强: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沿途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
【分析】本大题以晋陕黄河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地壳运动与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据材料“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可知,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且长时间基本不发生变化,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受此影响晋陕黄河流速缓慢,导致河流外力作用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形成宽广的河谷。
(2)读图可知,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高原与盆地交界处,地势起伏更大,河流落差更大,下蚀作用更强;由材料“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可知,说明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使河谷进一步加深;同时南段沿途有多条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更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导致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秦岭南麓发育了一系列北—南向古水系;第四纪以来,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通过河流袭夺自东向西连通了安康、汉中等南秦岭山间盆地,形成了现代水系格局(下图)。盆地内堆积了约3000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受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发育了多级阶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
(1)描述汉江上游水系特征。
(2)说明地质地貌、气候变化对南秦岭山间盆地内阶地形成的作用。
(3)分析汉江上游水系演化对古人类活动分布的影响。
【答案】(1)发育了南北支流高角度汇流的格状水系;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支流多为南北流向;支流山谷窄而深、坡度较陡,干流河谷宽而浅、坡度较和缓。
(2)秦岭抬升,河流落差加大,利于阶地的形成;盆地较平坦开阔,为阶地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盆地内沉积物厚度大,为阶地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气候干湿变化导致河流侵蚀─堆积过程反复,利于阶地形成。
(3)早期,秦岭南麓发育北—南向古水系,河谷狭窄、陡峭,古人类生存条件差,人类活动少;河流袭夺后,连通了相对宽阔、平缓的山间盆地,易于古人类通行;盆地内形成多级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空间,人类活动增多。
【分析】本题以汉江水系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水系特征、河流地貌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系形态方面,汉江上游发育了南北支流高角度汇流的格状水系;河流流向方面,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支流多为南北流向;河谷形态方面,支流山谷窄而深、坡度较陡,干流河谷宽而浅、坡度较和缓。
(2)据材料“盆地内堆积了约3000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受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发育了多级阶地”可知,巨厚的河湖相沉积为流水堆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秦岭抬升,河流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蚀强烈,利于阶地的形成;盆地较平坦开阔,为阶地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气候的干湿变化导致河流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反复循环,利于阶地形成。
(3)据材料“历史上,秦岭南麓发育了一系列北----南向古水系;第四纪以来,通过河流袭夺自东向西连通了安康、汉中等南秦岭山间盆地,形成了现代水系格局”可知,早期秦岭南麓发育了一系列北----南向古水系,河谷狭窄、陡峭,平地面积较小,古人类生存条件差,人类活动少;河流袭夺后,自东向西连通了安康、汉中等南秦岭山间盆地,盆地相对宽阔、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河湖沉积物,地形较平缓,易于古人类通行;盆地内受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空间,人类活动增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练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5 地质地貌(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希腊喀斯特地貌广布,水资源较为短缺。该国政府计划修建西水东调工程。下图示意“希腊位置及调水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该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质地貌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崎岖,河流湍急 B.石灰岩广布,地表水缺乏
C.地表平坦,水体更新慢 D.半岛地形,海水倒灌严重
4.该国“西水”可以“东调”的主要原因有( )
①西部冬季降水多,水源充足②西部地势较高,调水可自流
③东部城市较多,需水量大④东部油橄榄种植广,需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西水东调工程给该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①增强了东西向内河航运能力②解决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③带动调水沿线经济发展④促进了东部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区域的地质地貌证据可以通过河流地貌来判断。涪江自第四纪以来发育了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和全新世(Q3)等三期冲(洪)积扇。下图为涪江冲(洪)积扇地区构造地貌和河流演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Q1冲(洪)积扇堆积物的颗粒( )
A.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细 B.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
C.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粗 D.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粗
7.该区域经历过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
A.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隆升 B.F1西北侧地层持续隆升
C.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下陷 D.F2西南侧地层持续下陷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中岩层形成先后顺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早于① B.③早于④ C.⑤早于④ D.⑤晚于③
9.该地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是( )
①岩浆活动 ②地壳运动 ③流水溶蚀 ④风力堆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示意为某城市的交通线路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该城市地铁修建规划,在下列图层数据中还应增加( )
①城市地价图层②地质地貌图层③人口密度图层④城市气候图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根据上图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推测该城市盛行风最不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③④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有关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没有关系
B.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②没有关系,褶皱①形成后,背斜顶部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貌③
C.褶皱①形成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貌③,在地貌③重压之下产生了地质构造②
D.褶皱①形成后,在断裂作用下产生地质构造②,并形成了断层陡坡,在陡坡坡下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了地貌③
13.图中地貌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戊、己 B.丁、乙、甲、丙、己、戊
C.丙、甲、丁、乙、己、戊 D.乙、丙、丁、甲、戊、己
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线---宝兰客专(宝兰高铁)属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于2017年7月9日正式通车。宝兰高铁全长401公里,主要通过渭河盆地、西秦岭北缘、黄土高原等,沿线地质地貌复杂,建设难度极大。全线桥隧密集,桥隧全长占全线的93%,可以称为中国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铁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决定宝兰高铁建设的首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 B.技术 C.市场 D.交通
15.关于宝兰高铁建设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快了两地间物资的流通
B.改变了沿线城市的分布
C.加强了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D.有利于巩固国家国防安全
16.宝兰高铁桥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经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②穿越地形起伏较大的秦巴山地
③高铁要求线路较平直 ④节省建设投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年均降水量1650mm,丹霞地貌发育。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研究发现:相较于洞穴外部,洞穴内湿度高,气候环境稳定,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下图为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山体景观。
(1)结合砾岩的特点,分析在流水作用下砾岩易发育凹坑的原因。
(2)与洞穴外部相比,判断洞穴内部的风化强度,并分析原因。
(3)该地准备申报研学旅行基地,请设计两个关于地质地貌的研学主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说出形成早期晋陕黄河河谷形态的侵蚀作用,并分析其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晋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秦岭南麓发育了一系列北—南向古水系;第四纪以来,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通过河流袭夺自东向西连通了安康、汉中等南秦岭山间盆地,形成了现代水系格局(下图)。盆地内堆积了约3000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受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发育了多级阶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
(1)描述汉江上游水系特征。
(2)说明地质地貌、气候变化对南秦岭山间盆地内阶地形成的作用。
(3)分析汉江上游水系演化对古人类活动分布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