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在国内外迅猛发展。数字艺术在产生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远远超过传统艺术规模的庞大生态系统,由此而建构起来的艺术秩序也相应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嬗变:一方面,数字艺术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形成了远超传统艺术总量的生态规模,而且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吟域;另一方面,互联网数字艺术的野蛮式生长也催生出致瘾文化、低俗文化、流量文化、虚假文化、饭圈文化、算法文化、盗版文化等病象和乱象,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对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网络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近年国家“清朗”专项行动的重点治理领域。显然,数字艺术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上述诸多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美学命题,也不再是一个艺术伦理命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法理命题,必须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
单纯依靠艺术美学和艺术德性构建的路径(如同传统艺术那样),已经不足以有效应对诸如数字艺术致瘾、低俗、怪圈、网暴、盗版等病象和乱象,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方法,直接考察比较古今中外的一些典型人类社会行为,从中获得了一条灼见——一切人类社会行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权利。它不仅规定出一切人类社会行为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而且也规定出勘验法理非义行为及其对抗行为的基本原则:其一,人类身心健康权利乃是一项人人享有的天赋的、普遍的和基本的权利,它是人类其他权利的原点和渊薮;其二,一切人类社会行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权利,这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身心健廉乃是一项普遍的基本的义务;其三,一切对他人权利的侵犯行为和对他人义务的中止行为都构成法理上的非义行为;其四,针对一切法理非义行为,只有采用法理对抗行为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为什么数字艺术在产生仅仅20余年的时间内,其规模和数量就能远远超过传统艺术数千年所积累的总和 数字技术所引起的人类艺术生产创作权利的急遽扩大,这种权利的扩大不是指人类艺术创作能力或审美能力的提升,而是指人类艺术传播能力和权利的大幅提升。传统艺术秩序所建构的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单向度的艺术创作和发表机制。比如某人有权创作一部小说,但小说的发表权则掌握在文学期刊或出版社的手里。鉴于发表权与创作权的极大不对等和不平衡性,传统艺术的创作权本质上是一种少数精英才具有的特权。
然而,数字技术彻底颠覆了这一权利机制,互联网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天然赋予了每一个网民同等的艺术创作权和发表权。数字艺术实践中的诸多病象和乱象的出现,要么是因为艺术主体没有恪守或履行相应的创作、传播和消费义务,而间接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要么是因为自身权利的僭越而直接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利。
由数字艺术所引致的精神损害,比如网瘾问题、网络暴力等对人的心理损害问题,虚假艺术所造成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歪曲问题等,与一般的公民名誉或荣誉受损问题或基于普遍的社会或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精神抑郁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它具有特定而明确的侵权人、特定而明确的被侵权人和特定而明确的利益动机,因此,对其法理非义性质的认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侵权人(具体的艺术作品)美学质量和被侵权人(具体的艺术消费者)精神损害程度的鉴定、勘验和追诉机制迄今尚未受到法律实践的观照。因此,要同步建构数字艺术精神损害勘验和诊断机制并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司法机关应参照公共安全违法犯罪来判决。
从数字艺术“法性”命题的发见到阐明,从人类身心健康权利不容侵犯公理的提出到数字艺术精神损害机理的揭示,从数字艺术权利、义务、非义本质规定性的厘定到一整套数字艺术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的构建,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数字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增加了数字艺术学科和法学学科的知识储备,对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为构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数字艺术秩序、保障社会大众身心健康和我国文化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撑。
(摘编自曾繁仁《数字艺术“法性”命题的中国之解》)
材料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艺术已成为艺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数字艺术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建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形式。数字艺术不仅在创作方式上与传统艺术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艺术作品的呈现、传播和消费等方面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并不是孤立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出现,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展示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在受到传统艺术对美学的启示和感染,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也逐渐引入数字元素,例如数字化的舞蹈表演、数字动画电影等,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的交融。
