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8 09:4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9 鱼我所欲也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重点)
3.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难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素养)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走近作者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走近作者
“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作品介绍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作品介绍
听录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把握文章节奏。
听读课文















宫室之美

wéi
dān
gēng

xiè
gǒu

xiàng
wèi
wéi
苟得也


为身死而不受
学习生字
生:生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
舍:舍弃。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翻译课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翻译课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恶: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故:所以。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如使:假如,假使。
凡:凡是。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翻译课文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翻译课文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由,介词,凭借,根据;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是故:因此,所以。
非独:不仅,不只是。
是心:这种心。
丧:丧失。
箪: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翻译课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翻译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同“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翻译课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后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翻译课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已:停止。
谓:叫作。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
的器具)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今义:增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
断动词,是)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一词多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示比较)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同“欤”)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


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恩惠。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主语和宾语,即“(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者甚”)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论点
研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研读课文
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研读课文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类比
比喻论证,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研读课文
开头举“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喻指舍生取义,使所述道理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研读课文
比喻论证注意问题
①用来作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且是具体、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②比喻应当贴切,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③因比喻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有缺陷,要完整、深刻地论述问题应把比喻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研读课文
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研读课文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群众谋求幸福,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研读课文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研读课文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辟患




舍生取义
研读课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研读课文
反面论证
(反面)
所欲
莫甚于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生取义
研读课文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研读课文
由是则生
由是辟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原因)
(结果)
道理论证
研读课文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是心”,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研读课文
大声朗读第2段,说说孟子在这一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例
合作交流
“义”更重要。
“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死,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研读课文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得——生
舍——死
正 面 论 证
舍生
取义


研读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 在意义上呢 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但在关乎生死的时候,比“万钟”还要贵重。
而“呼尔”“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万钟”在数量上远远多于“一箪食,一豆羹” ,贪图富贵的人接受了它,就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合作交流
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可以已乎”。
研读课文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研读课文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人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反之,如果丧失了“本心”,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研读课文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概括主旨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写作特色
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
提出论点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舍生取义
逻辑推理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举例论证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正反对比
比喻论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