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
第二章 第三节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
1. 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新课导入
1.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类型、形态和分布特点。
2.借助案例,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
一、喀斯特地貌
(一)概念与成因
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H2O
类型
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类型
以地表为界
地表地貌:溶沟和石芽、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表钙华堆积。
地下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石林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峰”就这样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广西桂林峰林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孤峰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是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相对高度数十米至100米左右,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富含Ca(HCO )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 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富含 CO2 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活动
结合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右图),完成课本P58活动。
参考答案:
1.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重庆和云南。
2.略。
二、海岸地貌
(一)概念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其中以海水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海水侵蚀、搬运与海水堆积地貌。
海岸地貌
阅读
波浪作用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据测定,波高6米、波长50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15吨左右,最高可达30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
海浪
(二)海岸地貌类型——海蚀地貌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蚀崖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穴|在基岩海岸,受波浪的长期侵蚀作用,岸坡基部出现许多高
度大体一致的槽形凹穴,被称为海蚀穴或海蚀洞。宽度大于
深度的叫海蚀穴。
海蚀拱桥|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
成海蚀拱桥。
海蚀柱|海石拱桥进一步受到侵蚀,拱桥顶部坍塌,残存的桥墩脱
离海岸,这种残留在海中的柱状岩体被称为海蚀柱。
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
海蚀崖
海蚀地貌形成
侵蚀形成海蚀穴
海蚀穴加深,成为海蚀洞
海岬两侧海蚀洞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塌,形成海蚀柱
我国分布: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台湾东部
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
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二)海岸地貌类型——海积地貌
离岸堤
离岸堤:是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沙嘴
沙嘴: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
活动
1. 完成教材P60活动1。
海岸地貌示意
图中表示的地貌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地点。
参考答案:
1.海蚀地貌:海蚀崖——陡峭
海积地貌:沙嘴、海滩、离岸堤——平坦
2.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
3.海岸被更多侵蚀;海水倒灌;加剧暴潮、海啸……
砾滩
沙滩
活动
2.结合右图,完成P61活动2。
参考答案:
1.略。
2.海蚀崖、海蚀柱等地貌类型。
3.甲为非洲,乙为亚洲,丙为南美洲。
南非开普半岛的好望角
山东半岛成山角
小结
海岸地貌
海蚀崖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柱
海蚀平台
海滩
沙嘴
离岸堤
沙坝
三、冰川地貌
冰
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纬度高山地区。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共24张PPT)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地貌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古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川槽谷形成过程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冰蚀湖
阅读
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峡 湾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2005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在平面上,冰川槽谷上游宽,下游窄,原因是……
冰川槽谷纵剖面起伏大,冰川消亡后,槽谷中常留下一串冰蚀湖。
项目 U形谷 V形谷
形态 谷地直且加深、加宽,谷壁陡,谷底平,横剖面变为“U”字形。 呈现“上宽下窄”的“V”字形
原因 冰川的挖掘和锉磨作用,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岩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和两岸流速快,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
活动
(1)结合青藏高原组、内蒙古高原组、黄土高原组和云贵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这些高原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青藏高原上冰川地貌较为常见,内蒙古高原上风成地貌较为常见,黄土高原上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云贵高原上喀斯特地貌较为常见。
(2)若对长江流域进行流水地貌考察,在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分别可观察到哪些地貌类型?说出判断理由。
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流速急,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深遂V形峡谷。长江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地区地形起伏趋缓,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流水堆积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沙洲、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概念
喀斯特地貌类型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概念
海岸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
冰川
冰川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