数字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数字艺术的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其次,数字艺术也需要注重艺术品质量的提升,避免流量优先、商业化倾向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最后,数字艺术在技术创新和美学探索上也需要不断进行拓展,以推动数字艺术的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
数字艺术是艺术界的数字化探索,它的出现刷新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数字艺术不仅依靠数码化工具和技术开展创意实践,还将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艺术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思维的普及,数字艺术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数字艺术:艺术界的数字化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艺术迅猛发展,在数量、种类、审美经验、对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优势超过传统艺术。
B.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方法设定人类社会行为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也指出勘验法理非义行为和法理对抗行为的基本原则。
C.构建数字艺术精神损害维权机制,需要国家公诉机关、司法机关积极参与配合,尽可能避免由数字艺术所引致的损害。
D.数字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同时数字艺术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艺术带来的艺术秩序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艺术的生态规模以及审美体验上,还包括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B.因为传统艺术的发表权与创作权存在极大的不对等和不平衡性,所以数字艺术的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传统艺术数千年的总和。
C.数字艺术精神损害机理的揭示,以及一整套数字艺术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的构建等,填补了数字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D.传统艺术可以借鉴数字艺术的新的创作手法和创作形式实现顺利发展,如数字化的舞
蹈表演、数字动画电影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传统艺术品的发展也正逐步与数字技术接轨,传统艺术创作借助新媒介升级迭代,艺术品新业态得到创新发展,开拓了数字文化艺术品消费的新场景。
B.鉴于数字艺术精神损害所涉及的往往不是单一社会主体,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安全非义行为,对此类行为的追诉应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
C.近年来,数字艺术迅速成为艺术展览语汇中的热词。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出现了数字艺术专题展,北京已经举办了四届亚洲数字艺术展。
D.数字艺术的创作方式采用计算机、图形学等数字化工具,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创建和操控艺术作品,实现对艺术形式的自由探索和创新。
4.请结合材料,为“数字艺术”下一个定义。(4分)
5.为什么要构建数字艺术的法理机制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命之树 孙凤春
三月里,最后一片积雪融化了,轻轻地融入大地。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
“起来了,九儿,该走啦。”爷爷站在我家院子里叫我。小时候,爷爷经常这样叫我,他要带我去赶集。
爷爷带我去赶集,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挖出来的树秧子拿到集市上去卖。
爷爷的树秧子就是我家果园四周的洋槐树。本来,爷爷在果园四周栽洋槐树是为了阻挡人和牲畜进园子,没承想,这洋槐树繁殖力极强,每年都会在园子里窜出好多的小树苗子,聪明的爷爷一拍脑门,想出了好主意——卖树苗子。
于是,每年的春天,爷爷就会挖一捆捆的树秧子,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卖,也能换回十几块钱呢。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收入。
爷爷给自己捆了二十几棵的大捆,给我的是象征性的三四棵小秧子。爷爷说:“让你扛几棵是让你知道人活着要劳动,从小要明白,你出了力才会有收成。你自己肩膀上的几棵树秧子,别人家买回去几年几十年后就会成为栋梁。咱那,卖了就能换回两块钱,两块钱你可以买想吃的、想玩儿的东西,你也可以存起来等有用时再拿出来花。”
不知道是爷爷当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我骨血里就流淌了爷爷的传承,一直到今天,我看到小树苗还会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爷爷喜欢栽树,他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因为他有四个儿子,他在每个格子里栽了杏树、桃树、梨树。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都不相同。这样,四个儿子家的果树都不会重复,而且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果熟后也不会扎堆上市。这些果树在生活最困难的五六十年代,为我们整个家族度过艰难的日子做出了贡献。听村里老人说:六O年的春天,村里大食堂揭不开锅了,村里几百口人都饿了肚子。地里的野菜刚露头就被人们挖光了,艰难的日子熬到了五月,我爷爷的果园里几十棵树上的五月鲜桃子快熟了,肥大的桃子红红的嘴儿。人们都说:看人家老孙家是挨不了饿啦!可爷爷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好歹每家都能分点儿。
