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篮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C.中国大地出现邦国林立局面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2.商鞅在游说秦孝公时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因循复古的思想 B.重视学习的态度
C.变法图强的思想 D.对历史全盘否定
3.表1为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王朝注重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吸取秦亡教训 B.加强中央集权
C.鼓励发展经济 D.积极开拓疆域
4.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C.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
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1页 共6页
5.这一壮举体现了隋炀帝为“大一统”所做的宏观布局与切实努力,也带动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灿烂的中原文化经淮安到扬州、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海外。由此可知,隋炀帝的这一壮举是
A.率军攻灭陈 B.三次征高丽
C.兴建洛阳城 D.开通大运河
6.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考生还要向礼部或达官贵人投献自己的代表作,称为“投卷”。杜牧就是把《阿房宫赋》投给太学博士吴武陵,由其推荐给东都试官,最终以第五名中举。这体现了唐代科举制
A.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B.兼顾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
C.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出现 D.不利于打破社会阶层固化
7.唐代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口数量的增加 B.政治环境的改变
C.选官制度的改革 D.经济结构的调整
8.图1为发现于河北宣化的辽代墓葬茶道图,图中茶盏、盏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清晰可见。据此可知,当时辽朝
A.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B.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C.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D.手工业发展较缓慢
9.货币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影响图2不同时期货币形制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国家统一的完成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外贸发展的需要
10.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A. 便于统治者控制百姓 B.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担当
11.有观点认为:“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下列做法打破这一政治平衡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设置的中书省
C.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2页 共6页
12.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等不同阶段。 这一演变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
A.商业资本规模不断壮大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 D.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
13.图3是清朝时期某位皇帝给参与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B.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反映清廷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D. 承认中英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4.根据官方统计,上海人口从1853年的54.4万人,猛增至1865年初的69万人,新增人口主要分布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增长8.2万和5.5万。导致这一时期上海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兴起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 外国资本的涌入 D. 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束
15.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着力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 改变了封建统治 B. 促进了政治民主化
C.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16.19世纪末,三位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做出不同人生选择的共同原因是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D.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原理,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A. 推动思想启蒙 B. 推行维新变法
C. 发动民主革命 D. 批判传统文化
18.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该通电主要针对
A.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B.军阀混战争权夺利
C.南北议和最终破裂 D. 欧洲列强侵略加剧
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3页 共6页
19.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书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B.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C. 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 D. 君主政体符合中国国情
20.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希望到马克思的故乡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改造社会的学说。这说明五四运动
A. 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B.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D. 提升了工人阶级革命觉悟
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A. 新的革命任务 B. 新的革命前途
C. 新的革命对象 D. 新的群众基础
2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承担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欠下的全部外债。这表明
A.国民政府讲究信义勇于担责 B.西方列强积极扶持新的代理人
C.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雄厚 D. 国民党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
23.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 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重要性 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C.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24.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以用于佐证
A. 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B. 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 D.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崩溃
25.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 B. 争取和平民主的新局面
C.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D. 完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2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 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 巩固了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27.1955—1959年,中国先后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另起炉灶”方针的实行 D.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4页 共6页
28.为填补国内电视机领域的空白,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业。肩负重托的天津无线电厂在很多人都没见过电视机和缺少配套设备资金的情况下不负众望,于1958年3月17日制造出“华夏第一屏”——“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这项成就在当时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传统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29.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著名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真实记录了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B.明确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
C.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D.宣布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3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提出,是基于我党
A.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实现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正确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D.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 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 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造成的影响(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
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5页 共6页
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权利的。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材料二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1941年11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有精神病的人和依照法律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除外。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三则材料中关于选举权范围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选举权范围变化的意义。(5分)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摘编自潘洵《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材料二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后,台湾与大陆处于暂时分离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 1960年5月,毛主席提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这可以说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雏形。 1979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外交部网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并简析“一国两制”方针。(8分)
巴州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6页 共6页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题目
1
2
3
4
6
>
8
9
10
答案
D
C
B
C
D
B
C
C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0
A
B
B
A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8
D
C
A
B
0
A
D
B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1)表现:贸易港口数量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规模持续上升。(每点2分,答出
2点即可,共4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政府的积
极鼓励。(每点1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变化:由对外开放逐渐变为闭关自守(或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分)
影响: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民族经济:阻碍了正常中外文
化交流(或造成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拉大中西差距,造成中国近代落后被动挨
打局面。(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但需辩证分析,共4分。)
32.(1)变化:从只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到属于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
民,再到年满十八岁的公民。(1点1分,共3分。)
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为新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每点2分,共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3.(1)贡献: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实现了全民
族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狂妄野心;保障
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
(2)努力: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1960年,毛泽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基本设想;1979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2年宪法为“一国两制”
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每点1分,共4分)
简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加快了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为国际社
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亦可)】
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