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与练习
分章节内容梳理
《说文解字》第一
内容要点梳理
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特点: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箍文“古文”。②分析偏
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
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价值: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章节重点:
秦以前
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字本于图画,假借字以声为主,形声
字以偏旁分别,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秦以后
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演变:①识字久便又有了“隶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
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我子。国汉和是有是指
的称为“表来的。魏晋称为“今草”是“行书”。行书介于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
一了文字,不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正书逐渐简化,至到陈隋渐渐变方,
至唐代又渐变长,这便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周易》第二
内容要点梳理
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
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
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
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
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演变:
1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
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2《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象辞断定一卦的涵义一一“彖”就是“断”的意
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
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
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3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
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
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地位: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尚书》第三
内容要点梳理
简介:《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
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发展历程: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
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
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
引起今古文之争。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诗经》第四
内容要点梳理
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