那一天,村里每家都吃上了甜甜的桃子,在那时可谓是比现在的美味佳肴都珍贵的救命桃。直到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村里人还在念叨着爷爷当年的善举和远见卓识。
除了栽树,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赶集上店,爷爷的眼睛就像是装了“雷达”,谁家有特殊的甜桃蜜杏儿,谁家有了稀罕的果儿,爷爷都会千方百计找到人家,磨破了嘴皮跟人家讨几支树穗儿(树枝顶端的枝条),然后嫁接到我们的园子里。求人家的树穗儿,有的人家好说话,几句好话,一袋旱烟,主人就会答应,甚至还会帮你搬来梯子。有的人家可就不那么好说话啦。一次和爷爷去二十里外一个镇子赶庙会,爷爷看上了路边儿一家园子里的树穗儿。那是一棵桃树,粗壮结实的树干,半间房子大的树冠,树枝上挂满了一个个又圆又扁的桃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桃子,爷爷说他听说过,但也是头一回看见真的。爷爷说:“这应该是蟠桃,《西游记》里王母娘娘家就有这种蟠桃园,还在天上开蟠桃会哪。没想到,咱这辈子还真能看到它。”
爷爷两眼放光,紧盯着桃树去敲开了这家的院门。开门的也是一个老人,个子不高,穿一身黑色土布裤褂。听了爷爷的请求,黑衣老人一口回绝:“那可不行,你打听打听,方圆百里,有没有第二棵我这样的桃树 你剪了我的树枝,我的树就会受伤,树受了伤就会生病,会死掉,树死了我指望啥 你赔得起呀 ”
爷爷笑眯眯地又卷了一支叶子烟,点着了双手递过去说:“老哥哥,你别急,我这不跟你商量吗,你看,我就剪一两穗儿最小的,只当风给刮了去,不碍事的,我一辈子伺候果树,肯定不让树受伤的。”可黑衣老人黑了脸就是不答应。爷爷急得转了好几圈儿,突然想了一个主意:“我拿我家果园的三棵果树跟你换,怎么样 ”
终于,老人答应了爷爷的请求。于是,又过了两年,我家的园子里就有了两棵蟠桃树,树枝上结满了又扁又圆又甜的蟠桃。
爷爷喜欢栽树,还不只是果树。杨树、柳树、榆树,他都喜欢栽。我家门前是一条小河沟,每年春天,爷爷都会在河边儿的土坡上插一行行的柳树、杨树枝条。他先把从大树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半米长的树棍,然后在河坡上挖出一个个深坑。树棍棍一个个埋进去,用脚把泥土踩实,又用镐头用力砸,一边砸一边嘴里还会嘟囔着:“深埋硬砸,棒槌发芽。”
过不了多久,爷爷栽下的枝条开始发芽,一棵棵嫩绿的枝芽贴着树干冒出来。经过一个春夏,这些枝条就会长成一棵棵小树,在流淌的小河边儿迎风摇曳。
记忆中无论是遇到家族变迁、失去至亲还是晚年重病,爷爷从不曾停止劳动,从不曾弯腰萎靡,就像他种下的这些树一样。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爷爷的坟地在一片翠绿的田野上,坟头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
后来,因为后辈的我们大多远离了家乡,爷爷留给我们的果园也早已荒废,只有那些洋槐树还在顽强地生长着,它们有的树干沧桑,枝繁叶茂,有的则是连绵不断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生机勃勃地疯长。园子里那口老井已经坍塌,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一棵生命之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爷爷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分别给四个儿子,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果实成熟期都不相同,这表现了爷爷的公平和智慧。
B.文本中画波浪线处,“砍”“挖”“埋”“踩”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爷爷栽树的熟练和对栽树的喜爱。
C.本文写爷爷的坟头很小;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表现了爷爷不重名利和“我”希望爷爷留下来的深切感情。
D.本文结尾写果园荒废,老井坍塌,爷爷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生命之树,余味悠长,表达了对爷爷的怀念与敬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渲染了清冷压抑的气氛,为下文爷爷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调。
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文中把爷爷的眼睛比作“雷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对栽树和嫁接十分在行,专注度高。
C.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窜”和“冒”这两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苗和绿芽迅速长出来的情态,带有一种生命力量。
D.本文写乡亲们说老孙家不挨饿,爷爷却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来摘桃子,凸显了爷爷的善良。
8.文章描写了黑衣老人不让爷爷剪树穗儿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以“生命之树”为题,有哪些意蕴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删改)
材料二:
卢程,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唐昭宗时,程举进士,为盐铁出使巡官。唐亡,避乱燕、赵,变服为道士,游诸侯间。豆卢革为王处直判官,卢汝弼为河东节度副使,二人皆故唐时名族,与程门地相等,因共荐之以为河东节度推官。庄宗尝召程草文书,程辞不能。其后战胡柳,掌书记王缄殁于阵,庄宗还军太原,置酒谓监军张承业曰:“吾以危酒辟一书记于坐。”因举卮属巡官冯道。程位在道上,以尝辞不能,故不用,而迁程支使。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门阀而先田舍儿邪!”庄宗已即位,议择宰相,而卢汝弼、苏循已死,次节度判官卢质当拜,而质不乐行事,乃言豆卢革与程皆故唐时名族,可以为相,庄宗以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是时,朝廷新造,百度未备,程、革拜命之日,肩舆导从,喧呼道中。庄宗闻其声以问左右,对曰:“宰相檐子入门。”庄宗登楼视之,笑曰:“所谓似是而非者也。”程奉皇太后册,自魏至太原,上下山险,所至州县,驱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舆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驴夫于程者程帖兴唐府给之府吏启无例程怒笞吏背。少尹任圃,庄宗姊婿也,诣程诉其不可。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视圈骂曰:“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圈不对而去,夜驰至博州见庄宗。庄宗大怒,谓郭崇韬曰:“朕误相此痴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尽,崇韬亦欲杀之,赖卢质力解之,乃罢为右庶子。庄宗入洛,程于路坠马,中风卒,赠礼部尚书。
