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7 19: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大气
受热过程
第三章 第二节
  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经大气中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日出、日落时分,太阳光经过大气的路程比正午时分长,更多的蓝光、紫光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光、橙光的太阳光。
1. 通常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观察这一自然现象,并思考其形成原因。
  2. 大气中所含的水汽越多,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朝霞、晚霞与天气有一定关系,如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观察这一自然现象,验证该谚语预报天气的可靠性,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朝霞
新课导入
1.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影响,解释一些跟其有关的地理现象。
2.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分析大气保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太阳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即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C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一切物体都会产生热辐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且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吸收
散射
反射
地面反射
太阳
暖大地
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太阳辐射能集中在可见光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量很少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易被散射
有选择性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两极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活动
  1. 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简析晨昏蒙影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种现象是由于大气散射引起的,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光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可以射到地球的大气层,高空大气能够对太阳起散射作用,从而引起晨昏蒙影,在高纬度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当天的晨蒙影与前一天的昏蒙影相接,出现白夜现象,纬度越高,白昼持续的时何越长。
  如下图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2.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活动
⑴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⑵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⑶绿色植物对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很强,反射很弱,而对近红外线的吸收很弱,反射很强。议一议,根据绿色植物的反射特征,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实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草原面积的动态变化?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参考答案:
1.新雪、冰面和城市水泥路面反射率高,海洋、深色土和耕地较低。
2.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深色土壤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比平滑表面小;新雪反射率最大;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
3.利用遥感传感器接收森林或草原的某一红外线波段数据,确定该时段森林或草原的面积范围。监测不同时间段该区域的红外线波段数据,即可判断森林或草原面积的动态变化。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吸收
散射
反射
地面反射
太阳
暖大地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大地
暖大气
大气
还大地
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
大气逆辐射强
云层厚
保温作用强
生活中大气现象
生活中大气现象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阅读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缓和。如果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会下降到-18℃,那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正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左右,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活动
 (1)月球基本上没有大气,赤道处中午高达127℃,晚上最低达-183℃。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1. 绘示意图说明下列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2)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霜冻
参考答案:
1.月球因为质量较小等原因,基本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直射月球时,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白天温度高;夜间缺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白天辐射的热量全部射向宇宙,所以夜晚气温极低。
2.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升温弱,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月球的大气受热过程
活动
 相同之处是玻璃和大气都能通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并能截留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不同点是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是玻璃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增温,由于玻璃阻断了室内暖空气和室外冷空气的对流交换和潜热交换,从而达到对室内保温的作用(见图1)。而大气的温室效应则是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到达地面后,经过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中的Co2、水汽等强烈吸收,把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见图2)。
2. 完成教材P活动3。
 玻璃温室与温室效应的本质区别在于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是通过阻断室内外空气的热交换来实现的,而大气的保温作用则是通过大气逆辐射进行的。玻璃并不能像大气一样进行逆辐射来对地面保温,故二者在原理上是不同的。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分布影响
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