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社 戏
鲁迅
新课导入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记得美女蛇的传说,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随着《社戏》再一次走近鲁迅,去感受儿时的快乐。
知识链接
“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状元贴士
戏曲行当
类型 概念
生 扮演净、丑以外的男性人物,分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扮演女性人物,可分为正旦、花旦、老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大多扮演性格粗犷豪放或阴险奸诈以及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
末 主要扮演中年男子,后在近代有些剧种中逐渐并入老生行。
丑 因化妆时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分为文丑、武丑两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时间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背景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关于小说
字词积累
归 省〔 〕 行 家〔 〕
惮 〔 〕 絮 叨〔 〕
怠 慢〔 〕 撺 掇〔 〕
凫 水〔 〕 潺 潺〔 〕
歌 吹〔 〕 蕴 藻〔 〕
家 眷〔 〕 皎 洁〔 〕
漂 渺〔 〕 纠 葛〔 〕
xǐng
dàn
dài
fú
chuī
juàn
piāo miǎo
háng
xù dao
cuān duo
chán
yùn zǎo
jiǎo
jiū gé
线索:到赵庄看戏。
1)随母亲小住平桥村。(1——3段)
2)到赵庄看社戏。 (4——30段)
3)看社戏后余波。 (31——40段)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课文围绕“社戏”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平桥概况
(随母归省)
伙伴游玩
(乡间生活)
无船出行
(戏前风波)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船头看戏)
停船吃豆
(月夜归航)
深夜返回(偷豆煮豆)
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盼社戏
看社戏
忆社戏
整体感知
“我”看社戏是什么季节?你是如何得知的?
“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春末夏初
精读课文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外祖母和母亲同意
叫不到船
外祖母怕孩子们不可靠,
母亲说大人们不能熬夜
看社戏
“我”的心情
转机
波折
“我”的心情
急得要哭
高兴
沉重
轻松
盼望
焦急
失望
猜测
沮丧
高兴
一波三折——这样写的好处
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了充分的铺垫;
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里的罗汉豆
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
1、叙述者 2、双喜 3、阿发
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
讨论:“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课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呢?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周到、纯朴和稚气。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这些少年们的“偷”豆行为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偷窃行为。他们“偷”谁家的豆,也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阿发因为自家的豆大,让大家“偷”自家的豆,其实更表现了这些少年们的淳朴可爱。
煮罗汉豆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忆社戏
六一公公对自家罗汉豆被偷这件事有怎么的反应?
刚开始怪孩子们踏坏了不少,得知是请客人吃,说是应该的,还送了很多罗汉豆到“我”家里。
那晚的社戏,在“我”的记忆中是怎样的?
“好豆”“好戏”
31——40段
从第10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点”“磕”“退后”“上前”“架”等一系列动词连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质,也折射出他们陪同“我”去看社戏时的愉快心情。
[真题模拟]试从写景角度对第11、12段进行赏析。
考点
分析景物描写
答题思路:(1)常见的写景角度:①动静角度(动态、静态);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③顺序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④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视、平视)。
(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知 内容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豆麦、水草发散的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笛声
作用: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速度之快,烘托了“我”去看社戏时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返回
方法指导
侧面描写
1.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一般有对正面描写做有益补充,激发读者想象力和表现人物性格等作用。
常见的方法:①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②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物;③以景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
答题模式:采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特点(精神、品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浏览24——40段,说一说就偷豆这一情节的表现,在平桥村,你最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回答格式:我最想和 (人物)交朋友,因为从 中(具体的句子或事件),可以看出 (人物)是一个 (性格品质)的人。
析人物形象
请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双喜的形象特点:
双喜是一个聪明、细心、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做事有始有终的少年。
析人物形象
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
思考:桂生在文中又有何性格特点?
机灵、勤快
六一公公是纯朴善良乡民的典型代表。
他对孩子们偷豆一事,只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是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又亲自送豆给“我”和母亲吃,可见他的慷慨热情、淳朴好客;
听见“我”夸了他的豆,“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析人物形象
阿 发
双 喜
六一公公
桂 生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憨厚、无私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
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机灵、勤快
人物和性格连线
赏水乡美景
在前往看戏的途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月夜下的水乡。请选择你最喜欢、你认为最舒适的方法自由的读11——14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并赏析。 (提示:可以从感官角度、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
赏水乡美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句话从嗅觉、触觉、视觉多角度来写两岸的景色和月色,表达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赏水乡美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远山比作“铁的兽脊”,赋予人的情态,以动写静。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赏水乡美景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自己被音乐陶醉时的心情。“沉静”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自失”和“弥散”则生动地表现了“我”的陶醉。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赏水乡美景
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戏台比作仙境,表现了月色下戏台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赏水乡美景
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考点
分析景物描写
常见的写景角度
动静角度(动态、静态)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顺序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视、平视)
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悟文中真情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平桥村快乐的生活
淳朴善良的乡民
悟文中真情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
乐在哪里?
平桥村偏、远、小,孩子们平时要劳作,也请不起戏,被偷豆也会哭喊,尽管穷、偏、小,在人情方面确是极其富足的,是鲁迅心中的乐土。
悟文中真情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最难忘的是在平桥村快乐的生活和淳朴善良的乡民。那一夜有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风光,有一群平等善良无拘无束的少年玩伴,有民风淳朴自由和谐的平桥乐土。这些都成为成年的“我”心中永远的好豆好戏,更包含着成年的“我”对那片乐土的怀念之情。
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衬托了“我”去看社戏时的兴奋、愉快之情和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作者还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写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少年。课文中运用动作描写,写少年们开船的动作,表现了他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少年中双喜的性格最鲜明,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作者还描写了一个淳朴厚道的乡民——六一公公,着墨少,但勾勒准确,用笔精妙。
3.情节详略有致。
“看戏过程”这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如看社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的情景等,详写这些内容,是为了着重表现农村劳动人民的诚恳、无私、善良的特点。其他情节与中心事件“看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4.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如课文开篇第一段讲述了平桥村的情况,用的大多是描写、叙述的语句,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