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林觉民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义士,在起义前他写下了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体现了革命党人为了民族大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18课
辛亥革命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时空坐标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新的共和政府产生
三民主义
清政府的
自救运动
立宪派幻想破灭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并向外国借款,随后引发保路运动
兴中会创建
1894年
中国同盟
会创建
1905年
清政府宣布
预备立宪
1906年
《钦定宪法
大纲》颁布
1908年
黄花岗
起义
1911年
4月
清政府组织
“皇族内阁”
1911年
5月
武昌
起义
1911年
10月
中华民
国成立
1912年
1月
《清帝逊位
诏书》颁布,
清朝灭亡
1912年
2月
必然性
偶然性
录
录
目
目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03
01
02
何谓“辛亥革命”?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病历卡
姓名:中国
患病时间:近代前期 1840-1901
从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犯病主因:
太平天国运动(已停药)
用药史:
戊戌维新运动(惨遭停药,但留下思想解放)
洋务运动(药效欠佳,但开启中国近代化)
义和团运动(副作用大,引发八国联军侵华)
主要症状: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清廷腐朽,阶级矛盾
怎么办呢?
继续治疗,开新的药方!
民族危机
统治危机
材料一: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朝中央政府的威信和对全国的控制一再下降。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部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地方坐视朝廷危机,而不发兵勤王,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威信下降到极点。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和“立宪”来进行自救。
1、政治基础: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军事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 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经济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清末“新政”(1901—1905)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编练新军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手进行北洋军的建设,至1905年,共编练成北洋军六镇。清政府计划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截止1911年,一共编成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新政期间,开始编练新式陆军。新军主要指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此外,其他省份也有编练新军的,但规模较小,如湖北新军等。
原本以为军队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军队是我袁某人的。 ——袁世凯
认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1906—1911)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请愿运动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十、总揽司法权……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徐世昌(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汉族4人
满族9人
皇族7人
预备立宪是为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的一场骗局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改良派:
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相同之处:都是资产阶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希望挽救民族危亡
论战主题(分歧):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vs
部分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 500+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13000 75 1625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经济基础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成立
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政党
从1894年到1905年,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3、组织基础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说法,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当时,上海和日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章炳麟
(1869-1936)
陈天华
(1875-1905)
邹容
(1885-1905)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4、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 类型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
3、思想
基础
1)积极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狭隘的民族主义
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萍浏醴起义
1906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
浙皖起义
1907年
5、军事基础
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汝体吾此心,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6、有利时机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①政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和“立宪”来进行自救。
②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⑤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⑥有利时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③思想基础:
小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2)过程: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1.武昌起义
十四省宣告独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中央权威式微
地方势力扩张
投机革命隐藏失败危机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换算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
计算公式:1911年+M=G
2、中华民国成立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革命的理想与窘迫的现实
(孙中山)“未知崖畔”
——1912年1月4日张謇与孙中山长谈后在日记中写道
张謇曾以大生资产为担保,向日本借贷30万元,又通过其他渠道筹借了50万元,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尽了自已的努力。
——谢俊美《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
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国后讲话
1911年,清廷的北洋军连克汉口、汉阳,直逼武昌。图为阳夏保卫战,黎元洪(左二)在视察。
任职40天后,张謇于2月12日正式辞去实业总长之职
(1)南北议和: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议和。孙中山被迫发布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通电共和
辞职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月12日
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清帝逊位诏书》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被迫重用
支持
军事进攻
军事威逼
经济封锁
清政府
帝国主义
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
旧官僚
镇压
革命阵营
妥协退让
原因:
①帝国主义扶持
②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
③袁世凯掌握大量军队
④革命派的妥协
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外交孤立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
第三、四、六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4、《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目的: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材料: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①因人设法体现人治主义色彩,损害立宪的严肃性;
②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
③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革命党人特别是孙中山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前途为念,不居功自傲,遵守承诺,在袁世凯遵守承诺劝退清帝后,及时让权袁世凯,功成身退,使中国避免了血流成河。从这个层面说,辛亥革命不存在失败,而是一场完胜,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辛亥革命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马勇:《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你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皇帝倒了、旗号变了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政治方面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企业多了、规模大了
经济方面
中国近代化工厂的成长(1895-1920) 1895年前 1913年前 1920年前
工厂数 108(其中官辦31) 698 1759
资本(千元) 182603(其中官辦175312) 330824 500620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思想方面
人民醒了、复辟难了
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社会方面
辫子剪了、小脚放了
性质: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小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政治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思想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经济
革除旧风俗,进一步走向文明。
社会活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影响范围有限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1)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③( 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2)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④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拓展:辛亥革命失败原因:s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或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先天不足 2、后天畸形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工业结构不合理
【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内地很少】
④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
又有依赖性;
⑤发展艰难曲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
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革命性、
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
背景
过程
影响
武昌:
武昌首义,惊天一枪
南京:
民国成立,改天换日
北京:
清帝退位,花落袁家
历史意义
(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历史局限
(革命失败、阶级局限)
经济、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
民族危机
思想:
三民主义
组织:
革命组织的建立
军事:
武装起义
时机:
保路运动
知识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
课堂练习
答案:C
1.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课堂练习
3.《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课堂练习
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课堂练习