(选自《新五代史·卢程》,有删改)
[注]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有假驴夫A于程者B程帖兴唐府C给之D府吏E启无F例G程怒答H吏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推辞,与《屈原列传》中“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辞”含义不同。
B.于,在,与《过秦论》中“非括于钩戟长铩也”的“于”用法和含义相同。
C.诣,到……去,与现代汉语成语中“苦心孤诣”的“诣”含义不同。
D.礼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长官是礼部尚书。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引用《尚书》里的句子,进而提出论点,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概括唐庄宗得失天下之事,又进一步深化论点。
B.材料二,卢程在唐朝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唐亡后成为道士,因是唐朝的望族,出身名门,被推荐为河东节度推官。
C.材料二,卢程曾对任用官职不认门第表示不满,后来唐庄宗思考宰相人选,优先考虑了卢程,卢程和豆卢革被任命为宰相。
D.材料二,卢程斥责任圜,任圈向唐庄宗报告,唐庄宗大怒,认为自己误用了卢程,下令让卢程自杀,后因卢质解救,卢程免于一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4分)
(2)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4分)
1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实,个人兴衰的道理也是这样。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卢程失败的个人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③!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④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赏的两种花。②芊蔚: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③青青:“菁菁”,繁盛的样子。④岁华:草木一年一荣枯,故曰岁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起兴,写春夏时节,兰花和杜若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勃勃。
B.清幽的山林中,到处是红花紫藤,以乐衬哀,反映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C.颈联“迟迟”对“袅袅”,一表天色渐变,一表其后突变,工整生动。
D.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隐居气息。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子
是“__, ”。
(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 ▲,▲_”。
(3)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兰花,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惊蛰时节,华北大地① ,麦苗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垂柳有了朦胧的绿意。五年来,曾经的一片荒芜悄然发生着变化。
走进这片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平凡与奇迹。雄安新区辽阔而宏大,四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建筑正② ,一条条道路正通向未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它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已经建成的规划展示中心是一座具有汉唐风格的新中式建筑,它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坚持开放、包容、创新,面向未来。千年大计,使命荣光。雄安新区正向世人徐徐展开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
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时代的奇迹,历史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③ 、深谋远虑,更凝聚着数以十万计的平凡建设者的汗水、智慧和情感。
雄安,一座未来之城。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开放创新、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水平城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有人把文中画横线句子改成“这必将是民族的、时代的和历史的奇迹”,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简述理由。(5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小满灌浆,财赢满仓。这个节气在农业中正是一个好运满满的时节。在这个时节,中国北方夏熟作物①_,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千古文章四大家”之欧阳修曾写过“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的著名诗句来赞美小满的美好和表达对农民殷实生活的期许。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三候中的“苦菜秀”代表了这个节气的饮食文化。小满时节,② ,而苦菜茂盛,人们会采摘苦莱来充饥且利于对付干热,吃苦莱也就成了小满节气的独特食俗并流传至今。
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作“看麦梢黄”,极富诗意。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被广为传颂,人们常常用它来强调诚实面对自己的“不知”,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知识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在现代社会,有人认为“不知为不知,并非真正的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因此“不知”只是暂时的,只要肯去学习,就能够变为“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