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水循环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1 水循环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7 19:2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水循环
第四章 第一节
《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宋书·天文志》中“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照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注不为溢。”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所说的话“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
为什么李白说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地表蒸发的水去哪里了?“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在自然界中,水体究竟是怎样运动的?
1.能够结合给定的不同区域绘制不同类型的水循环过程图,通过阐述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够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某流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并为其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3.能够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解释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树立“保护水资源”意识。
探索
  如图所示,若将①地球上的水,②沼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的液态淡水,③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三者分别汇集起来,只不过形成三个小水珠。这三个水珠相对地球来说并不太大,直径分别约为1384千米、273千米、56千米。
  1.图中的三个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却被称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储量并不多,而人类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这会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呢?为什么?
地球上水的体积与地球体积大小对比
一、“水的行星”
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上的水
蓝色星球
形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数量最少
但分布最广
数量最大
分布次之
仅高纬、高山
或特殊条件下
水体类型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97%
不足3%
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内因:水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
水循环的动力:
固态
液态
气态
外因:太阳能 重力作用
(一)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它主要发生于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水循环示意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一)水循环
【实验演示】结合教材P85“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描述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据此推测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若要改变托盘中水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组的想法。
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示意
思考
(一)水循环
【实验演示】结合教材P85“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描述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据此推测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示意
思考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
(一)水循环
【实验演示】结合教材P85“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2.若要改变托盘中水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组的想法。
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示意
增加
增加地表径流量;
增加降水的方式
减少
减少蒸发;
减少降水;
增加下渗
(一)水循环
海洋
陆地
B输送
A蒸发
C降水
E 下渗
D 地表径流
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一部分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下渗和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是地表水的主要循环方式。通过这样的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一)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B 输送
A 蒸发、蒸腾
C 降水
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再降落到大陆上。
陆地
由陆地内循环运动而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较少。
(一)水循环
B输送
A蒸发
C降水
海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洋表面。
海洋
海上内循环
(一)水循环
正在饮水的非洲象
  这些野生动物也参与了水循环,所饮用的水经过它们的身体,再排泄到大自然之中。
庐山云雾
江湖环绕的地理环境,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此外,当地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蒸腾作用,也向大气输送了大量水汽。
(一)水循环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
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
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活动
1. 有人认为,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水循环示意
同意。水的三态转化使水的转移、能量的交换成为可能。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从而为水汽的移动提供了条件。重力则促使雨水的降落和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实现水循环。
活动
 2.画一幅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可用电脑制作动画),标明其主要环节,并与同学交流。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
   3.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试从水循环的角度想一想,鱼鳞坑为什么能保土、保水、保肥?
黄土高原鱼鳞坑
鱼鳞坑一般建在较陡的坡上,下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在鱼鳞坑中植树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渗作用,达到涵养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以不同的周期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陆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数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
水体 江河 湖泊 深层地下水 高山冰川 极地冰川 海洋
更新周期 16天 17年 1400年 1600年 9700年 2500年
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支出) 多年平均降水量(收入) 多年平均径流量
海洋 50.5万km3 45.8万km3 -4.7万km3
陆地外流区域 6.3万km3 11k万km3 4.7万km3
陆地内陆区域 0.9万km3 0.9万km3
全球 57.7万km3 57.7万km3
全球水平衡表
  大气中的水汽,平均每8天多轮换一次;全球的河水,平均每16天多轮换一次。
  也就是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的理解对吗?
视频:水资源短缺
2.促进圈层间能量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3.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阅读
黄河输沙造陆
  黄河以高含沙量而闻名。它流经黄土高原,从那里带来大量泥沙。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入下游的泥沙约为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其余输入渤海,在入海口处形成黄河三角洲。1954—1982年,黄河造陆面积达110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约39平方千米,三角洲一带的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470米。
  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近年来的3亿吨左右。
 1979年与2012年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对比
活动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除课文的相关描述外,你还有哪些进一步的看法?提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水循环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源,是地球系统中其他物质(如氮、碳等)循环的载体。
  水循环过程中挟带了各种有害物质,它们既有可能通过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变为无害,即水体的自净作用,也有可能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四、洪涝灾害防治
(一)概念
雨涝灾害: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洪水灾害
雨涝灾害
洪水灾害: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二)防治措施
1.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视频:风云四号卫星
(二)防治措施
2.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措施 内容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堤坝
水库
抗洪
(二)防治措施
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亡。
向山坡、高地、避洪台等就近迅速转移,或者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等高的地方暂避。
即使会游泳,也要尽量避免下水,以免碰到暗流和旋涡。
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高压线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墙的屋顶上面。
地处低洼地带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如水位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到一些门板、桌椅、大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子逃生。
当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二)防治措施
(二)防治措施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右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左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活动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2)议一议,遥感技术与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相比较,在洪水分析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优势?
洞庭湖地区气象卫星水情监测
1998年5月21日14时
1998年8月22日15时
活动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原因:
自然原因: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长江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长江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的下渗作用减少,河流流量增大;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活动频发,降低了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排洪能力。
活动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2)议一议,遥感技术与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相比较,在洪水分析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优势?
优势:信息收集时间短、数据全面、价格相对低廉、结果直观。
洞庭湖地区气象卫星水情监测
1998年5月21日14时
1998年8月22日15时
水循环
“水的行星”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洪涝灾害防治
概念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