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15《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深刻内涵,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学习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接受式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借助笔墨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用墨色虚实、浓淡等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
2.教学难点表现墨色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
(三)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宣纸镜片 30份、毛毡
二、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请学生欣赏春晚《只此青绿》舞蹈。板书课题:山水画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山水画独特的魅力。 由学生看过的春晚节目出发,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兴趣。
认识中国画 1.通过欣赏《柳桥独步》,感受山水的意境,理解大师对山水画的借景抒情的寓意。 生观察课件中大师作品,感受画面中的大山大水以及村落中怡然自得的生活,体会到画面中不管是高山大川还是舟船楼阁,都是在抒发作者当下的情怀。 山水画不仅能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抒发我们的情感。
了解中 国画(景别) 1.赏析沈周《吴中山水图》和齐白石《柳桥独步》的分割示意图,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成。 2.小组讨论: ①两幅图中近景、中景、远景都表现了 哪 些 内容? ②他们的用笔用墨有 什 么 变化? 3.小练笔: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小毛笔,在宣纸上体验不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两幅大师作品的分割图。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景别分别用不同的墨色表现,如:近处用浓墨刻画山石树木,远处用淡墨表现远山,中景表现舟船楼阁、动物、行人(房屋、桥梁、小船、车马、人物等)等。 远树——远树无枝近树——枝繁叶茂近山——石有明暗远山——远山无石 学生由此了解山水画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这就是山水画中的布局。生由此了解山水画中不同布局需要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不同的内容。
学画中 国画 (墨法/技法) 1.教师通过实物展台示范山石、树木的画法。 生仔细观看,总结出方法为勾、皴、点、染。 通过教师示范环节,学生清晰明了作画步骤,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欣 赏同 龄佳作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引领创作体验。 生从内容、构图等方面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予以评价。 通过同龄人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创作也有童趣的一面,并不是遥不可及。
教 师示范 教师完善画好山石、树木的画纸,完成示范。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感受教师的构思与构图,启发学生自己创作的灵感。
艺 术实践 教师提出艺术实践要求:大胆运用中国画技法画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提醒:要胸有成竹,注意构图。 学生运用水墨以及颜料绘制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将本课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评 价小结 1.作品展示、评价。能否表现出近中远景关系?能否表现水墨的浓淡干湿关系?哪副作品有特 别 的 意境? 2.教师总结: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山水画家,他们有人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了自己的满腔豪情,有人绘出了自己的幽幽乡愁,今天,山水画通过创新再一次站在了全球瞩目的大舞台上,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千年来的文化创新并延续下去,将我们的山水文化 推 向 世界! 学生通过画面布局、笔墨是否有变化、是否表达自己美好情感三方面进行自评与互评 通过评价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于山水画知识、技能的理解
课后反思: 新课改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学习美术.在中国画教学中,我有目的的进行了实验,注意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简单的山水画的画法并不复杂,学生较容易掌握。但我不提倡学生都只会临摹我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画出有个性的作品。这点学生基本都能做出自己的变化,没有拘泥于我的示范,有些作品表现的很大胆,很生动。不过也有少数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不能表现出山水画笔墨浓淡的变化,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作画时间的把握以及绘画基本功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